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5年修订)》要求,落实《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文件精神,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路径与实践策略,提升我市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助力教师专业成长。2025年11月18日上午,汕头市教师发展中心在汕头市澄海苏北中学开展主题为《数智赋能视域下高中化学思维可视化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以物质的量浓度为例》的公开课活动。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模式,市、区两级的高中化学教研员、汕头市高中化学教师工作室成员、澄海区高中化学教师工作室成员、澄海区各校高一化学教师参加线下活动,市其他区县的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化学教师线上同步参与活动。![]() 课例展示:情境引领,数智与思维深度融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濠江实验学校杜浣绫老师执教《初探物质的量浓度——制定CuSO₄营养液的配置方案》,以南澳西山农场营养液配制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物质的量浓度”基本概念。该课例在数智赋能应用上亮点突出:引入AI顾问“田博士”实现人机协同探究,为学生答疑解惑;借助虚拟实验提供数据证据,推动学生认知从定性分析向定量研究转变;运用GGb软件将溶液稀释规律转化为可视化模型,有效培养学生数字化素养。在思维可视化方面,通过宏观现象观察、微观图示解析、符号表征和数据图像分析四重维度,将抽象化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的具体形式,为学生搭建完整认知路径,助力知识深度建构与迁移应用。 ![]() ![]() ![]() 澄海苏北中学朱少芬老师带来实验课《再探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KCl营养液》,延续“西山农场营养液配制”的真实情境,将抽象化学概念与实践操作问题紧密结合。课堂以挑战性问题导入,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溶液配制方案设计环节,采用“任务驱动—问题链”模式,引导学生从初中基础方案出发,逐步优化固体试剂配制方案,通过思维可视化手段建构系统的实验操作模型。理论方案形成后,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固体配制步骤迁移到液体试剂配制中,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最后,通过提出思考题“如何检验所配制溶液浓度的准确性?”,自然引出手持技术等数字化工具和滴定实验相关内容,为高二阶段的学习埋下伏笔,展示知识延伸。 ![]() ![]() 评课研讨:聚焦核心,共话教学优化路径汕头市高中化学教研员林盛林老师主持评课研讨活动,与会教师围绕课例展开深入交流。市高中化学工作室主持人陈燕玲老师详细介绍单元整体设计思路:初中时以质量分数初识溶液配制,明确溶质与溶剂的比例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高一阶段引入物质的量概念,通过物质的量浓度精准表达溶液组成,凸显化学定量分析的学科价值;初高中阶段溶液配制方法逐步精细化,体现了化学学习从基础认知到科学探究的逻辑进阶。通过串联初高中知识点,形成“基础—深化”的教学闭环,助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与素养提升;同时利用拓展验证配制溶液浓度准确性的相关内容,延伸到高二阶段的滴定实验,有效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兴趣。 ![]() 澄海中学林海生老师、澄海华侨中学肖云兵老师对这两节课例进行点评。他们一致认为,两位授课教师都能紧扣“数智赋能・思维可视化”核心主题,以真实情境贯彻教学全程,教学环节衔接紧密、逻辑清晰。课堂中融入AI工具等数智技术,既活跃课堂氛围,又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呈现,充分体现“技术+情境+思维”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教学实效性与学生参与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把控,密切关注学生练习和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纠正,通过反馈落实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保障学习效果与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 最后,汕头市高中化学教研员林老师进行总结,认为两节课例充分践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科学探究闭环建构、学生定量思维培养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是值得借鉴、可推广的优质课例。 END 撰稿:金昂葵 林桂莹 编辑:林 波 初审:陈绍忠 复审:许哲斌 终审:林 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