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2024年汕头春季网络招聘会
  • 9

汕头旅游景点,吃喝玩乐,交通路线全资料(大家帮忙补充更新)

南澳风能发电场  

    水能发电,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和见到的。而风能发电,恐怕大家不一定听说过,很可能也没见过,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去亲眼见识风是怎样变为电的。
    南澳,位于闽粤之交、台湾海峡喇叭口西南端,是中国有名的“风柜”。说起南澳风,老一辈渔民是“谈风色变”。南澳历史上较大的海难都是台风闯的祸,如1923年农历6月初10日,台风袭击南澳,渔民葬身海底的有400多人;1945年农历8月初8日,又有300多名讨海人因台风而溺亡。这风是可怕的,但又是可利用的,在现代科技昌明岁月,丹麦人早已发明了风能机,把风能转化为电能,变害为利。
    1986年底,潮汕首位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空气动力专家刘家澄从四川调来汕头市水电局,以“风柜”南澳岛为试点,查证数据,撰写论文,充当开发风能发电事业的先驱者,填补了广东风能发电的空白。经实测,南澳风场年平均风速每秒8.54米,年有效风速时数超过7千小时,风况属界最佳之列。开发风能发电场的条件非常优越。1989年,有关工程人员开始在南澳开发高山风能电场,首期安装3台瑞典风力发电机。到1998年,已有风力发电机111台,总装机容量4万多千瓦,成为世界开发风能资源重点示范区。
    大家来到了风电场,这是海拔四多百米的高峰。你看巍峨的大王山、松岭山、竹笠山、葫芦山上,耸立着一根又一根白色的巨柱,片片巨大的风轮叶随风旋转,蔚为奇观。
    这些风机,原来都是从瑞典、丹麦进口的,现在我国已研制成功的国产机,每台造价才150万元,比进口机价格下降4成,投产5年就可收回成本,此后每年利润可达30至38万元。岛上电力一旦过剩,又可通过海底电缆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并网向大陆需出。
    亲爱的朋友,如今伫立在“风景这边独好”的海岛高山风电场上,高瞻远瞩,一览众山小,青山起伏尽入目,碧波浩荡在眼底,耳际又传来机叶旋转的声音,真叫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
2004-5-24 17:18: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妈屿岛  

    妈屿岛位于汕头市出海口。从汕头市区广场乘船,往东南方向航行约半小时便可达到。
    1995年12月,我国第一座大跨度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建成后,妈屿岛便成了这座大桥的一个桥墩,与海湾大桥连成一体,形成一道新的景观。海湾大桥有通往妈屿岛的引桥,现在往返妈屿岛方便得多了。
    妈屿岛长0.65公里,宽0.64公里,面积0.206平方公里,海拔39米,海岸线长2.3公里。由于地处汕头内海向外海的出口,地理位置险要,解放后一直做为海防前哨,被列为军事禁区,1979年才对外开放,辟为旅游景点。
    (妈印石)
    来到码头,海上有块黑褐色的石头,其貌不扬,当地人叫它妈印石,相传为妈祖化神入海时的遗迹。说来也怪,这妈印石不论潮涨潮落,总是浮出海面,不被海水淹没。
    (妈祖庙)
    岛上最奇之处,莫过于一岛有两座妈祖庙。沿海渔民信奉妈祖本是平常事,但一岛两庙,且相邻而立,香火相映,却是此岛独有之景。
    位于妈屿岛北面山麓的古庙是元代渔民从湄洲祖庙请来香火而创建的,后毁,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重建,1928年重修,是粤东沿海最早的妈宫之一。古庙有正殿,三开间,庙内保存始建的二根梭型石柱。多少年来,人们出海前都要上岛祭拜,带活鸡放生,以至岛上鸡群满山,故妈屿岛亦称放鸡山。现庙前有座雄鸡雕塑,色彩斑斓,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传说,老庙的香炉不知何故,一连三次滚落山坡,引起人们的猜测,大概是妈祖住得久了,想搬新居。于是,在香炉落地处,又建起一座新庙。岛上遂有新旧两座“天后庙”。新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分门亭、下堂、龙虎天井、拜厅、正堂,规模较大。后两庙皆失修倾塌,1981年重新修建。
    重修后新庙体现了潮汕木雕、石刻、嵌瓷三大建筑艺术特色,尤其是屋脊的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等6组嵌瓷塑像,久经海风日晒而不褪色,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令人叫绝。庙内天后娘娘像前,有一副对联:“江河湖泊清波浪,通达远近逍遥游”,上联七字全部以三点水做偏旁,下联偏旁全部“坐船”,颇有特色。
    (海湾浴场)
    岛之东南有天然海湾浴场,在100多米的沙滩中,有一块褐色巨石,裂痕片片,状若花瓣,称为牡丹石,与两边鸾、凤二山形成“鸾凤朝牡丹”佳景,是夏日避暑游泳胜地。
    鸾山有座“观海亭”,因1962年陶铸同志登岛倡建,又称“陶铸亭”。1983年2月,著名书画家刘海粟87岁时留下“妈屿碧海飞白浪,天风海涛曲末终”题词,现刻于醉潮楼前雕塑上。
    岛上最高处立有观世音菩萨巨型石雕像,高12米,由大小105块石雕砌成,从海湾大桥上过往时皆可望见。
1860年设立的潮海关,位于妈屿岛东南,是汕头开埠的象征,1994年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4-5-24 17:18: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妈屿岛  

