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宝安—澄海教研联动,共谱“跨学科”新篇章

2025-11-6 13:11|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2648| 评论:0

摘要:为深化深圳市宝安区帮扶澄海区的支教帮扶内涵,探索基于同主题下的不同学科教学设计、专业发展与合作的可操作模式与策略,深入探讨在“主题统整”的引领下,“文本分析”与“视觉表达”的协同路径,聚焦不同学科教学 ...
为深化深圳市宝安区帮扶澄海区的支教帮扶内涵,探索基于同主题下的不同学科教学设计、专业发展与合作的可操作模式与策略,深入探讨在“主题统整”的引领下,“文本分析”与“视觉表达”的协同路径,聚焦不同学科教学中“融”的策略与“合”的时机。区教师发展中心、深圳市宝安区驻澄支教队于2025年10月29日在澄海第三实验小学举行澄海区小学“主题统整 学科联动”专题教研活动。深圳市宝安区驻澄支教队全体队员,澄海区小学语文、艺术教研员,澄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全体语文、美术教师,澄华街道、广益街道、上华镇等镇(街道)及直属学校教师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活动。

课堂展示:文美双生,共赴奇妙的“旅行”

深圳市宝安区灵芝小学的吴嘉玮老师和澄海第三实验小学305班的学生,带来了三年级美术课《肚子里的故事》。课堂上,“蜈蚣轮廓摆角色”的设计瞬间点亮孩子们的眼睛——当他们为“青头和红头装不进小蜈蚣肚子”而发愁时,对“夸张变形”的艺术需求便自然生长。随后,孩子们以《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角色为魂,以“蜈蚣舞”的灵动为形,在画纸上勾勒出满是童趣的“腹内冒险”,让美术的创意与语文的故事紧紧相拥。

紧接着,宝安区建安小学的张嘉雯老师接棒,用三年级语文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延续这场奇妙旅程。她接过美术课的故事线索,让孩子们先展示笔下的“旅行路线图”,再顺着线条梳理“反刍”的科学奥秘;分角色朗读时,轻柔的背景音乐缓缓流淌,孩子们化身青头与红头,在角色里读懂冷静与慌张,在情感共鸣中触摸“真挚友情”的温度。这堂课上,美术的想象、科学的严谨、音乐的温柔与语文的深度,如溪流般交融,汇成了知识的长河。

专题讲座:解码融合,让“跨学科”方向清晰课堂落幕,宝安区第二学区生物教研员刘明灯老师带来专题讲座,如一位向导,为在场教师拆解跨学科教学的诗意逻辑。她以本次备课实践为镜,从“为何破壁”“如何融合”“怎样共创”三个维度娓娓道来:用“集体备课破解学科衔接难题”的案例,说明“破壁”不是打破学科的边界,而是找到知识间相通的脉搏;以“美术文化元素与语文故事结合”的设计,阐释“融合”不是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让各学科的优势彼此照亮。

     面对教师们“跨学科教学不知从何起步”的困惑,刘老师以本次集体备课为范本,提出“微团队·微协作”的暖心建议:从身边1~2位不同学科的伙伴组队开始,从一个小主题、一次短备课出发,让跨学科的种子慢慢发芽。她强调:“集体备课是跨学科教学的第一缕光,只有教师先‘在一起思考’,才能让学生‘在融合中成长’。”活动总结:双向照亮,让教育的诗意延续澄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室副主任陈慎瑜点评这是一场美美与共的盛宴。赞扬语文课堂把蟋蟀的惊险旅行变成了儿童的思维探险,通过“绘制旅行地图”这一任务,把“提取关键信息”变成可视化活动,科学信息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暗线”,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体会到科学童话的“理趣共生”;课堂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指导伴随评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使得友情主题的感悟水到渠成。

陈副主任认为“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当前对于“跨学科学习”的研究,尚处于浅尝阶段,犹如“初极狭,才通人”。听完刘明灯老师《破壁 融合 共创——跨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协作之“道”》讲座之后,就像“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般。鼓励老师们加强研究,遵“道”而行,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美好与辽阔。澄海区教师发展中心艺体与学前教育研究室副主任赵明提出学科融合教学应该学科本位、预设情境、符合常理、贴近生活、突出主题、简单实用六个维度进行设计。美术教学应积极与语文、音乐、体育、数学等学科相关内容进行融合教学,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避免难度过高和过于复杂,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深圳市宝安区驻澄支教队队长刘静也动情地说,备—教—研的时光,是宝安与澄海教育人相互照亮的过程——我们带来跨学科的理念,与澄海同仁共享,共同把灿烂的理念化为生动的实践。

这场教研活动,是一次跨学科教学的诗意探索,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教育奔赴,更是两地教育人“并肩同行”的温暖见证。宝安澄海两区教研联动,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新篇章。
END

 撰稿:陈慎瑜

赵   明

宝安驻澄支教队

编辑:林 波

初审:陈绍忠

复审:许哲斌

终审:林   俊

图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