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佳
钟骞,曾化名郑坚,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人,1916年出生。钟骞自小聪明活泼,勤奋好学,7岁进入意溪启明小学读书,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先后考进了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师)前期班、广东省立第四中学(金山中学)高中部,1934年秋,考进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富有革命传统的广东最高学府,他广泛接触社会进步人士,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二年级时已读完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5年,国难日趋深重。这年暑假,钟骞返回家乡潮州,借访亲问友的机会,大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鼓励亲友参加救亡运动。为了扩大宣传,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堂弟钟声在家里秘密印制传单,两人三更半夜偷偷地拿到外面撒放,还寄给商店、机关、团体、学校。这正义之举却触怒了潮安国民党当局,为避免国民党的追捕,钟骞在安排钟声往上海之后,自己返回中山大学。
钟骞回中大不久,广州爆发了倒蒋抗日的爱国学潮,他积极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在党的教育下,经过学生运动的磨炼与陶冶,钟骞终于走上了的革命征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事件之后,钟骞回到潮州,广泛联络爱国青年,在潮安组织了“奴隶剧社”(后改为话剧社),并取得了驻潮一五五师政训员张其光的支持。通过话剧、歌曲等文艺形式,宣传爱国救亡道理,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在民众中产生深刻影响。
1937年8月13日,钟骞在中共韩江分委的领导下,发起成立“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21日钟骞发起成立“潮安青年救亡同志会”(简称青救会),成为潮安抗日运动的第一支宣传尖兵,钟骞当选为该会常委。10月,中共潮安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钟骞任宣传部长。同时,钟骞在潮安八区龙溪中学任教,以学校为阵地,宣传抗日救亡革命道理。
1938年1月15日,钟骞以潮安青救会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到汕头参加了岭东青年救亡同志会代表大会。汕头专署当局借口此次会议没经批准,出动大批军警包围会场,强令停会,钟骞挺身登台发言,据理力争。使大会得以顺利举行,并一致通过了青救会改称为青抗会的决议案。
1938年2月,钟骞到福建龙岩参加中共闽粤赣边委员会举办的第一期党训班学习。学习结束后,钟骞被调到中共闽西南特委工作,任秘书长兼中共闽西南特委机关报《前驱报》社长。同年夏初,钟骞奉命回潮州办《前驱报》。
1938年12月29日,钟骞根据潮汕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国民党军队中的统战工作精神,拜会了刚到潮汕接防的国民党军独九旅旅长、汕头警备司令部司令华振中,开诚布公地阐明我党的抗日诚意,指出民族存亡的利害关系,使华振中受到触动,多次到《前驱报》社,与钟骞洽商抗日问题,为后来与独九旅合作建立青年抗日游击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9年以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事件,禁止民众抗日舆论,《前驱报》被迫停刊。党组织为了保护钟骞,把他调离潮汕,到闽粤交界的金峰大山南侧胡文虎的故乡中川村,利用华侨集资,创办一所新型学校,以陕北公学为楷模,取名侨育中学。在钟骞等的努力下,仅短短一学期时间,便把侨中办成南方一所远近闻名的新型学校。侨育中学的成长,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嫉妒与不安。第二学期一开始,国民党永定县当局便以莫须有的罪名下令封闭侨育中学,激起全校师生的极大愤慨。钟骞一面带领学生示威抗议,一面通电南洋华侨,组织那些筹资建校的华侨出面交涉。经过海内外的努力,迫使国民党当局收回成命,保住了侨育中学。然而钟骞在斗争中,却暴露了自己,组织决定把钟骞调离侨中。不久,回到闽西南特委机关工作。
1941年9月21日,国民党军队袭击驻龙岩闽西南特委机关,制造了“龙岩事件”,特委书记王涛壮烈牺牲,钟骞和其他同志突围脱险。1942年2月,钟骞调到闽南特委工作,任秘书长。同年秋,特委改为特派员制后,钟骞任副特派员。特委恢复后,钟赛担任副书记、代理书记等职务。钟骞在闽南特委任职期间,由于长期劳碌,积劳成疾,得了肺病,但他仍拖着病躯舍身忘我地工作。
1943年11月,国民党平和县自卫团围剿了大水坑。此时钟骞已不能行走了,战友陈天才背起钟骞翻山越岭冲出了敌人的封锁线,几经周折来到闽潭避难。卢叨闻讯,立即从乌山带来药品,到闽潭看望他,并把他转送到深度山调养。隔年春,组织特地派一个班,把钟骞抬到平和县铜场乡疗养。上级党组织百般关心,群众热心护理,但是病入膏育的钟骞,还是回天之力,1944年5月31日,钟骞终于耗尽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
1945 年中共闽粤赣边特委追认他为模范党员,闽南游击队命名为钟骞支队。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钟骞为革命烈士。钟骞曾住过的铜场乡,也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福建省平和县城西南耸立的烈士纪念碑上铭刻着钟骞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