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熊猫血”群体 如何打通“生命通道”


昨天是“6·14”世界献血者日。当天晚上,市中心血站在市区人民广场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吸引了41名市民到现场参与无偿献血,共捐献血液10800毫升。 本报记者 黄春生 摄



昨天,市中心血站、市红十字会组织50多名志愿者,开展环城骑行宣传活动,沿途向市民普及无偿献血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  本报记者 江马铎 摄

  在我国,特别是汉族人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血液类型极其罕见。当身患重症或者身受重伤,需要输血延续生命的时候,他们往往难以及时找到匹配血液。这种罕见血液就是“Rh阴性血”,通常也被称作“熊猫血”,在汉族人群中仅占约千分之三比例,若具体到ABO血型系统,则只有万分之几的比例。昨天是世界献血者日,本报记者特地通过多方走访,解读“熊猫血”的特殊之处,探索这个“伤不起”群体危难之际的“生命通道”。

  ◆故事

  患者急需“熊猫血”

  “熊猫侠”跨市救援

  在市人民医院经过十多天的治疗、观察,昨天,蔡女士终于基本康复,并办理了出院手续。而十多天前,由于找不到匹配血液支持手术,蔡女士经历了一场不小的危难。

  蔡女士是潮安区庵埠镇一名中学教师。早在2002年,她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的时候,就被告知,她的血型是“O型Rh阴性”,属于稀有血型。“当时对Rh阴性血一知半解,也没怎么放在心上。”蔡女士坦言,后来,她还接到过有关方面的求助,说一名重伤群众急需“O型Rh阴性血”救命。考虑到人命关天,她毫不犹豫地献了血。

  今年5月30日,蔡女士因患子宫肌瘤出血不止,住进市人民医院治疗。经过两天的输液、用药,仍然无法止血,需要进一步实施手术。但她的身体严重贫血,如果没有一定的血源保障,手术无法正常开展。

  蔡女士和她的丈夫以为,亲属中应该会有人的血型与她匹配。不料,几位至亲检验结果,均不属于“O型Rh阴性血”。无奈,他们只能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尝试向社会发出求助。

  出乎蔡女士一家的意料,随着求助信息的发出,一幕幕感人场景接踵而至。好几位素不相识的热心人,相继赶来检验血型,希望向蔡女士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两位来自汕头市澄海区的“O型Rh阴性血”志愿者,共同为蔡女士无偿捐献了600毫升血液,使蔡女士得以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他们是汕头市一个‘熊猫血’QQ群的志愿者,自己掏腰包打的赶过来,献完血后就直接回去了。我原想请他们吃顿饭表示感谢,但被他们一口拒绝。”蔡女士的丈夫告诉记者,后来,还有不少外地“熊猫友”来电问候,并表示如果再需要用血,可随时联系。

  有了600毫升“爱心血液”保障,蔡女士手术非常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观察,如今已基本康复。她对记者说,经历过这次危难,她才明白“熊猫血”的特殊性。她非常庆幸能遇到热心的“同道中人”,感激之余,也表示日后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心尽力帮助“熊猫血”伤病者渡过难关。

  ◆解读

  “熊猫血”群体

  生活面临诸多不便

  究竟什么是“RH阴性血”?它与常见血液有何不同之处?记者采访了市中心血站有关负责人。

  据市中心血站副站长邱英漳介绍,人类红细胞血型由多达20余种血型系统组成,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与人类输血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血型系统。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中存在D抗原时,称为“Rh阳性”,若缺乏D抗原,则为“Rh阴性”。

  邱英漳告诉记者,“Rh阴性血”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因种族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白种人中比例较高,约占15%。而在我国,苗族的比例最高,达到13%,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比例约为5%,蒙古族比例约为1%。汉族中“Rh阴性血”所占比例极少,仅有3%。左右,如果结合ABO血型系统考虑,比例更低至万分之几。比如最罕见的“AB型Rh阴性血”,在汉族人群中所占比例不足万分之三。

  邱英漳解释说,“Rh阴性血”和“Rh阳性血”的拥有者都是健康人士。“Rh阴性”的血液,可输给“Rh阳性”的伤病者。但“Rh阴性”的伤病者若输入“Rh阳性”的血液,特别是多次输血后,在其血清中就可能出现“Rh抗体”,若以后再输入“Rh阳性”的血液,则可能会发生凝集,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Rh阴性血”的伤病者,原则上只能输注“Rh阴性血”,但临时要寻找匹配血液相当困难。

  另外,邱英漳还提醒说,“Rh阴性血”女性在妊娠过程中,如果连续两胎母婴“Rh血型”不同,即胎儿均属“Rh阳性血”,很可能会导致第二胎受到严重伤害。未婚“Rh阴性血”女性,若接受过“Rh阳性血”,今后妊娠时也可能会因母婴“Rh血型”不同而产生不良后果。

  ◆现状

  血液库存期限短

  稀有血液配型难

  据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介绍,在近3年的采血工作中,检验出属于“Rh阴性血”的约有120人次。但实际上,其中不少是流动人口,还有的是同一个人多次献血。目前已录入的采血信息显示,我市常住人口“Rh阴性血”拥有者仅50人左右,而且不排除一部分人因联系方式变动而失联。

  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血液保存期限较短,一旦出现需要用血的“Rh阴性血”伤病者,血库很难找到现成的匹配血液。一般情况下,血站会根据以往采血信息,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向我市的血型匹配者进行动员,希望他们能够伸出援手。同时,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向社会发动,号召血型匹配者前来参与救助。其次,由于直系亲属血型匹配的几率较高,还会第一时间通知伤病者家属前来筛查,从中寻找合适的供血者。另外,建议择期手术的“Rh阴性血”伤病者,应尽可能开展自身输血。

  市中心血站有关负责人还建议,“Rh阴性血”人士应对自身血型的特殊性具有充分了解,最好在一定范围内主动建立起联系网络,比如本地“熊猫血”QQ群、微信群等,以便平时交流互动、危急时“抱团取暖”。各有关方面也应加强宣传,引导市民正确认识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特别是引导稀有血型人群认识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使每一条生命在危难时刻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建议

  让“熊猫血”群体

  拥有自己的“家”

  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及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志愿服务队队长刘汉杰认为,“熊猫血”人士建立起一个地方性的互动网络,有助于他们在遭遇危难时相互进行救助,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十分有意义。

  “国内不少地区,现在已经陆续建立起‘熊猫血’互动网络,其中不乏专业性很强的志愿团队。”刘汉杰说,据他所了解,有些城市的“熊猫血”志愿团队,成员编排还细分到A、B、O、AB各种血型,每个血型都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当接到团队中或社会上某个血型的求助时,就由该血型负责人组织成员前往施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行动纯属志愿,绝不向求助者索要费用或酬劳。

  刘汉杰建议,我市也可以由相关部门或相关的资深公益组织牵头倡导,尝试建立“熊猫血”微信群等互动平台,以自愿加入为原则,逐步组织起一支“熊猫血”志愿团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资深志愿者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互动平台普及血液知识,促进“熊猫血”人士之间的交流。“熊猫血”人士有了自己的“家”,急需用血时求助无门的情况将得以改变。

  □ 本报记者 江马铎

相关阅读

潮州4个村入选省第二批文旅特色村

潮州新增4家备案非国有博物馆

华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全面提速

我市新增4家备案非国有博物馆

“感恩奋进开新局”系列评论② 背水一战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