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新闻 查看内容

第一时间立体展现文化盛事

2015-6-18 11:09| 发布者:admin| 查看:319| 评论:0|原作者:大华网|来自:潮州日报

摘要:   扫描潮州日报微信公众号,获取古城采风资讯;关注潮州日报官方微博,了解采风过程有哪些新鲜事;打开潮州新闻网,观看采风活动的视频报道……本月12日至16日,千年古城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会,全国50家主流媒体的文化记者走进“最美古




  扫描潮州日报微信公众号,获取古城采风资讯;关注潮州日报官方微博,了解采风过程有哪些新鲜事;打开潮州新闻网,观看采风活动的视频报道……本月12日至16日,千年古城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会,全国50家主流媒体的文化记者走进“最美古城潮州”,深挖潮州文化独特魅力。而本报的全媒体报道,成为这次采风活动的一大亮点。

  中国文化记者“走进最美古城潮州”,是本报创刊以来首次承办的大型文化采风活动。本报倾全社之力,突破纸媒单一报道形式,尝试综合运用报纸、网站、微信、微博、手机报等多种媒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全面、直观、立体地呈现采风活动盛况。连日来,本报官方网站、微信、微博上关于采风活动的报道点击率不断上涨,得到网友、市民乃至外地媒体的诸多赞赏。

  □ 本报记者 蔡妙芝 吴冰 刘漫娜

  提前策划

  扫一扫获取古城资讯

  打开“潮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在页面下方,清晰地显示“潮·要闻”“潮·生活”和“古城采风”3个入口。手指轻点“古城采风”,一条条图文并茂的动态新闻即刻呈现眼前。往下一一浏览,除了每天活动报道外,还有20多条关于潮州概况、潮州名胜古迹、潮州工艺品等介绍信息。

  “一到潮州,通过微信就了解到当地资讯,了解潮州之美,真不错!”远道而来的客人纷纷称赞。

  为了让采风记者更全面了解潮州,加强与网友的互动,本报微信公众号提前策划了“古城采风”栏目,潮州新闻网则设计了精美的专题页面,收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视频。时间紧,任务重,设计页面改了再改,网络部的设计人员和小编克服困难、毫无怨言,终于在采风活动之前保质保量上线了专栏和专题页面。网络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客人们手中的采风活动手册印有本报微信号二维码,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后点击“古城采风”,便能获取潮州文化资讯。

  实时报道

  同步了解采风活动进展

  古桥神韵、老街场景、悠久古寨、海上网影……每天,一打开潮州日报微信公众号,或是网站、微博、手机报,呈现在网友和读者眼前的,便是文化记者到潮州各地采风的最新报道,内容丰富,形式生动。

  13日上午9点的采风启动仪式,9点30分本报官方网站潮州新闻网就推出了实时动态报道及相片,临近中午已有近万的点击率。

  采风活动期间,报道团队的记者活动在现场各个角落,随时随地用手机、相机拍下活动进展,通过QQ工作群将图片及文字发回本报网络部。“下午4点多接到稿件,新媒体编辑迅速收集图片,将前方记者发回的新闻稿,精编成图文并茂的微信消息,5点多就在微信和手机报上发布,微博、网站则实时更新报道。”工作人员说,为了实现报道与活动同步,工作人员每天都加班加点,就是要让读者及时、全面了解活动盛况。

  这次全媒体报道形式,让一些迟来的嘉宾也感受到活动气氛。原本准备参加13日启动仪式的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因故错过当天上午的启动仪式,改签班机后,在北京机场候机室等候。当天中午,他用手机打开潮州日报微信号,上午广济桥头启动仪式的盛况一一展现眼前,身在异地的他顿时感受到现场的热闹气氛。

  视频播报

  更直观展示活动盛况

  本报联合韩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制作采风活动视频报道,是此次又一亮点。韩师的同学将当天拍摄的视频发送到本报网络部,网络部编辑先将视频压缩并转换为网络播放格式,然后发布到网站上。通常早上活动的视频,下午就能在网上看到。

  第一次尝试发布视频报道,可花费了工作人员不少汗水。“快一点!快一点!”前天下午5点多,记者来到网络部时,一名工作人员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双手不时敲打着桌面。她告诉记者,今天上传的视频迟迟没审核好,所以非常紧张,担心延误发布时间。

  “真想在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共同烧一柱乞求平安健康的高香,真想在颐陶轩用李炳炎先生的茶壶泡一杯浓茶执眼品茗,韩文公祠也是我想去的地方……”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乔林生因故未能参加此次采风活动,但通过本报全媒体报道,他深深感受到活动的盛况,因此特意创作诗歌《潮州之念》,以表达对最美潮州的向往。

  记者还留意到,国家旅游局网站和多家门户网站,也转发了本报此次活动的相关报道。

  本报网络部负责人表示,这是本报首次全媒体宣传报道大型活动,极大程度弥补了传统纸媒的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随身的报道。采风活动报道的成功实践,是本报应对全媒体时代的一次大练兵,为今后的报网融合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报将继续朝着全媒体报道方向发展,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满足更多网民的需求。

  行家评价

  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周建平点赞本报全媒体报道

  神速 立体 全面 生动 精致

  全程参与了中国文化记者“走进最美古城潮州”采风活动的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周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时,对本报的全媒体报道方式给予高度肯定。

  记者:这是潮州日报首次尝试全媒体报道,身为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媒体的相关负责人,您对本报此次全媒体报道有什么评价?

