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福洋 陈翊
瞻仰韩文公祠,走过广济桥,品一泡工夫茶,听一曲潮音……
5天行程,中国文化记者“走进最美古城潮州”采风活动曲终落幕。记者采访了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周建平,他感慨地说,潮州文化太丰富了,自己还没看够。
周建平说,潮州古城他来过好几次,但是每一次都匆匆忙忙,这一次来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旅行”,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跟全国的文化记者来到这里,大家互相交流,一起体味潮州文化的深刻内涵。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韩文公祠、广济桥和饶宗颐学术馆,这是潮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能够在全国拿得出来的,有品位、有档次、有分量。
周建平认为,广济桥是中国桥梁史上一项伟大创举,这种创造性,这种智慧,体现了潮州人民的伟力与坚韧,在历任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把她建成了一座巧夺天工的桥梁。她的亭台楼阁都镶嵌着历史的沧桑,厚重的石条折射出昔日“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繁华,非常宏伟壮观,远远看去像一支乘风破浪的船队,又像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城堡。这样的一座桥梁承载的是一段段奋斗的历史,一座城市兴盛的过程,也是潮州人民的一幅生活历史画卷,很难得。
周建平认为,潮州文化太多太丰富了,饮食文化、工艺美术、民俗活动等。其中一些虽然是群众文化,但是品格很高,比如英歌舞,能代表阳刚的风格,是流动的画卷,排山倒海,气势恢宏,这种感觉很让人振奋,很受世人瞩目。另外,潮州文化的地方特色很浓郁,包括潮州的工艺、美术、人文、饮食等等,都成为一个个独特的体系。在中国,潮菜、潮州木雕、潮绣等都是很独特的,无可替代。当然跟广绣等一起都可以称为南方文化的特点,但木雕是潮州独有的,这种艺术让人感觉非常有内涵。
周建平表示,潮州的工艺美术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精细,而且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像木雕、潮绣,这些都是用青春和生命凝结而成的,没有极大的耐心和兴趣是坚持不下来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个了,原因就在于做这种东西要求很高,从业者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方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周建平说,潮州工艺精细完美的风格,实际上体现了工艺师的一种品格和境界,一浮躁就做不了,一定要沉静而坚持。这种工艺很不得了。
周建平认为,潮州作为潮文化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也面临着一些危机,比如说潮剧,年轻观众越来越少,需要保护,需要传承,更需要市场开拓。潮剧的戏文很优美,过去潮州的年轻人都是听潮剧的,现在不一定了。艺术多元化后,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传统的东西就可能会日渐式微,所以需要保护,需要政府高度关注,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培育。
对于这次采风活动,周建平的评价是,让全国文化记者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入地了解潮州,同时也是让潮州再次走向全国的一个好的机遇。他在与新闻同行的交流中了解到,此次采风活动,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很震撼,对潮州也有了另外一层更高、更深刻的理解。“这次收获非常大,听到了很多故事,看到了很多东西。”周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