    妈屿岛位于汕头市出海口。从汕头市区广场乘船,往东南方向航行约半小时便可达到。
    1995年12月,我国第一座大跨度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建成后,妈屿岛便成了这座大桥的一个桥墩,与海湾大桥连成一体,形成一道新的景观。海湾大桥有通往妈屿岛的引桥,现在往返妈屿岛方便得多了。
    妈屿岛长0.65公里,宽0.64公里,面积0.206平方公里,海拔39米,海岸线长2.3公里。由于地处汕头内海向外海的出口,地理位置险要,解放后一直做为海防前哨,被列为军事禁区,1979年才对外开放,辟为旅游景点。
    (妈印石)
    来到码头,海上有块黑褐色的石头,其貌不扬,当地人叫它妈印石,相传为妈祖化神入海时的遗迹。说来也怪,这妈印石不论潮涨潮落,总是浮出海面,不被海水淹没。
    (妈祖庙)
    岛上最奇之处,莫过于一岛有两座妈祖庙。沿海渔民信奉妈祖本是平常事,但一岛两庙,且相邻而立,香火相映,却是此岛独有之景。
    位于妈屿岛北面山麓的古庙是元代渔民从湄洲祖庙请来香火而创建的,后毁,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重建,1928年重修,是粤东沿海最早的妈宫之一。古庙有正殿,三开间,庙内保存始建的二根梭型石柱。多少年来,人们出海前都要上岛祭拜,带活鸡放生,以至岛上鸡群满山,故妈屿岛亦称放鸡山。现庙前有座雄鸡雕塑,色彩斑斓,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传说,老庙的香炉不知何故,一连三次滚落山坡,引起人们的猜测,大概是妈祖住得久了,想搬新居。于是,在香炉落地处,又建起一座新庙。岛上遂有新旧两座“天后庙”。新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分门亭、下堂、龙虎天井、拜厅、正堂,规模较大。后两庙皆失修倾塌,1981年重新修建。
    重修后新庙体现了潮汕木雕、石刻、嵌瓷三大建筑艺术特色,尤其是屋脊的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等6组嵌瓷塑像,久经海风日晒而不褪色,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令人叫绝。庙内天后娘娘像前,有一副对联:“江河湖泊清波浪,通达远近逍遥游”,上联七字全部以三点水做偏旁,下联偏旁全部“坐船”,颇有特色。
    (海湾浴场)
    岛之东南有天然海湾浴场,在100多米的沙滩中,有一块褐色巨石,裂痕片片,状若花瓣,称为牡丹石,与两边鸾、凤二山形成“鸾凤朝牡丹”佳景,是夏日避暑游泳胜地。
    鸾山有座“观海亭”,因1962年陶铸同志登岛倡建,又称“陶铸亭”。1983年2月,著名书画家刘海粟87岁时留下“妈屿碧海飞白浪,天风海涛曲末终”题词,现刻于醉潮楼前雕塑上。
    岛上最高处立有观世音菩萨巨型石雕像,高12米,由大小105块石雕砌成,从海湾大桥上过往时皆可望见。
1860年设立的潮海关,位于妈屿岛东南,是汕头开埠的象征,1994年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4-5-24 17:18: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南澳风能发电场  

