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贺新禧!这里有一份特别的祝福送给您!
读者朋友,见字如面。
春风送暖,一岁又除。在癸卯兔年来临之际,衷心感谢您对《粤海风》的支持。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粤海风》与天下英才以文相交,不拘小节。值此辞旧迎新,素友纸间相逢。只言片语,情意深重。
2023,期待与您双向奔赴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祝您新年快乐、健康、勇敢、进步!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广东省文联原主席
刘斯奋:
滋兰树蕙,守正开新。
——癸卯兔年与《粤海风》共勉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
胡智锋:
有温度的思想、有锐度的学术、有力度的批评,期待《粤海风》始终引领时代文化新潮流!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蒋述卓:
乘粤港澳大湾区之船,扬帆千里!祝《粤海风》新年新气象新成绩!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
于平:
愿《粤海风》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美“兔”在颜,蓝“兔”在胸!宏“兔”在握!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
高建平:
湾区文化建设载体,海洋文明生长基地!祝《粤海风》杂志在2023年取得更大成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陈履生:
海风吹来的惬意,是自然的恩赐;粤海风吹来的清风,是文化的造就。海风激起的波涛,是自然的生命涌动;粤海风推动的潮流,是文化不息的变动。又是一度的癸卯,又是一阵的海风,从南粤吹遍神州。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岗:
《粤海风》改版以来,面貌焕然一新,新年还望再上层楼,为繁荣粤港澳大湾区文艺事业更添光彩。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
方李莉:
起航于改革开放之时,落户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广州),以高品味的追求,出现在众多文化学者的面前,成为学界相聚讨论的平台,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一路高歌,一路奋进,来到了2023年。愿《粤海风》在新的一年里,广聚天下之英才,荟萃文坛之精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知识的海洋中寻觅精神世界的光亮。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
范玉刚:
农历癸卯,玉兔东升,风自海上来,南粤大地春光无限。愿《粤海风》能够为时代发声,在笃定从容中胸怀“国之大者”,以独立担当的理论追求心系人世间,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留下一瓣心香,以直面真理的勇气为时代定格!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二级研究员
赵稀方:
人生本没有意义,这意义要靠我们来创造。这创造的过程,便是我们的愉悦所在。当然,正如鲁迅所说,逝去,逝去,一切的结局仍是虚无。2023年快乐!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丁亚平:
时代的情绪与文艺的品格:
时间的步履匆匆,俯仰之间,我们走过2022年,迈入2023年。岁月无痕,花开有声。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粤海风》坚守文艺的品格,回应时代的情绪,持续推出多篇高质量的文章,在延续中新变,于新变中坚定,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所有将来,皆有可期。新的一年,立足新的历史节点,愿《粤海风》不断推陈出新,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在时代情绪与文艺品格中编织出新的时间形状。
上海交通大学-莫纳什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单世联:
南国先回百里春,粤海风里听新声。
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澳门科学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穆欣欣:
《粤海风》的读者朋友们好!
挥别过往的岁月,迎来2023癸卯年。每一个跨过艰难险阻的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英雄。让我们致敬自己,未来可期。祝愿朋友们在新的一年,所遇皆美好,所愿皆事成。阳光坦途,可乐终身!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高级研究员、副馆长(学术)
郑炜明:
《说文》:“粤,于也。审慎之词也。”粤字,在《说文》中是个会意字。《粤海风》文风审慎而又能会通诸意,真正做到了“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心雕龙》<风骨>赞语)。祝愿《粤海风》继续茁壮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庆祥:
《粤海风》是南国重要的理论期刊,祝新一年有新发现、新思路和新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高小健:
祝《粤海风》杂志“凭风鼓帆劲,跃海续航程",为建设文化强国努力耕耘,不断发展,攀登新高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刘大先: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祝愿《粤海风》从湾区吹起,驰掣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研究员
周建新:
海纳百川,勇开风气之先!新的一年里,希望杂志能载百家之言,汇大家之智,涵学术之养,创话语之新,结璀璨之果,育栋梁之才!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研究所副所长、音乐学院教授
仝妍:
观昨日岭南之沧桑,论今日南粤之风流,话明日湾区之精彩。有缘得相识,携手更相亲,祝《粤海风》秀开百粤,品海聆风,凝心聚力谱华章!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培浩:
粤从天地开辟来,海上明月照人还。风正帆悬又一年,大湾区里万物生。祝《粤海风》杂志新年新气象!
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
张凤:
阅读是种习惯……这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使得蓓蕾开出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绽放,结果便开成一朵花。祝福《粤海风》期刊花繁叶茂,年年如意!
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刘景松:
《粤海风》应时而来,面海而生。如果说生活是重与轻交织缠绕的烟火气息,学术便是歌与舞同向偕行的文明传承·期待《粤海风》继续奋楫逐浪,面海放歌,唱响新旋律,舞出新精彩。
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文化自媒体平台“沥姐说”创立人
王沥沥:
用艺术感悟生命,用思想记录历史,《粤海风》用最真诚善良的话语对待世界的变迁与纷繁。2023年,愿美好的艺术与动人的感悟伴你前行,让内心更加坚定丰富且富有温暖的力量!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
王威廉:
《粤海风》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提醒我们:南粤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的今天,它的话语内涵具备了愈加宽广的视野。期待2023年《粤海风》继续传达南粤的独特声音,像海风一般吹越万里,让我们洞见时代的文化特质,并赋予我们前行的勇气和信念。
诗人、作家
冯娜:
《粤海风》如同大湾区的一阵清风,吹拂学人的步履,也吹荡时代的足音。期待《粤海风》引领更壮阔的风潮,向世界向未来。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刘蕊:
粤海风,即谓之岭南温润朴质之文风,由南即北,习习而来。癸卯年将至,衷心祝愿《粤海风》杂志扎根粤地,引领新风,畅游于学界,传中外之新学!
中山大学中文系特聘副研究员
徐巧越:
海纳百川荟时文,粤风拂面传新声。
在过去一年里,《粤海风》打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研究专栏,刊载了众多观点新颖的佳文,为新时代的文艺争鸣和创作评论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衷心祝《粤海风》在新的一年里走出特色之路,打造南粤文艺的前沿阵地,越办越红火!
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
战玉冰:
“南方”代表着探索与希望,“大湾区”更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作为生根于“南方”与“大湾区”的文学文化刊物《粤海风》,在文学如何书写“南方”,打开属于“南方之南”的文化想象方面,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作者,我要感谢《粤海风》一直以来的支持;作为读者,更要感谢《粤海风》的精彩内容和一路陪伴。祝杂志越办越好,让我们未来一起相聚“南方”,共享来自粤地的海洋之风。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李石:
“粤海风”意味着来自南方粤地的海潮之风,这应该是开放之风,创新之风,活力之风。在感谢《粤海风》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的同时,我衷心祝愿杂志越办越好,以开放、创新与活力不断发出自身独特的声音!
来源:粤海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