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吴冰 詹妙蓉 现象 运动APP受网友青睐 当下是全民健身的时代,在韩江边、公园里、广场上,不时都能遇到运动健身的市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网络“晒”起跑步记录,运动健身成为了一种“线下开展、线上比拼”的新风尚。 晒晒健步数或跑步公里数,空闲时间跟着视频做运动,照着营养食谱吃减脂餐……随着“互联网+健身”兴起,各类运动健身APP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成为健身者离不开的“利器”。这些APP不仅统计运动数据、依据定位画出“运动地图”,还能根据用户的身体实际情况,为其“私人订制”健身课程或健康菜谱,并且与“跑友们”一起分享,晒一晒健身的成就感。 记者在手机应用平台上以“运动健身”为关键词搜索,屏幕上显示出几十种相对热门的运动APP,有的下载量竟高达4万次。记者发现,这些APP为不同需求者提供相应服务,有的专注健步走和跑步,有的侧重瑜伽、健身操教学,还有的指导健康饮食…… 记者随机下载了一款减肥运动型APP,输入身高体重后,软件自动生成目标体重和减肥计划,记录每天的称重,指导运动和饮食,这款APP还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示范动作,指导健身。 随着运动APP的蹿红,质疑声也接踵而至。曾有媒体报道,市面上大多运动APP的记录功能和数据都并不准确。为此,记者随机选择了4款运动健身型APP下载安装,进行实地试验。 记者开启4款APP,从潮州日报社大门出发,进行步数测试。记者沿着枫春路往市政府方向慢走,一步一步数到520步后站定。4款运动健身型APP的步数统计数据如下: 计步软件1:513步,前进0.44km,消耗热量24千卡; 计步软件2:513步,前进0.44km,消耗热量18千卡; 计步软件3:507步,前进0.40km,消耗热量29千卡; 计步软件4:513步,前进0.41km,消耗热量22.1千卡; 记者发现,与实际步数相比,这些App在记步上均少于520步数,误差最大的少了11步。4个APP计算消耗热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也相差了11千卡。 可见,同样距离的行走,不同APP的数据记录不太一样,计步、热量消耗等也存在一定差异。由于不同的运动APP所统计的数据并不完全一致,网友在实际健身时需多考虑一下。 故事 每天跟着APP视频健身 今年29岁的邱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平时要照顾一个2岁的女儿,原本喜欢到户外运动健身的她由于忙于照顾女儿,无法抽开身。“一个多月前,我照镜子时突然发现肚子多了一层肉,没想到自己胖了那么多,才意识到该健身运动了。”邱女士说,为了方便照看女儿,她下载了一个运动APP,自己在家开始锻炼之路。 自从有了运动APP,邱女士每天都在女儿睡着后,跟着APP上的健身操视频锻炼。“每次运动都能出一身汗,很是舒坦。”邱女士说,APP能监测锻炼数据和能量消耗,这样锻炼起来感觉特别有动力。 坚持一个月后,邱女士的体重少了4斤,身体的围度也小了一些,这使她更加勤奋锻炼。“现在每天不跟着视频动动,就觉得少了点什么。”邱女士说。 自学后出现“健身伤” 作为“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平时工作比较忙碌,想健身却觉得“力不从心”。网友@昊宇keep fit 在市区一家室内装饰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他告诉记者:“平时没时间去健身房,也没有专业教练的指导,就在手机、平板电脑下载了健身APP,抽时间看健身视频自己锻炼。”他自学了一段时间,肩膀总是不舒服,后来又把大腿韧带拉伤。经医院检查才知,由于平常训练的姿势不对,导致肌肉群、韧带拉伤。他说:“虽然很多健身APP会先让用户填写身高、体重等基础数据,但并不能准确测算出用户的身体成分与身体机能,如果贸然跟随视频进行锻炼,很容易出现‘健身伤’。” 除了自学健身操容易受伤,看似柔和舒缓的瑜伽动作,若自学不当,也容易造成身体损伤。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自学瑜伽的网友曾经不同程度受过伤。网友@雨中舞 下载瑜伽教学APP,她说:“生完宝宝后体型变差了,听说练习瑜伽能减肥塑形,就抽空跟着网络视频自学瑜伽。”然而,瑜伽动作看似简单,她却在后弯姿势中,用力不当,不慎扭伤了腰部肌肉。她说:“医生提醒我,暂时不能练习瑜伽,要做进一步治疗。”
说法 枯燥的运动变得有趣 @“郭锦晶”: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基本上每天都坐在办公桌前,平时也很少参加锻炼。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晒运动时,我心痒痒了,于是,我也下载了运动类APP。自从下载软件后,我不时会在朋友圈或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晒”自己的健身过程和成果。这让我感觉运动更有意思,也起到一个自我激励的效果。 @“小小姜”:在我看来,运动类APP削减了健身的时间和空间乃至经济成本。人们不必跑到外面找健身房,在家随时铺张瑜伽垫,打开视频,就可以锻炼,还可以随时切换自己喜欢的健身种类,让运动更有趣味。而这种利用碎片化时间健身方式,无疑很是适合上班一族。 @“粉红樱桃”:健身的结果总是让人神往,但过程却是那么重复枯燥,见效时间往往还漫长得让人气馁。下载APP后可以邀请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加入到了运动的行列中,让运动不那么枯燥,容易坚持。但健身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运动也要适量,量力而行。 @“梧桐”:我认为运动APP能把枯燥的运动变得有趣,大家能在线上交流运动的心得、故事,所以我觉得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运动工具,而且是一个交流平台。但APP也有其局限性,用户在使用时可得多层注意,免得健身不成反伤身。
观点 量力而行 科学健身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健身健美专业教师张驰认为,运动类APP的蓬勃兴起使市民健身更加方便,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APP提供的健身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存在差异,对应的动作、轻重也不同。“此外,虽然APP能记录心率、运动速度等数据,但由于各个APP所制定出来的标准都不太一样,而且APP无法知道用户此刻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数据较容易出现偏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张驰指出,如果一味相信某种方法、方案,并严格按照APP的检测结果坚持去做,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严重的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肌肉损伤或关节磨损。比如每个人的肌耐力都不同,如果盲目根据APP视频练肌肉,重量过大或动作不规范得不到纠正,不仅达不到预期想要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肌肉损伤。 对此,张弛建议,运动首先要充分热身,将身体活动开来。再者要懂得规避健身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同时不要盲目相信APP标明的热量消耗时间、运动心率数等,需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控制好运动量和强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市民更注意在心、脑血管的承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控制刺激的量和强度。“健身主要应量力而行,科学健身,不能做一些‘破坏性实验’,有些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张弛告诉记者,健身不仅包括体育锻炼,还包括“健心”,保持心情愉悦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