    水能发电,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和见到的。而风能发电,恐怕大家不一定听说过,很可能也没见过,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去亲眼见识风是怎样变为电的。
    南澳,位于闽粤之交、台湾海峡喇叭口西南端,是中国有名的“风柜”。说起南澳风,老一辈渔民是“谈风色变”。南澳历史上较大的海难都是台风闯的祸,如1923年农历6月初10日,台风袭击南澳,渔民葬身海底的有400多人;1945年农历8月初8日,又有300多名讨海人因台风而溺亡。这风是可怕的,但又是可利用的,在现代科技昌明岁月,丹麦人早已发明了风能机,把风能转化为电能,变害为利。
    1986年底,潮汕首位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空气动力专家刘家澄从四川调来汕头市水电局,以“风柜”南澳岛为试点,查证数据,撰写论文,充当开发风能发电事业的先驱者,填补了广东风能发电的空白。经实测,南澳风场年平均风速每秒8.54米,年有效风速时数超过7千小时,风况属界最佳之列。开发风能发电场的条件非常优越。1989年,有关工程人员开始在南澳开发高山风能电场,首期安装3台瑞典风力发电机。到1998年,已有风力发电机111台,总装机容量4万多千瓦,成为世界开发风能资源重点示范区。
    大家来到了风电场,这是海拔四多百米的高峰。你看巍峨的大王山、松岭山、竹笠山、葫芦山上,耸立着一根又一根白色的巨柱,片片巨大的风轮叶随风旋转,蔚为奇观。
    这些风机,原来都是从瑞典、丹麦进口的,现在我国已研制成功的国产机,每台造价才150万元,比进口机价格下降4成,投产5年就可收回成本,此后每年利润可达30至38万元。岛上电力一旦过剩,又可通过海底电缆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并网向大陆需出。
    亲爱的朋友,如今伫立在“风景这边独好”的海岛高山风电场上,高瞻远瞩,一览众山小,青山起伏尽入目,碧波浩荡在眼底,耳际又传来机叶旋转的声音,真叫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
2004-5-24 17:18: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潮阳大峰风景区  

