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新闻 查看内容

见证特殊的“大锅饭”年代

2015-5-19 11:33| 发布者:admin| 查看:2550| 评论:0|原作者:大华网|来自:潮州日报

摘要: ▲高埕村陈海通老人在食堂旧址向记者介绍当年大食堂的相关情况。▲由于年久失修,后面的大厅残破不堪。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各地生产队竞相建起公共食堂,九成以上农民吃起“大锅饭”。但这种“吃饭不要钱”的公共


▲高埕村陈海通老人在食堂旧址向记者介绍当年大食堂的相关情况。


▲由于年久失修,后面的大厅残破不堪。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各地生产队竞相建起公共食堂,九成以上农民吃起“大锅饭”。但这种“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很快便难以为继,最终按照农民意愿纷纷解散。饶平县所城镇高埕村作为当时的粮食高产区,一度创办了供应千余人伙食的公共食堂。虽然只运作了两年,但食堂建筑结构却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见证。

  □ 文/本报记者 江马铎

  □ 图/本报记者 黄春生

  实习生 谢平勋 

  

  食堂建筑结构保留完整

  近日,记者来到所城镇高埕村,在错落的村舍中,见到一座砖石筑砌的老建筑。从正面看,这座建筑分左右两个部分,左边是一组平房,右边为双层结构,中间由一面高耸的门墙连接。建筑外墙斑驳,多处墙灰脱落,露出红色的砖块。而门墙正上方,一颗红五角星依旧醒目。右边的双层楼房有三道拱形大门,其中两道已经被水泥封堵起来。穿过双层楼房,后方呈现出一个大厅,由于年久失修,三角形屋顶残破不堪,一些地方只剩下石柱和木架,地面散落着大量碎石污泥。

  村民告诉记者,这座建筑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生产大队的公共食堂,历经40多年岁月沧桑,总体结构基本保留完整。左边一部分平房现改为住宅,右边的楼房和大厅则早已废弃。不过,屋顶残破使大厅变成一处空地,村民有时会将农用物料搬到里面曝晒。

  每条灶4口鼎同时烧饭

  今年74岁的村民陈海通,人民公社化时期是高埕生产大队一个片区的总务,同时在公共食堂当炊事员。谈起那段特殊时期的往事,陈海通仍然记忆犹新。他说,高埕生产大队辖属东界公社(即今柘林、大埕、所城三镇),整个大队约有1200人口,分4个生产片区,他所在的片区俗称“老三队”。

  “高埕大队是粮食高产区,当时一年最高可生产7900多石公余粮,粮食实现自给自足,还可销售给其他地区。”陈海通回忆说,每天劳动结束后,大伙就一起吃“大锅饭”。起初,4个生产片区各自搭陋棚当成食堂,碰到下雨天,烧菜做饭极为不便。于是,大队经过一番筹备,1959年动工兴建公共食堂,1960年下半年正式建成。

  陈海通告诉记者,这座建筑正面原来写着“高埕食堂”四只大字,此外还有各种红色标语。随着岁月的浸洗,如今字迹已完全消失。建筑左边的平房,当年就是食堂的厨房,4个生产片区分为4条长灶,每条灶同时使用4口直径约1.5米的大鼎、配五六名炊事员,各自负责不同工序。

  张竞生曾在食堂吃番薯汤

  高埕食堂建成后,恰逢中央重新调整农村政策,食堂对村民的供应有所变化,一般只在农忙时节才起灶开伙。村民也不聚集在食堂里吃饭,而是各自打饭回家。

  今年71岁的村民陈恩爱回忆说,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把一口大锅寄放在食堂里,大锅上注明自家的伙食份额,每天开饭后,炊事员会按照份额分配饭菜。“从食堂打回来的饭菜,主要是白粥、番薯、面汤之类。物质紧张的年代,三餐基本没有肉食。村民只好在家里准备一些腌菜,作为三餐的配菜食用。”陈恩爱说,每餐吃完以后,大锅又送回到食堂。

  1961年,随着农村政策再次调整,全国各地农村公共食堂相继解散。高埕食堂在当年的早造生产结束后,就没有再生起过炉火。值得一提的是,“性学博士”张竞生当年曾来到高埕,在食堂里吃番薯汤。陈海通不无骄傲地对记者说,“张博士亲口称赞,高埕的番薯汤最好吃。”

  食堂建筑有一定历史价值

  高埕食堂停办后,这座建筑被作为生产大队办公场地和公社会堂,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高埕村委会仍在里面办公。期间,它还驻扎过民兵、充当过学校教室。直到有一年刮台风,部分建筑被损毁,它才闲置出来。

  如今,高埕食堂主体建筑虽然基本荒废,却成为该村一道历史风景,向人们诉说着那个年代,诉说着那些渐渐被淡忘的往事。

  高埕村委会主任陈君河表示,这座建筑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今后如果有可能的话,村希望对其进行修缮,将其作为村、镇的一处景点,以便游客参观和学者研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