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教育 查看内容

潮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案例系列展示③│湘桥区培英小学:聚焦潮汕文化,体验劳动魅力

2025-4-6 17:56|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550| 评论:0

摘要:编者按【引言】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必要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近期市教育局组织开展潮州市中小学 ...


编者按



【引言】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必要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近期市教育局组织开展潮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现将部分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供各级各学校互学共鉴、共同进步。今天推出的是湘桥区培英小学苏燕娜撰写的《聚焦潮汕文化 体验劳动魅力》。

现在一起来看看吧!↓↓↓

聚焦潮汕文化   体验劳动魅力

湘桥区培英小学  苏燕娜

一、案例背景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小学阶段应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下发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明确指出应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聚焦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二、劳动教育课程的架构缘由

湘桥区培英小学坐落于牌坊街南段石牌巷,毗邻兵马司林。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培英小学结合学校“活动—发展”育人方式,贯彻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理念。结合地处牌坊街的优越地理位置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地域资源”“非遗文化”“节日文化”与学校理论教育结合为手段,依托学校及各班家委会扎实推进以“聚焦潮汕文化,体验劳动魅力”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第一站,让富有潮汕乡土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助推学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培育和劳动技能的增长,在积极主动的劳动之中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的价值。

三、拟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热爱劳动的人生价值观,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构建具有潮汕本土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二)如何发挥家校共育合力,形成“家校联合,以劳育心”的育人生态链,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与品格。

四、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一)明晰学校劳动教育目标

本校通过认真研读《纲要》中提出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四个要素: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仔细解读了每个要素的具体描述,并提炼出核心关键点,经过多次研讨,设计出了四个要素十二个关键点的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如下图):



(二)制定学校劳动教育规划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建立并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实施的保障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学校下发了有关家庭劳动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完成了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实施的难点和相关教育内容的调研报告。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学校分年级、分层次确定了相关劳动教育内容,制订“聚焦潮汕文化,体验劳动魅力”主题活动方案,在全校颁发实施。

同时,学校建立以校园为主导、家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协同交融的实施模式。通过家校联动、社区结对、以及家长的指导与督促,形成劳动育人合力。

(三)厘清学校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劳动实践的引领

以“活动—发展”为主要的育人方式,基于学校顶层设计、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师课堂实践,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相融,形成一体化设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也要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活动。因此,本校深入潮汕本土文化,挖掘适宜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形成“非遗文化劳动课程”:开设“学科扩展劳动教育课程”,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探索五育并举新思路;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形成“节日系列劳动课程”,进而初步形成培英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框架(如下图)。



1. 非遗文化劳动教育课程之“心随剪动,妙纸生花”

潮州剪纸是潮州民间优秀传统艺术之一,以精巧秀丽为特点,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日常生活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潮州剪纸的魅力,教师从我国源远流长的剪纸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剪纸文化、潮州剪纸的类型和特色。孩子们在学习剪纸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中,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下图)。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剪纸艺术活动,发挥剪纸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如通过暑假特色作业向家长开放宣传剪纸,让学生将剪纸带进生活社区;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契机,开展不同主题的剪纸活动等等。









2. 学科扩展劳动教育课程之“一屏一灯一故事”

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蝉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一直唱到“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郭子仪。”足见潮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岭南美术出版社美术五年级下册《别致的灯饰》这一课的基础上,本校美术备课组教师想到了将潮州花灯作为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宝贵资源,开发出学科拓展课程之“一屏一灯一故事”这一活动。

3. 节日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之“时节做时粿”

清明节来临之际,学校课程开发小组成员为“时节做时粿”这一劳动教育活动,为本校不同学段的孩子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活动。低年级的主题是“摘一摘,洗一洗”,中高年级的主题为“我是厨房小帮手”。1-3年级学生负责采摘朴籽叶,并将其清洗干净,放置篮子里;4-6年级学生则分工合作,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榨汁,发酵,倒入模具和蒸煮至成型等步骤。除此之外,学校也围绕潮汕“粿”文化这个主题,以惟妙惟肖的美术作品、拿手的手工作品、神奇有趣艺术字体等方式,发动学生精心打造“时节做时粿”大餐。(如下图)









五、实践评价

由于劳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本校更加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设计出三位一体、方式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全面地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水平。

(一)三位一体,“全方位”评价学校劳动教育成效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业,学校建立学生、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学校成立评委小组,确定劳动实践项目的主体负责部门,具体落实每个岗位的实施监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一阶段的学习成效进行自评和互评,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能力。

(二)方式多元,“全过程”评价学校劳动教育成效

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包括考察探究过程记录、劳动实践过程记录、实践心得体会等等。以“心随剪动,妙纸生花”这一劳动内容为例,采用表现性写实评价,记录每一个孩子劳动的全过程。



这样的评价贯穿课程全过程。倡导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不仅关注劳动的结果,更考察劳动的全过程,切实落实评价育人目标。

六、反思与评析

(一)注重劳动教育实践,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劳动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开展至一定阶段后,再次对学生进行同样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各种劳动的参与度更高,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学生在简单生产劳动中的表现,从超过半数学生“不会”,到大部分学生能够日常经常参与,实现了非常大的转变。可见,“聚焦潮汕文化,体验劳动魅力”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劳动行为的塑造发挥了明显的正面作用,学生更乐于思考探索、沟通协作,在亲身实践中提升劳动意识、劳动能力。

(二)学生劳动观念转变,“爱劳动”蔚然成风

在课程开展以前,学生的课间活动内容无非是做游戏、看书、聊天,其聊天话题主要集中于电视剧、游戏、校园轶事等内容;在课程开展后,学生的课间活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们开始热衷于聊与劳动相关的话题,同伴们相互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相互传授劳动的经验技巧。从学生高兴的笑容和期待的神情可以看出,劳动给学生带来的不一样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聚焦潮汕文化,培养劳动精神

本校课程以劳动教育为重心,在传统潮汕文化的浸润中探寻中华文化基因密码,让劳动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学生亲身体验用朴籽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而成的粿品的过程;各老师在教学中渗透与潮州花灯有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艺术创作等。在传承传统潮汕文化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在劳动中感受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形成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培养劳动精神。



编辑|施骏烁

美编|唐尚清

编审|刘世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