    大峰风景区位于324国道和平路段,风景区包括大峰墓和大峰纪念堂,还有医院等慈善机构,总面积2.62平方公里。
    大峰是北宋末年潮阳著名高僧。他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公元1039年,卒于公元1125年。原籍浙江温州,出身豪门,自幼聪明好学,后列位进士,当过浙江绍兴县令。为官几年,因不满当时朝政腐败,不愿同流合污,遂弃官为僧,法号大峰。
    公元1125年,大峰从福建云游到现今的和平。时逢干旱,瘟疫流行,不时可见陈尸在路上,大峰看到这种情形,于是设坛于“狮尾石”(今大峰石)一边念经为百姓祈福,一边清洁饮水,并采药为民众治病。当时,练江(古大川)连通大海,水流湍急,两岸阻隔,时有覆舟溺死乡民之事发生,大峰祖师急乡民所难,立愿建起和平桥,以通往来。他亲临江边量度江水深浅高下,四处奔走,募众出资。他到福建募捐三年,筹集了一笔捐款,返回潮阳建设和平桥。建炎元年(1127),当桥建至16孔,只差首尾2孔就完工时,大峰因年事高,操劳过度而圆寂。大峰死后,人们为他这种舍己利人的精神所感动,齐心协力继续他未竞的事业,终于建成了和平桥,方便了此地交通。
    大峰乐施好善的行为,受到当地人的推崇,兴建善堂救助弱孤者,成为许多潮阳人的善举;形成善堂处处可见的独特景象。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潮汕各类善堂有300多处,都以大峰祖师为号召。
(南疆一峰牌坊前)
    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南疆一峰”牌坊。“南疆一峰”四个雄壮观、浑厚有力的闪闪大字,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牌坊位于风景区主轴线前端,亭长18米,宽48米,高15.68米,由168块大花岗石砌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石结构大牌坊。踏上108级台阶,经过五彩缤纷的奇花异卉以及绿茵如毯的芳草地、玲珑别致的喷水池、养生池、翔龙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峰祖师亭”。
(大峰祖师亭前)
    大峰祖师亭,长22米,宽16米,由16根巨石柱支撑而成。亭阁建筑风格独特,楹檐雕刻精细,花虫走兽形象逼真,呼之欲出,亭顶琉瓦飞彩,龙凤朝阳,泻红荡绿,格外醒目。亭匾额“大峰祖师亭”,由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郑午楼博士敬题。玻璃柜内是一尊大峰祖师汉白玉坐像,高28米,宽165米,重3.5吨,是从缅甸运来的。
(大峰祖师墓)
    这里就是“宋大峰祖师墓”。墓坐落于祖师亭的后山坡,前方朝向飞天蝴蝶峰,后依雄狮山。于明太祖时代修,近几年,和平报德古堂陆续加以修整,使大峰祖师墓恢复了原貌。
(报德楼)
    报德楼是马来西亚侨领马兴松先生倡导,由海内外许多善堂信徒集资兴建的,这里也是和平报德古堂的办事处。和平报德古堂是在大峰祖师慈善精神鼓舞下成立的慈善组织。这个组织以集资解困为宗旨,将平时收受的捐款用于扶贫济困。遇有灾祸便捐助衣食,救火救灾,收埋野尸等,深受广大民众的好评,也得到海外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大峰石)
     这块“大峰石”高约3米,因酷似狮子卷起的尾巴,原称“狮子石”,后因宋大峰结庐龙泉,并在这里设坛念经,为民祈福,就更名“大峰石”。上面镌刻着“大慈大悲,救善救难”八个大字,是1991年8月26日,泰国侨领、和平报德古堂名誉董事长郑午楼博士前来拜谒大峰墓时,挥毫泼墨写下的。
(大峰祖师纪念馆)
    我们绕过购物街,从侧门进入“宋大峰祖师纪念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大峰纪念馆,于1996年3月2日落成。大峰纪念馆用地17.5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陈列有宋大峰祖师生平的简传,大峰祖师用过的香炉和珍贵的纪念品,慈善界知名人士的书法,党政各界人士给纪念馆留下的墨宝等等。
    请各位先脱鞋(注:脱鞋是对大峰祖师的崇敬),然后跟我进入纪念堂。正面悬挂着宋大峰祖师七个大字的绣品,纪念馆的正中矗立着一尊大峰祖师玉雕佛像,这座汉白玉像是专程从缅甸运来,重8万斤,高5.9米。是山西省五台山释妙空法师赠送的。玉像雕镂精细,形态庄严。玉像两侧立挂着两幅大峰画像,左幅是宋代珍藏至今的,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右幅经过艺术加工,形成鲜明的立体感,好似我们走到哪里,大峰祖师就跟到那里,恰似“活佛”。所有这些珍品,都是信士们诚心奉献,体现了广大人民对宋大峰祖师的崇拜、与怀念之情。也反映了人类崇善的精神追求。
    在大家下山的路上还有泉水清澈甘醇的“大峰古泉”、“龙泉古井”和“虎津古井”,有造型奇崛的假山和玲珑别致的观音菩萨养生池,有南宋丞相文天祥手书的“和平里”碑,有先贤墨迹“和平桥”碑。都记录了当地的历史和大峰生前的足迹。
2004-5-24 17:19: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潮阳大峰风景区  

