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汕头新闻 汕头新闻 查看内容

名人故里忆峥嵘 古镇老宅觅新生

2020-11-5 00:00| 发布者:admin| 查看:1227| 评论:0|原作者:大华网|来自:大华网

摘要:名人故里忆峥嵘 古镇老宅觅新生 许涤新故居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文兰/文 林少然/摄

  棉湖镇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它的东南部有个著名的云湖,湖岸木棉树成林,故称棉湖。棉湖素有“衣冠之族,弦诵之家,甲於通邑”之美誉,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许涤新便是其中一位。

  暮秋时节,记者走进棉湖镇方围社区,探访许涤新故居。漫步在古镇中,高耸的牌楼、斑驳的古墙、溜光的台阶都在诉说着乡愁旧梦,那份恬静、古朴、厚重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独特的人文气息,众多的名胜古迹,翰林第、郭氏大楼、兴道书院等,都是古镇地标建筑,承载着岁月印记。

  

  他,是我党开展经济统战的开拓人,重庆《新华日报》首任编委会编委;

  他,是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汕头大学首任校长;

  他,倾注了毕生精力撰写《广义政治经济学》,被经济学界誉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扛鼎之作;

  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身体力行的革命家。他,就是许涤新。

  

  古镇人杰地灵 古今名人辈出

  我们来到棉湖方围社区居委会,采访了棉湖书画学会会长许为邦。许会长是许涤新的老邻居,对这里的一切非常熟悉。“千年以来,棉湖涌现出许多仕宦脊梁、贤儒雅士以及商贾能人等”,许为邦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人物励志故事,沉淀了棉湖悠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寻访的许涤新故居,就位于古镇中轴线“十八弯”上。

  在许为邦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十八弯”。望着熟悉的墙砖屋瓦,许为邦仿佛回到童年的记忆中。他告诉记者,古时,棉湖人多是聚族择地而居,历经上千年薪火相传,浸润着浓郁深沉的人文气息。“十八弯一点也不比广州的高第街许地逊色”,许为邦说,这里名人辈出,历史遗存众多,曾习经、陈箇民、李耀国、许涤新、曾鸣等名人故居星罗棋布,虽不复当年风光,但其承载的往事,仍不失为一道道难得的人文风景。

  如今的“十八弯”已洗尽铅华,回归平静。历史年轮碾过,这条老街上的浮沉往事说不尽、道不完。漫步在悠长的青石巷,我们边看边听许为邦讲述往事,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座独具特色的门第尽入眼底,感觉像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透过每一个府邸门口悬挂的“大夫第”“将军府”“进士第”,感受到古镇棉湖在历史大潮中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曾经的辉煌。

  七拐八弯之后,一幢洁白亮眼的建筑物映入眼帘,大门上方一块四字牌匾特别显眼,上面是由许涤新题写的“兴道中学”字样,老建筑历经风雨,古朴淳厚,当年的恢宏气势仍然可见一斑。

  “上世纪20年代的东征军棉湖战役指挥部就设立于此”,说起古镇的历史事件,许为邦告诉记者,1925年,蒋介石、周恩来曾率领东征军到棉湖,驻扎在兴道书院。棉湖战役是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今,兴道书院,也已经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厚植爱国情怀 谱写革命篇章

  “许涤新原名叫许声闻”,棉湖镇方围社区书记林英俊告诉记者,许涤新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许远候任教于棉湖兴道书院,其旧居是传统潮汕民居的单佩剑建筑,许涤新有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三。由于家庭人口多,收入有限,许涤新年少时家里并不宽裕。

  许涤新的父亲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许涤新在其回忆录《风狂霜峭录》中写到——在父亲的教导之下,读完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历史教科书,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开始有一个肤浅的印象。父亲在同朋友的谈话中经常谈些国事,我那时才十三、四岁,对于中国往何处去,当然想不出什么办法,只是在心里感到沉重!

  “古镇的文化氛围很好,普通百姓家也重视教育”,林英俊说,许涤新先后在兴道小学、揭阳榕江中学读书,在校时参加新学生社,开始受革命思想影响,良好的教育为许涤新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6月,许涤新就读于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科预科班,任共青团小组长。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缉捕,他只能又回到老家棉湖。在老家躲避期间,自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对政治经济学开始产生浓厚兴趣。

  1928年到1932年,许涤新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和上海劳动大学,研究《资本论》。1931年,许涤新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任研究部副部长、宣传部长。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后,他主编《社会现象》周刊。1933年5月,经杜国庠介绍许涤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社联”常委、党团书记,1934年,任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部长,常在《东方杂志》《新中华》等刊物发表有关经济和国际问题的文章。1935年,许涤新在上海法租界被捕。1937年获释后,参加《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编辑撰稿工作。

  从1980年开始,许涤新组织成立了港澳经济研究中心。1981年,已经75岁高龄的许涤新被国务院任命为汕头大学校长,1986年9月起,任名誉校长。

  

  受命南下香港 力促经济统战

  许涤新一生对学问孜孜以求,笔耕不辍,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著作誉满中外。当年周恩来总理这样评价:“潮汕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两个经济人才,一个是理论的许涤新,一个是实践的庄世平”。

  “许涤新自少年就为国家、为民族而胸怀大志,一生经历多方起伏,始终不改初心,坚持真理”,许为邦在接受采访时,给记者讲述了他多年来收集的各种有关许涤新的故事,还原了许涤新受党的委派到香港开展经济统战的一幕幕。

  1946年10月,国共谈判破裂,周恩来指示把一批上海的干部撤退到香港去工作,许涤新也是其中之一。许涤新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周恩来到我的宿舍谈话,指示我到香港的任务。在接受周恩来指示之后,许涤新同夫人方卓芬便在10月底动身赴香港。到港后许涤新任中共香港工委委员、财经委书记、《群众》周刊及《华商报》编委。

  为了打开对香港工商界的统战工作局面,许涤新领导赵元浩等创办《经济导报》。后来,为了开展工作,成立“工商俱乐部”,经常请著名经济学家和有代表性的企业家讲话,宣传爱国主义。在此期间,许涤新还撰写出版了《官僚资本论》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故居历尽沧桑 静候重焕生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许涤新故居保护情况并不理想,老屋外观黑不溜秋,显得尤其寥落,大门上的颜色早已斑驳,青瓦、板壁均已老朽。

  旧居门口已经成了摊贩经营“炊粿仔”的地方,记者想要进去探访,被正在“炊粿仔”的阿姐挡在了门外,只能遥望里屋概况。屋内残破不堪,地面坑坑洼洼,到处布满青苔;各种电线穿插,堆满了各种杂物,这不由让人唏嘘,呼吁加大力度保护。

  许涤新是杰出的经济人才,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故居遗迹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与其价值很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就是永远的遗憾”,一位古建筑专家对记者表示,该如何保护利用,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关键是要让文物“活”起来。

  其实,人物的故事才能让一个地方“古树春深更著花”,增添文化的内涵。如何保护名人故居,挖掘老房子背后的故事,需要相关部门思考解决,不要让它们随着岁月如烟而逝。

  

  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 汕头日报编辑部 联合主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