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从7月25日开始到8月2日完成,连日来,参加高考的考生以及家长不是请教专家就是请教亲朋好友,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仍然有不少家长关于志愿选择的疑问与选择的焦虑。市聿怀中学教研室副主任曾祥荣老师就高考如何填报志愿一直在朋友圈中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已经接近尾声,记者就考生与家长关心的有关问题,对话曾祥荣老师。 
记者:曾老师,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结合教育部前段时间发布的新工科,谈谈考生怎样在填报志愿中既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又能为建设新时代国家出力的专业? 曾祥荣:你问得好。“新工科”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大学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同时也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考生来说,国家对“新工科”建设的倡导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年轻的学子在填报志愿时,应该将目光投向课堂之外,以“新工科”专业为参考,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对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高三学子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记者:每年高考成绩中都有一些“优投踩线生”,这些上了优投资格的考生非常幸运,所以,在填报志愿中如何做到“考得好”也“填得好”,让“优投”成绩成为跨进“一本”名校的敲门砖? 曾祥荣:高分考生优先投档线是为更好地保护高分考生,体现普通高校招生高分高录原则和人才选拔导向。但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高分考生优先投档线不是高分保护线,更不意味着分数高就一定能录取到原来被定义为“一本”院校。“优投踩线生”要确保批次,应该考虑避开省内相对热门的高校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次,“踩线”也要保持志愿填报的“冲稳保”的合理梯度。最后,要特别提醒考分优势不明显的“踩线考生”,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降低因志愿落空而带来的风险。 
记者:在最近的报道中,看到国家将针对我国科研落后的现状,建设更多重点实验室,每年考生填报志愿中家长总是这样说,挑一个“能找到好工作的专业”,或者,前几年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读经济,或者计算机专业。曾老师,在填报志愿中,我们如何鼓励高分层考生或者有远大抱负的考生选择基础学科?譬如本科阶段学习基础学科,研究生或者博士阶段就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曾祥荣:基础研究学科偏学术性,一般是以专业和学科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历史等专业。而这些学科专业的创新成果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水平。近几年的志愿填报,基础学科回暖,除了学生的家庭因素,比如更多学生的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更愿意遵从孩子的兴趣和个人意愿,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大环境的变化。由于就业市场起伏,家长更重视“长线”专业。孩子选择基础学科,未来在考研或出国深造时,除了选择本专业外,还可以选择热门的应用型专业,可以说是“进退自如”。 记者:高考放榜后,很多家庭都会为了孩子的志愿填报问题伤透脑筋,甚至出动所有的亲戚朋友帮忙,最终还是找不到大家都满意的结果。曾老师可以为家长和考生们谈谈你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体会吗? 曾祥荣:高考只是一场重要考试,志愿却是一次人生选择。志愿填报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到既不浪费分数,又能为考生及家长量身定制,还要保证零风险,这是一个追求更多可能和更加完美的取舍过程。志愿填报大致分为四步骤:一是查分数、看最低排位,最好对比近三年高考录取数据;二是选地域、定城市,物色心仪的大学;三是明确职业、选专业,做好生涯规划。四是多沟通、勤查阅资料,关注招生简章,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志愿填报说大也大,比如涉及生涯规划的问题,上千所高校,上百个专业。但说小也小,只要把握好平行志愿的规则,避免退档的风险,再结合上述四个步骤,确定基本原则,其实你可以选择的学校也不会太多。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请各位考生和家长用心研究,谨慎对待。 众所周知,填报志愿不仅仅是对高考成绩的一次检阅,还是一次人生的选择和定位。今年考生志愿可以填报“15个平行志愿”,这样的方式对于考生是很“人性化”的,考生在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填报原则中要把自己“最希望”的大学放在“冲一冲”。希望你填报的志愿,是对你人生进行一次全面的提升与预设。一定要认真地思考,让所填的志愿把你引向一个可以预期的创造性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