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在潮州,我们找到了归属感”

  湘桥区凤新街道的奎元社区,一个总面积仅0.8平方公里的社区,却汇聚了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朝鲜族、苗族、畲族、蒙古族等5个,常住人口15人。这些少数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用布依族刘应龙的话说就是:社区居民都很友好,在潮州,我们找到了归属感。        


  本报记者 刘漫娜


  “不喝凤凰茶睡不着”


  “阿伯,食好未。”6月7日早上,40岁的布依族人刘应龙,来到位于市区彩虹路他的装修店前开店,看到路过的居民,便亲切地打了招呼。“我没想到自己会来奎元社区,一住就是10多年。”进店之后,刘应龙泡了一壶工夫茶,说着流利的潮州话,和记者边喝茶边聊天。 


  他和妻子朱知娟都是布依族,老家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朱知娟说,家乡没有喝茶的习惯,来到潮州之后,醇香的凤凰单丛茶,让他们一喝就上瘾。“有些潮州人晚上不敢喝凤凰茶,担心睡不着,现在我不喝凤凰茶才睡不着觉。”刘应龙笑着说。


  21年前,19岁的刘应龙和老乡一起来潮州打工。起初,他在广济楼上找了一份放碟片的工作。“以前外来工没钱买电视机,下班后就跑来广济楼上看电影。”他说,那时韩江水一上涨,他还帮忙在城门边放上木板,将洪水阻隔在城外。


  “隔年我到了奎元路一家酒楼当学徒,学做潮州菜。”他告诉记者,当了7年多的厨师,自己最拿手的就是潮州小吃,像春饼、芋丝粿、蚝烙等等,孩子们特别喜欢吃。


  一次偶然机会,让他转行做起装修生意。“当时我在砂锅粥店工作,隔壁装修店的老板过来,对我说,‘弟啊,跟我一起学做装修’。”他回家跟妻子商量后,决定辞工搞起装修。一年后,那位老板开工厂,就把装修店转给他。


  “在潮州打工的日子虽苦,但比家里好多了。”刘应龙告诉记者,家中有三兄弟,由于耕地少,全家人常常填不饱肚子。从成家立业,两个孩子的出生到读书,一家人都生活在奎元社区。如今,大儿子朱涛今年14岁,在社区一所小学上六年级,学杂费全免。小女儿朱温欣4岁,也在小区的幼儿园上学,每学期有400元的学费补助。对于现在的生活,刘应龙感到很满足。


  社区各民族友好相处 


  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刘应龙一家和社区的居民相处得很融洽,平时邻居家里需要装修的,他都很主动地帮忙。“除了买材料的钱,决不收一分工钱。”他说,大家同住在一个社区,就是一种缘分,更要互相帮助。


  2005年,蒙古族的马彪从内蒙古来到潮州的奎元社区,并在社区开了一间按摩店。最令他高兴的是,在这里结识了潮州籍的妻子,还生了一个女儿。马彪说,女儿今年5周岁了,一听到妈妈唱潮剧,她也跟着哼起来。


  “我们一家4口都在这里生活,潮州人很好,社区居民对我们也很好,住在这里很开心。”来自福建宁德的畲族商人黄章林和家人在奎元社区也住了10年,他告诉记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很乐意帮忙,从入住以来,一有事情就找他们帮忙。


  湘桥区凤新街道的奎元社区是首批创建的广东省城市民族工作19个示范点社区之一,在打造和谐团结民族大家庭的工作上,奎元社区下了不少工夫。“社区各民族居民之间和睦相处,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是分不开的。”奎元社区居委会主任谢淑川告诉记者,社区少数民族住户虽然不多,但社区的关怀无处不在。工作人员主动联系辖区内各所学校、幼儿园、艺术培训机构等,为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上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还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此外,该社区还组织开展各种节日活动,让各民族居民各秀才艺、表演节目,促进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增进民族友谊,增强社区凝聚力。

相关阅读

潮州4个村入选省第二批文旅特色村

潮州新增4家备案非国有博物馆

华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全面提速

我市新增4家备案非国有博物馆

“感恩奋进开新局”系列评论② 背水一战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