  周建平:采风活动结束后,我自己也对这次潮州行做了总结,我觉得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我对潮州这次全媒体报道的评价,就是“神速、立体、全面、生动、精致”。当天的活动,第二天就见报,微信也同时推送,这样的速度让我很惊讶。微信还是每天两个板块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多媒体配合很立体,而加入视频报道,让内容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标题的制作也很精致很吸引眼球,整个策划统筹十分周密、高端,在我参加过的采风活动中,可以说是全媒体报道方面做得最好的几个地方之一。回到羊城晚报后,我们也打算对潮州日报这次全媒体报道的尝试进行研究,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做法。

  记者: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的相关负责人,您在采风过程中,是如何将在潮州的所见所闻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的?

  周建平:在潮州这几天,我几乎每天都会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将潮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些信息,及时通过微信进行传播。一方面,我将这些信息发布在羊城晚报的媒体记者群里,和大家分享,另一方面也将这些信息发布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的群里,进行辐射宣传。许多朋友看后都对潮州有新的认识,也对这次的报道方式大为点赞。

  记者:大家的点赞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否向我们提了什么意见?

  周建平:很多朋友阅读后,觉得潮州日报这次全媒体报道很有创意,是大手笔的做法,点赞特别多。同时大家建议,今后还可以邀请艺术家、作家等走进潮州,潮州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应该多做宣传。

  ◆感受

  韩师视频制作团队:

  有这个锻炼机会很难得

  6月16日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韩师广电实验室采访时,视频制作团队的几个学生仍守在电脑前进行视频剪辑工作,这是本次采风活动最后一个视频。“有机会参加潮州日报这次全媒体报道,我们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收获很多。”在视频录制中担任出镜解说的谢玉敏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前才接到拍摄任务,视频制作团队准备的时间比较仓促,再加上整个拍摄行程安排十分紧密,同学们每天都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启动仪式那天,我上午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下午就去录音,我们带队的刘老师更辛苦,上午监考下午拍摄,晚上还陪我们剪片子。”谢玉敏回忆说。

  虽然拍摄过程很忙也很累,但带队指导老师、韩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讲师刘莹表示,参加拍摄的10个同学和4个老师,都觉得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平日里都是在学校、书本上接触媒体这个行业,能有机会和那么多大牌的记者接触,又亲身参加拍摄报道,无疑让他们有种亲历战场的兴奋,也增加了学生对这个行业的了解。

  从小看着潮州日报长大的谢玉敏,大为赞赏本报这次全媒体报道的尝试。带队老师刘莹同样对本报这次全媒体报道给出了较高的评价。“现在平面媒体的发展受到新媒体的挑战,传播渠道越来越窄,潮州日报做出这样的报道尝试很有必要。通过视频、音频的加入,能够丰富报道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刘莹说。

  ◆反响

  网络媒体工作人员:

  这样的创新尝试

  很有意义

  中国潮州网工作人员表示,这次走进最美潮州采风活动,潮州日报采用了声势浩大的全媒体报道方式,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新和尝试,突破了平面媒体常规的报道途径,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报等多个层面,并在文字和图片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元素,让网友和读者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到活动的全貌。

  “在移动网络迅速普及、自媒体遍地开花的今天,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着时效性较差、信息容量较小的缺陷。转变观念、大胆创新,运用更多元化的报道途径,能够很大程度弥补自身不足,走出一片全新的天地。”该工作人员认为,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素养高、人才队伍完备、采访便利、信息权威等资源优势,这是草根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融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就能更好地引网友和读者的关注。

  她建议,今后在网站、微信、微博等不同平台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区分。如网站专题的内容可以更丰富、更精彩,微信每天只能推送一次,时效性仍然不够强,可考虑利用微博进行“直播”,使全媒体报道更立体化。

  网友、读者:

  全媒体报道

  让人耳目一新

  资深网友@凉凉说,潮州日报对这次走进最美潮州采风活动采用全媒体报道方式,让人感到耳目一新,除了新闻时效性大大增强,标题制作和文字组织还很生动、接地气,还通过微信、微博及网站等多种途径,让人全方位感受这次文化盛事,也吸引更多人关注潮州古城。

  网友@飘忽认为,潮州日报这次的全媒体报道,更有力地宣传了潮州文化,值得肯定和赞赏。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将全媒体报道形式进行到底,继续突破创新,让网友有更多的途径、更全面立体地了解这座场市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

  市民梁伯说,推出这样大规模的全媒体报道,让他这个老读者对潮州日报刮目相看。报纸能够突破传统的报道形式,突破平面媒体的限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作为传统读者也感到非常高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