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汕头新闻 汕头新闻 查看内容

中国著名作家团连续7年汕头采风

2020-12-28 00:00| 发布者:admin| 查看:1671| 评论:0|原作者:大华网|来自:大华网

摘要:以笔为媒传播侨乡风采 文化公益彰显特区精神

  近日,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公益基金会和香港商报联合举办的“2020第十一届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在我市举行。

  如今,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已成为汕头品牌推广、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也是扩大汕头影响力、传播汕头正能量的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公益品牌。

  

  此次采风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蒋子龙担任采风团团长,原江西省文联主席兼作家协会主席陈世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徐剑、《中国武警》主编王久辛、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鲍十、天津市作协副主席武歆、河南省文联主席邵丽、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金仁顺等人组成采风团。

  在为期5天的采风活动中,作家们走访了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小公园开埠区、陈慈黉故居、樟林古港、秦牧故居,了解汕头老城区及华侨历史文化。同时,还参观了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金平工业园区、濠江区以及南澳县,深入感知汕头城市新貌、特区建设成果、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滨海旅游发展。

  感知开埠历史

  采风团来汕的首站选择沿着习近平总书记10月13日在汕头考察的路线,参观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小公园开埠区。步入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入口处的“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随即映入眼帘。讲解员指着一幅幅老照片,介绍着这座城市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全面开放的历程。采风团的作家大多是第一次来汕头,他们津津有味地品读翔实的图片和文字,了解汕头的开埠史和特区的发展历程。

  汕头是一座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因侨而兴的城市,其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全面开放的历程,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缩影。徐剑是第一次来汕头,他告诉记者,开放的基因与特质,已深深烙印于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侨批文物馆馆藏12万封侨批,真实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自古就有‘家书抵万金’之说,侨批不仅是传统家书,还真的藏有‘万金’。”蒋子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历史变迁中,潮汕华侨与故土间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侨批这种独特的文化也是潮汕人桑梓情怀的见证。

  品味华侨文化

  谈及汕头历史悠久的华侨文化,不得不提樟林古港。作为当年粤东“通洋总汇”的百载商埠,数百年前,华侨就在这里进行早期的房地产开发,建立占地超80亩的“八街六社”片区,为樟林古港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

  作家们饶有兴致地走进位于“八街六社”的秦牧故居,“从秦牧故居的保护就能看得出汕头人对文化的热爱。”少年时代就钟爱秦牧散文的王久辛在参观完秦牧故居后,坦言有“太多惊喜”。王久辛告诉记者,秦牧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家里唯一一位把现代知识、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等融进散文写作的作家,其散文至今“文风不落后”,是有超越性的,值得好好宣传。

  此次汕头采风活动,作家们的足迹遍布汕头多地,领略汕头独特的潮文化,感知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蒋子龙已经是第三次参加汕头采风活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每次来汕头都有强烈的感受”。他说,汕头的历史、文化、餐饮、百货、建筑等,很像天津的劝业场,但又有华侨、侨批等素材。“现在讲华侨的故事不少,但虚构的多。最好还是拍一些纪录片,把汕头侨批的历史发掘出来,一件侨批就是一个真实故事,就是一场人生的悲欢离合。”蒋子龙如是说。

  讲好汕头故事

  在为期5天的采风活动中,作家们还深入华侨试验区、濠江区、澄海区、南澳县等,了解城市新貌及宜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参观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了解汕头全民体育发展情况,为汕头举办亚青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自2014年以来,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公益基金会等大力支持下,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连续6年走进汕头采风。7年来,先后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王巨才、蒋子龙、谭谈、叶辛等领导以及《乔家大院》作者朱秀海、《潜伏》作者龙一、电视连续剧《唐山大地震》作者关仁山、《人民的名义》首席策划矫健、中国畅销书作家荆歌等50多位国内著名作家到汕头采风写作,以独到的视角、斐然的文采,创作出大量作品并于国内外刊物、网站转载发表。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