    大峰风景区位于324国道和平路段,风景区包括大峰墓和大峰纪念堂,还有医院等慈善机构,总面积2.62平方公里。
    大峰是北宋末年潮阳著名高僧。他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公元1039年,卒于公元1125年。原籍浙江温州,出身豪门,自幼聪明好学,后列位进士,当过浙江绍兴县令。为官几年,因不满当时朝政腐败,不愿同流合污,遂弃官为僧,法号大峰。
    公元1125年,大峰从福建云游到现今的和平。时逢干旱,瘟疫流行,不时可见陈尸在路上,大峰看到这种情形,于是设坛于“狮尾石”(今大峰石)一边念经为百姓祈福,一边清洁饮水,并采药为民众治病。当时,练江(古大川)连通大海,水流湍急,两岸阻隔,时有覆舟溺死乡民之事发生,大峰祖师急乡民所难,立愿建起和平桥,以通往来。他亲临江边量度江水深浅高下,四处奔走,募众出资。他到福建募捐三年,筹集了一笔捐款,返回潮阳建设和平桥。建炎元年(1127),当桥建至16孔,只差首尾2孔就完工时,大峰因年事高,操劳过度而圆寂。大峰死后,人们为他这种舍己利人的精神所感动,齐心协力继续他未竞的事业,终于建成了和平桥,方便了此地交通。
    大峰乐施好善的行为,受到当地人的推崇,兴建善堂救助弱孤者,成为许多潮阳人的善举;形成善堂处处可见的独特景象。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潮汕各类善堂有300多处,都以大峰祖师为号召。
(南疆一峰牌坊前)
    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南疆一峰”牌坊。“南疆一峰”四个雄壮观、浑厚有力的闪闪大字,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牌坊位于风景区主轴线前端,亭长18米,宽48米,高15.68米,由168块大花岗石砌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石结构大牌坊。踏上108级台阶,经过五彩缤纷的奇花异卉以及绿茵如毯的芳草地、玲珑别致的喷水池、养生池、翔龙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峰祖师亭”。
(大峰祖师亭前)
    大峰祖师亭,长22米,宽16米,由16根巨石柱支撑而成。亭阁建筑风格独特,楹檐雕刻精细,花虫走兽形象逼真,呼之欲出,亭顶琉瓦飞彩,龙凤朝阳,泻红荡绿,格外醒目。亭匾额“大峰祖师亭”,由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郑午楼博士敬题。玻璃柜内是一尊大峰祖师汉白玉坐像,高28米,宽165米,重3.5吨,是从缅甸运来的。
(大峰祖师墓)
    这里就是“宋大峰祖师墓”。墓坐落于祖师亭的后山坡,前方朝向飞天蝴蝶峰,后依雄狮山。于明太祖时代修,近几年,和平报德古堂陆续加以修整,使大峰祖师墓恢复了原貌。
(报德楼)
    报德楼是马来西亚侨领马兴松先生倡导,由海内外许多善堂信徒集资兴建的,这里也是和平报德古堂的办事处。和平报德古堂是在大峰祖师慈善精神鼓舞下成立的慈善组织。这个组织以集资解困为宗旨,将平时收受的捐款用于扶贫济困。遇有灾祸便捐助衣食,救火救灾,收埋野尸等,深受广大民众的好评,也得到海外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大峰石)
     这块“大峰石”高约3米,因酷似狮子卷起的尾巴,原称“狮子石”,后因宋大峰结庐龙泉,并在这里设坛念经,为民祈福,就更名“大峰石”。上面镌刻着“大慈大悲,救善救难”八个大字,是1991年8月26日,泰国侨领、和平报德古堂名誉董事长郑午楼博士前来拜谒大峰墓时,挥毫泼墨写下的。
(大峰祖师纪念馆)
    我们绕过购物街,从侧门进入“宋大峰祖师纪念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大峰纪念馆,于1996年3月2日落成。大峰纪念馆用地17.5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陈列有宋大峰祖师生平的简传,大峰祖师用过的香炉和珍贵的纪念品,慈善界知名人士的书法,党政各界人士给纪念馆留下的墨宝等等。
    请各位先脱鞋(注:脱鞋是对大峰祖师的崇敬),然后跟我进入纪念堂。正面悬挂着宋大峰祖师七个大字的绣品,纪念馆的正中矗立着一尊大峰祖师玉雕佛像,这座汉白玉像是专程从缅甸运来,重8万斤,高5.9米。是山西省五台山释妙空法师赠送的。玉像雕镂精细,形态庄严。玉像两侧立挂着两幅大峰画像,左幅是宋代珍藏至今的,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右幅经过艺术加工,形成鲜明的立体感,好似我们走到哪里,大峰祖师就跟到那里,恰似“活佛”。所有这些珍品,都是信士们诚心奉献,体现了广大人民对宋大峰祖师的崇拜、与怀念之情。也反映了人类崇善的精神追求。
    在大家下山的路上还有泉水清澈甘醇的“大峰古泉”、“龙泉古井”和“虎津古井”,有造型奇崛的假山和玲珑别致的观音菩萨养生池,有南宋丞相文天祥手书的“和平里”碑,有先贤墨迹“和平桥”碑。都记录了当地的历史和大峰生前的足迹。
2004-5-24 17:19: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澄海郑王墓  

