强化产业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引进,公共设施升级、城市功能提升,侨乡潮韵塑造、文旅融合发展……12月4日上午召开的澄海区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聚焦新任务新目标,把握新定位新机遇,提出了三个着力点,以新思路新举措,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6”工程,动员全区上下找准定位、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澄海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贡献澄海力量。 突出招商引资,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 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澄海区多年储备的战略空间释放带来了机遇。六合现代产业示范区、莲花山山地产业片区已被列入全市规划建设的七大重点产业片区,其中,六合现代产业示范区是全市难得的一马平川、适宜布局大型项目的产业片区,为未来全市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澄海奠定了基础条件。 澄海区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省市共建六合现代产业示范区,推进莲花山山地产业片区规划建设,借力借势加快园区土地收储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的重大产业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高端制造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落户。同时,加快推进岭海工业园、澄海科创中心后续工程建设。 紧扣招商引资这一关键工作,澄海区坚持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落实“一把手”招商,坚持“一事一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澄海区利用“侨牌”“乡情牌”“产业链牌”,瞄准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全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着力解决制约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项目“快签约、快开工、快投产”。 澄海将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围绕文化创意、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数字创意产业,打造动漫、游戏衍生品制造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载体。打通现代物流大通道,构建澄海现代化物流体系,规划和优化物流园区布局,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在澄海设立物流基地。用好“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中国(汕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三大平台,促进传统贸易和贸易新业态融合发展,实实在在服务实体经济。 提升区域功能品质,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澄海区紧紧把握东海岸新城建设、亚青会举办机遇,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镇域协调发展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全面融入汕头中心城区发展。 交通的大提升,才能实现构筑城市发展的大格局。澄海区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澄海区将奋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凤东路、国道539莱美路、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澄海段等在建重点项目建设。科学谋划交通“十四五”规划,启动金鸿公路、澄江路、省道504、梅潭大桥、莲凤路东延线、莲鸿路东延线等项目建设。支持配合省、市推进澄海(南澳)至潮安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店市互通立交改造工程和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澄海段工程等重点项目落地,构建“四通八达、外联内通”的交通格局,为澄海加快城市化进程、更好更快融入汕头中心城区提供支撑服务。 此外,澄海区还将不断完善市政公共设施,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围绕市民广场、中山北路等重点区域、商业街区,加快形成具备一定规模效应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导总部经济、文化休闲、教育培育、娱乐康体等多种业态集聚。 塑造优美城乡环境,提升发展承载力 充分发挥澄海“全国著名侨乡”的侨乡潮韵特色优势,澄海区将依托深厚的潮、侨文化资源,以隆都前美、樟林古港、莲上塔山、莲华乡村旅游等为重点,打造美丽、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提升发展承载力。 通过推动人居环境再造、加速乡村产业振兴,塑造侨乡潮韵风貌,将更好带动文旅融合发展。澄海区将深入挖掘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华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区。围绕全市“一核一带四区”文旅发展格局,紧扣“侨乡文化旅游区”定位,丰富“海丝文化+旅游”“华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加快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动以陈慈黉故居为核心的潮侨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和开发建设,组织策划以南粤古驿道为重点的精品旅游线路串联,结合莲华远东国兰康养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加快樟林古港海丝展览馆、侨史馆建设,带动樟林古港及周边新兴街八街六社的深度开发,力争将该片区打造成为中国“潮、侨、海”文化街区。加快推进龟山汉代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打造潮汕历史文化名片。 澄海区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指出,将坚决把省委全会、市委全会的精神转化为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有力行动,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助力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本报记者 陈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