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锵,咚锵锵……”前天上午,饶平县新丰镇下老屋村祠堂前广场上响起阵阵舞狮锣鼓声,吸引了四乡六里的村民前往观看。 “好久没看过‘打狮’了,这锣鼓声听起来真亲切!”68岁的詹大娘牵着小孙子从邻近村子前来看“打狮”。她说,20多年来都没看过“打狮”了,这熟悉的舞狮活动,让她回味起以往的春节时光。 饶北的客家人将当地的舞狮表演称为“打狮”,这是当地一项流传久远的文娱活动。被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在中间表演的是新丰镇锡康村的舞狮队,记者赶到现场时,表演还在进行中。伴随着明快的锣鼓声,只见一个头戴脸具,一手拿蒲扇一手执竹把的“笑脸和尚”正在逗弄着狮子。这个逗狮的“笑脸和尚”当地人俗称“尼迟”。看起来粗犷威猛的狮子似乎在沉睡中,狮尾蹲坐地上,狮头轻轻摇晃。“尼迟”不时用蒲扇和竹把去逗弄狮子,他时而碰一下狮头,时而摸一下狮身,时而坐在狮尾上,滑稽的动作引起观看村民阵阵欢笑。突然,锣鼓声大作,狮子似乎醒来,只见它跳跃起来,扑向“尼迟”,“尼迟”也及时躲开。紧接着,狮子追逐着“尼迟”,两者做起跳、逐、扑、蹲、摆、躲、闪等动作,上演了欢快流畅的“尼迟”耍狮套路,精彩的舞狮动作引起围观者阵阵喝彩声。 舞狮动作最高潮处是狮头一跃而起,将“尼迟”套进狮身,意为吞下“尼迟”,也寓意威武动物不能随意戏弄。舞狮表演结束后,舞狮队队员从小到老轮番上场表演拳术,接着表演两两对打,一招一式灵活有力、虎虎生威,引起观众啧啧称赞。拳术表演后是舞刀、棍、叉、盾牌等兵器表演,最后是不同的兵器对打,铿锵的锣鼓声中,表演者龙腾虎跃、翻转打滚,场面精彩刺激,观众喝彩声不断。 据舞狮队领队詹建将介绍,锡康村舞狮表演传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30多年前,因多种原因村里停办了舞狮队。直至去年底,村里有识之士呼吁重建舞狮队,以传承这一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外出乡贤与村民们捐款13万元,筹备购买了狮头狮身、队旗、锣鼓、服装以及棍、刀、盾、耙、钩、叉等表演兵器,于去年11月重新组建了村舞狮队。目前舞狮队有队员30多人,最大的队员86岁,最小的队员才8岁,经重新排练演习后,于去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晚上开始正式表演。春节期间,大家怀着满腔热情,不顾劳累赴周边乡村表演,所到之处,都受到村民热烈欢迎。目前,舞狮队已到周边10多个乡村表演,表演场次达15次之多,为饶北乡村增添了浓烈的节日气氛。 舞狮队83岁的队员詹益梅在现场表演的拳术获得众人称赞。他告诉记者,目前队里有多名七八十岁的队员,大家都曾经参加了舞狮技艺和武术训练,如今村里重建舞狮队,能将这些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大家都热情高涨。为提高表演水平,还特意从饶洋镇邀请名师对舞狮队进行指导,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今年48岁的队员詹建立长期在广州经商,他告诉记者,自己10多岁时在村舞狮队学过武艺,如今能重拣技艺参加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活跃了节日气氛,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队里中青年队员大都像他一样长年外出工作经商,大家都为舞狮这一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感到高兴,纷纷捐钱出力。 据詹益梅、詹前崇等老队员介绍,饶北山区舞狮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当地传统的民俗活动,经过长期发展,已演变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武术技艺表演套路,以往很多村庄都拥有舞狮队,通过举行舞狮活动,既传承了武术技艺,又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活跃了节日气氛,是当地客家人崇文尚武精神的体现。但在20多年前,各村舞狮队大都停办,乡村已难闻舞狮锣鼓声,如今新丰镇锡康、大光等村重建了舞狮队,这是当地乡村文化得以复苏、传承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