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跨科探索明路径 思政融汇育新人——澄海区大思政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专题研讨暨教师工作室研修活动顺利举行

2025-11-6 13:10|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3546| 评论:0

摘要:金秋十月,硕果盈枝。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推广思政教学优秀案例,探索大思政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路径,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2025年10月28日上午,澄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在澄海第三 ...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推广思政教学优秀案例,探索大思政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路径,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2025年10月28日上午,澄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在澄海第三实验小学举行“大思政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专题研讨暨教师工作室研修活动。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中心组、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各镇(街道)、各小学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近120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区学科中心组、工作室成员,澄海永新小学余舜钿老师主持。

课例展示:激活课堂新样态汇璟实验小学王铭晓老师的说播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立足低年级认知,以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家乡物产之美,初步培育乡土情怀与文化传承意识。广益小学李桂清老师文脉流淌、启智润心的精彩说播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则以“文字之美—文化传承—多元共生”为主线,通过甲骨猜字、字体演变游戏、书法赏析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树立文化自信。两节课例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展开说播,内容贯通、目标分层,充分体现“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学段融汇贯通”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思路,为探索跨学科背景下“一课多态,主题共融”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范例。



论文分享:共研融合新路径论文分享环节,五位教师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展开深度阐述。北湾开智小学林蔓茹老师从“为何融”的必要性破题,更以“如何融”的新路径点睛,推动文化传承与素养培育双向赋能。第三实验小学郑丹敏老师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例,通过“驱动性问题+真实探究+多元评价”模式,搭建项目式学习的融合框架。塘西小学黄晓燕老师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通过真实情境与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融合多学科的实践中增强文化认同。广益第二小学陈欣老师创新引入AI数字人,结合项目式学习与多学科融合,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从认知走向认同。报国小学蔡浩辉老师构建“三维联动·六阶递进”课程模型,融合“百年树人,岁月留声”校本课程,实现文化浸润与价值内化。老师们分别从文化根基、课标落实、项目式学习(PBL)策略、课程构建等不同维度,清晰地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融、融什么、如何融”的核心问题,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多元实现路径。

微视频展示:小镜头大思政微视频展示环节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澄华小学陈曼秋老师团队创作的《传非遗之魂启少年雄志》以“澄海蜈蚣舞”为线,通过“启、寻、融、绽”四步叙事,贯通学校、家庭与社区,实现非遗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可感可触。第三实验小学徐雅文老师团队创作的《瓷韵传薪——泥土里的中国智慧》借AI角色“瓷儿”童趣叙事,解密陶瓷的历史、工艺与创新,并在三千年龙窑的实践体验中,将匠人精神与家国情怀无痕浸润,为跨学科学习与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生动范例。澄海实验学校林铄老师的微视频《粽香话端午,传承中华情》围绕端午习俗,构建“感知-体验-内化”教学逻辑,学生在包粽子、绘龙舟等实践中感悟爱国情怀,于传统节日中筑牢文化认同。





总结引领:锚定方向强实践活动最后,教研员王毅淳老师高度肯定本次研讨活动以多元形式搭建交流平台,有力推动“大思政+跨学科”理念的落地,展现了澄海小学思政人的育人智慧。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育人的路径,王老师提出四点关键指引:一是坚守学科本位,联动多学科建立协同育人网络;二是强化素养导向,通过文化浸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三是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其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学习;四是筑牢政治依据,确保育人方向正确。她强调要巧用资源、数智赋能、守正创新,构建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程。

在说播课中见实践,在论文中探理论,在微视频中品文化。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情对话。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大思政+跨学科”育人路径,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育人载体,致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END

 撰稿:王毅淳

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室

编辑:林 波

初审:陈绍忠

复审:许哲斌

终审:林   俊

图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