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为手拉壶带入“自然风”




吴敬亮在给手拉壶修胚。 本报记者 刘潮生 摄

  本报记者 蔡妙芝


  古朴大方的柚皮壶,表层长满了疙瘩,摸上去有柚子皮的质感;幽雅脱俗的竹节壶,壶身盘着细竹子,洋溢着山谷气息;简单光滑的南瓜壶,的、身恰似一个南瓜,浑然一体让人叫绝……昨天,走进广东省艺术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吴敬亮位于牌坊街的工作坊,记者只感觉到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一把把造型独特的手拉朱泥壶让人眼前一亮。30多年来,吴敬亮潜心手拉壶的创作,用精湛的手拉技艺将柚子、南瓜、寿桃等自然风物入壶,不断探索求新求变,追求壶艺高峰的至简至真至新境界。

  “镇店壶”千金不卖

  我们在吴敬亮的工作坊坐下,他一边给我们泡茶,一边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这把千线壶是我最得意的作品,好几拨人开高价,我都舍不得卖。”吴敬亮笑着说,不久前,几个澳大利亚的朋友过来,看到这把千线壶喜欢得不得了,使劲磨着要买,他也没有松口。
  这把千线壶是经典的圆形壶身,上面一圈一圈的线条细密均匀,灵动流畅。要创作出一把千线壶精品,不仅仅考验着壶艺师的巧思,更考验壶艺师指头上的能耐。这把千线壶,可说是吴敬亮壶艺的代表作。
  今年40多岁的吴敬亮,爷爷、父亲都是壶艺师,他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中学习壶艺,10多岁就开始独立拉制手拉壶。“一开始,拉手拉壶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十几年前,我才辞掉工作专心拉手拉壶。”这十几年里,吴敬亮看了许多壶艺书籍,宜兴紫砂壶的经典造型烂熟于胸。吴敬亮经常一整天都呆在作坊里慢慢琢磨、研究。如今,那些寂寞岁月里刻苦习得的技艺,终于喷薄而出,让他的壶艺有了飞跃。近年来,他的作品摘下了不少壶艺精品展的金奖,如《寿桃提梁壶》被评为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清风亮节》在2012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手拉壶中融入自然气息 

  技艺练到家,自然也就得心应手。壶艺飞跃的吴敬亮,不满足于传统朱泥壶的创造,开始摸索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手拉壶路子。壶如其人。生性朴实的他,将日常生活的风物融入到壶艺的创作中,赋予了壶艺作品质朴的灵魂,也打上了带着他个人性格的烙印。
  “有一天,我吃完柚子,拿着柚子皮在把玩,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朱泥壶的表面大多是光滑的,假如做成柚子皮一样的糙面,效果如何?”吴敬亮说干就干,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尝试,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创作出柚皮壶。壶身布满疙瘩,有着迥异于光滑釉面的质感。
  而除了柚皮壶,吴敬亮也喜欢将大自然中的竹子、寿桃、南瓜等风物引入朱泥壶创作,尝试和别人不一样的造型。比如,他新近设计的《竹海一叶飘》,就是一把用竹子作为创意灵感的壶。壶身呈圆三角造型,显得稳重大气,壶把、壶嘴是竹子的造型,而壶的设计成一片飘起来的竹叶,给人一种飘逸灵动的感觉。
  “现在的城市生活,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楼房,天际线也看不到了,人很容易和自然割裂开来,这是有悖生命发展规律的,我希望将一些大自然中的东西融入到创作中,传递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了追求创作的“自然气”,吴敬亮周末常常会自己到郊外走走,看看竹林,听听流水,在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寻求创作的灵感。正是这种追求,让他的作品里总是流露出让人舒服的自然气息。

  创作探求“简真新” 

  我们前往采访吴敬亮的时候,他正在辘轳前拉手拉壶,听到我们来访,他才放下手头工作,急匆匆洗过沾满泥巴的双手前来待客。每天,他总会在那个辘轳前坐上至少七八个小时,拉壶、装把、修胚,不做壶的时候,他就会坐着冥想,把创作灵感用纸笔画下来,工作室里他画的壶画稿已经有厚厚一沓,有时候他也会泡上一壶好茶,请别人来品壶,给他提提一些创作的意见。
  人到中年的吴敬亮,正处于壶艺生涯的黄金时期。除了拉壶技艺外,他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在创作上求新、求变、求发展。吴敬亮说,在手拉壶的创作中,最简单的造型其实也是最考验人的,因为在那简简单单的几个构件中,几乎容不下任何创作的瑕疵,所以,至简至真至新成为他创作的新趋势。“简”强调的是造型的简单经典,“真”强调的是壶语言的质朴,而“新”则是不断探索的创意。要达到这三个要求一点也不容易,但吴敬亮觉得,有难度才有挑战。
  采访的最后,吴敬亮为我们演示一下手拉壶的制作。只见吴敬亮将一团泥按在了悠悠旋转的辘轳上,双手捏提间,一个圆形的壶身逐渐成形。从双手碰到泥巴的那一刻,他就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眼睛只盯着那团旋转的泥。也许,正是这种爱壶爱到了灵魂深处的认真,才让他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守住寂寞打磨属于自己的壶艺人生。

相关阅读

潮州4个村入选省第二批文旅特色村

潮州新增4家备案非国有博物馆

华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全面提速

我市新增4家备案非国有博物馆

“感恩奋进开新局”系列评论② 背水一战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