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首页 汕头新闻 汕头防震减灾 查看内容
百场线上科普宣传活动(50)| 世界上所有地震的成因都一样吗?
蓝色河畔 2023-6-6 06:57
2402 0
摘要: 点击“汕头防震减灾”关注我世界上所有地震的成因都一样吗?不同地质环境下地震成因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01板间地震的成因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在中等深度或较深处,岩石层板块的相对滑动比 ...


点击“汕头防震减灾”关注我



世界上所有地震的成因都一样吗?





不同地质环境下地震成因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01
板间地震的成因

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在中等深度或较深处,岩石层板块的相对滑动比较均匀和连续。



但是在浅处,例如,从地面至20——30千米深的地方,就不是如此。在浅处,岩石层板块的相对滑动是一种称为黏滑的过程,即局部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弹性应变积累之后突然滑动。这种突然滑动就是地震。浅源地震(震源深度 0——70 千米的地震)集中于板块的边缘,它们是板块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表现。

散发带地震的成因
在发散边界(发散带)发生的地震是海底扩张或裂谷形成、板块增长的结果和表现。由于发散边界是板块新增长的地方,板块较薄,所以地震较小,一般不超过7级,震源较浅,地震带较窄,地质构造也较简单。

震源表现出与海底扩张有关的性质,即张性的构造应力作用造成的正断层。
消减带地震的成因
在海洋——大陆消减带与海洋——海洋消减带汇聚边界,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或另一个海洋板块下面。

在这两类汇聚边界,由于板块较厚,所以地震较大。有时震源也较深,地震带较宽,地质构造较复杂。

震源表现出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性质,即:当岩石层处于俯冲板块的浅部时弯曲成弧形,张性的构造应力作用造成正断层;当岩石层俯冲到深部时,板块的下沉受到地幔岩石的阻挡、压性的构造应力作用造成逆断层。
碰撞带地震的成因
在大陆——大陆碰撞带,两个大陆板块互相碰撞。板块内部发生大范围的变形,不但造成巍峨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以及规模宏大的逆冲断层与走滑断层,还会因应力向板块内部传递而使板块内部处于应力状态,发生地震。

我国青藏高原及与青藏高原邻接的地区的地震就是碰撞带地震的典型例子。
转换断层地震的成因
在走滑边界(转换断层),板块虽较薄,震源也较浅,但有时因破裂长度较大,地震可能很大;再加上震源较浅,有时又发生在陆地上,因此仍颇具破坏力。

转换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表现出与板块相互平移有关的性质,即沿水平方向作用的构造应力造成的走滑断层。

上述地震,即发散带(洋中脊、裂谷带)地震、消减带地震、转换断层地震、碰撞带地震等,都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板块之间,而不是在板块内部,这些地震统称为板间地震(interplate earthquake)。

02
中深源地震的成因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shallow focus earthquake)、中源地震(intermediate focus earthquake)、深源地震(deep focus earthquake)。


  • 浅源地震指的是震源深度0——70千米的地震

  • 中源地震指的是震源深度70——300千米的地震

  • 深源地震指的是震源深度300——700千米的地震


但这一深度界限的确定并不严格,有一定的随意性,上面列的只是较常使用的数值。

亦有人将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的深度界限定为60千米,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深度界限为350千米,将深源地震的最深度界限定为680千米。

在全球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中,85%是由浅源地震释放的,12%是由中源地震释放的,3%是由深源地震释放的。



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主要发生于南美安第斯山、汤加群岛、萨摩亚、新赫布里底山脉、日本海、印度尼西亚和加勒比安德烈斯。这类地区都与深海沟有关,地震频次在深度超过200千米后急剧下降,但有时震源深度可达700千米。在远离太平洋地区的兴都库什、罗马尼亚、爱琴海和西班牙,也有一些中源地震发生。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也发生于岩石层中。

在俯冲带,岩石层板块从海沟附近向下弯曲,倾斜地延伸于岛弧之下。在板块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又发生新的形变。在岩石层板块俯冲入温度较高的软流层时,其内部的温度依然较低,仍然可以因形变而发生脆性的剪切破裂。

这就是中深源地震的成因。

03
“和达——贝尼奥夫地震带”由来

多年来,西方的文献中一直把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分布称为贝尼奥夫带(Benioff zone)。但后来注意到,早在贝尼奥夫之前,曾任日本学士院(科学院)院长的和达清夫(KiyooWadati, 1902——1995)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已发现深源地震带(面、层)这样一种分布。他发现,地震的震中越靠近亚洲大陆,其震源深度越大,即地震的震源分布在向大陆倾斜的层,即深源地震层内。





△ 国际著名地震学家和达清夫(左)、贝尼奥夫(右)

20世纪40年代末及以后。美国贝尼奥夫(Hugo Benioff,1899———1968)对这一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对此做出了科学解释。贝尼奥夫指出,深源地震带是因为洋底俯冲到邻接的大陆下的结果。贝尼奥夫的这一科学解释是在板块大地构造学说问世之前20多年做出的,是地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早已知道的事情,只是直至板块大地构造学说提出与确立之后,人们才明白所谓的和达——贝尼奥夫带(面、层)其实就是现在称为岩石层板片(slab)的、下沉的岩石层板块俯冲到软流层、在板片内发生地震的结果。这一大胆的假设或科学解释比板块大地构造学说对此所作的解释超前了20多年。为了纪念和达清夫与贝尼奥夫对深源地震带的发现与科学解释所做的卓越贡献,现在称深源地震带(面、层)为和达——贝尼奥夫(地震)带(面、层)。

俯冲到650——700千米深处的板块(板片)最终或者被地球内部的岩石吸收,或者其性质发生变化以致再也释放不出地震能量。因此,在700千米深度范围以下便没有地震发生。

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中国地震局

转发来源:震知卓见




关注汕头防震减灾

了解更多防震知识

防震减灾 利国利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快速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5-5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