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玫 詹妙蓉 2019年高考结束了,对于学生及家长而言,随之而来的高考志愿填报,无疑是另一场考验。我省高考志愿填报工作自6月25日开始,至7月2日结束。到底该如何填报志愿?昨天,记者采访了市高级中学拥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黄袭晓老师和林铮宇老师,请其为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支招,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记者: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有何新变化?考生应遵循怎样的整体填报思路? 黄袭晓:今年,考生首次确认志愿后,如有需要,最多可进行2次取消志愿确认,修改志愿并重新确认志愿。当考生确定不再进行志愿修改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志愿确认。针对取消志愿确认后重新修改的志愿,考生应再次进行网上确认,否则志愿修改无效。录取时以考生网上最终确认的志愿数据为准。 林铮宇: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有合理梯度,采取“冲、稳、保”的填报策略。“冲”指把自己有希望“跳一跳”才够得着的理想学校作为A、B、C、D志愿,“稳”是将符合自己成绩水平的“对口”学校作为E、F、G、H志愿,“保”则是在其他志愿填一些远低于自己成绩水平的学校作保底,防止落选或批次下移。 记者:在填报志愿前,考生及家长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林铮宇:填报志愿前,考生和家长可先上网了解相关院校往年的招生情况,专业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就业情况。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虑大学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比如,考生在毕业后想攻读研究生,不妨考虑层次较高的学校,以便将来考取研究生进行深造;如果毕业后参与就业,可优先考虑地域,选择位于大城市的大学,工作机会相对较多;如果以后打算考取公务员,则需考虑所选专业在公务员考试中是否合适。 记者:填报过程中,家长应如何辅导考生填报志愿? 黄袭晓: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父母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尽量将自己了解的情况、考虑的因素告诉孩子,帮助孩子选择既符合自己志向条件、个人兴趣特长又符合国家需要的志愿。但也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把填报志愿的最终决定权还给孩子,切不可把家长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记者:关于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您有何建议? 黄袭晓: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而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考生的分数达到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被退档。 记者:如果考生成绩不合理想,是降低标准选择高校,还是选择复读? 黄袭晓:这是不同的选择。降低标准选择高校,在高校努力考研,考上理想学校也是一种出路。复读的话,考生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得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来年高考可能如愿以偿,也有可能仍不理想。两者对考生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就看考生如何取舍。 记者:填报志愿时还需注意哪些细节? 林铮宇:填报志愿最好先在纸上写好,避免因网络崩溃等情况,导致之前填写的资料丢失。此外,确认志愿的时间一定要比截止日期提前一些,避免到时网络塞车,导致志愿确认不了。 黄袭晓:部分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以及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收费较高,考生务必结合自身家庭经济情况,详细了解清楚相关高校奖、贷、助学金情况后再填报此类高校或专业志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