    现在,我们的面前是泰国皇帝郑信的墓茔,本地人称之为郑王墓。不过,这里安葬的,其实只是郑信的衣服和帽子。为什么本地的人们要如此隆重地为郑信建这个衣冠冢呢?因为  郑信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外国当上皇帝的中国人,他就是泰国家喻户晓的吞武大帝,让我们来听听这位吞武里大帝的故事吧。
    郑信的父亲是澄海上华人,为了谋生而到泰国,并在那里娶了泰国人为妻,成家立业。公元1734年的泰国,正处在大城王朝的统治下。那年的四月,郑信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大城王朝的财政大臣见郑信相貌不凡,就把他收为义子。
   郑信九岁时,被送到佛寺拜高僧为师,学习了泰、中、印、越等国家的语言文字。十三岁以后,在义父的介绍下,他进入皇宫当侍卫。在此期间他自学了许多中泰史籍,使自身的知识日益增加。在皇宫中过了八年,他依照佛国的条例重返佛寺,进行了三年求知养志的修行。还俗后,在王宫担任内政厅执行令侍卫,管理宫里的日常事务和法规。由于郑信工作认真,成绩优秀,加上办事廉正,使他既得到皇帝的赞赏又赢得其他人的爱戴。所以,在甘烹碧府的王侯去世后,大城皇帝就让郑信到当时人口繁多,又是交通要地的甘烹碧府去当王侯。郑信上任两年,就使甘烹碧府政通人和,兵强马壮,面目一新,从而扬名全国,奠定他今后大干一番事业的基础。
    那时候,泰国和缅甸这两个毗邻国家经常有摩擦,可以说是干戈不息。而当时的大城王朝国势已经很衰落,又没有得力猛将。1766年底,缅军进攻大城,由于京城守兵的错误战略,第二年四月,大城被攻陷,大城王朝也随着宣告灭亡。但是,郑信却侥幸突围了。不久他重新招兵买马,抗缅复国。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于1767年底统一了泰国。年仅33岁的郑信,也被拥为泰国第三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吞武里大帝。
    郑信做了皇帝后,努力平荡盘距各地的割据势力,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平稳。同时积极发展与睦邻
2004-5-24 17:20: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南澳黄花山森林公园  

    南澳岛像一个倒放的葫芦,分成东、西两部,西部比东部小,就象葫芦的上半部。西部地区多山,有龙颈山、马岭、大尖山等,总称黄花山,其中大尖山海拔587米,是全岛的最高峰。长期以来,这是交通相对落后,人烟稀少,因此,林木的生长有个较安宁的环境,加上60年代起就已对森林、植物实行规范管理,因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2.06万亩的地域,森林的覆盖面积就达2万亩。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林木和植物(其中不少是珍稀品种)。就在这里蓬勃生长。50多种动物栖息于丰茂的森林间。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原黄花山林场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的海岛县,黄花山也再次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说是再次,因为曾有首次。那是1938年7月,日本侵略军妄图以占领南澳作为进攻华南的跳板,遭到南澳军民的强烈反抗,并与之进行殊死战斗,这一场保土捍疆的正义之战震惊中外,被当时的媒体誉为“广东抗战精神”。当年抗战的主战场就在黄花山。后来,为使抗日殉难者的“英魂毅魄,万祀流芳”而兴建的抗日英烈墓纪念碑和南澳抗日纪念馆就坐落在黄花山龟埕。“战地黄花分外香”,在这里特别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黄花山怪石嶙峋,鬼斧神工,鹰嘴石如蹲伏于山峰间的大鹰;冰榴石如成熟开裂的澳榴,石榴籽粒粒可见;夫妻对歌石如一对夫妻在对歌;双驼峰石似一只卧伏的双峰骆驼;企鹅石犹如呆立的企鹅……。这些形成于数万年前的姿态各异的崖岩是大自然的赐与。
    几年前,一位擅用“铁笔写文章”的年轻人蔡学仕,决心在这里施展他蕴积已久的抱负,他在龟埕山的岩石上镌刻1300件当代中国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使之成为风格独特的石刻公园。
    现在,数以千计的摩崖石刻,在龟埕山一带绵延铺展。这些书法内容,有警句、联语、格言和诗章、字体兼及行、草、隶、篆,龙飞蛇走,异彩纷呈。象这样一个包括众多摩崖石刻点缀其间的黄花山森林公园,委实已成为现代都市人向往自然生态环境结伴游赏的理想选择。
2004-5-24 17:20: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澄海郑王墓  

    现在,我们的面前是泰国皇帝郑信的墓茔,本地人称之为郑王墓。不过,这里安葬的,其实只是郑信的衣服和帽子。为什么本地的人们要如此隆重地为郑信建这个衣冠冢呢?因为  郑信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外国当上皇帝的中国人,他就是泰国家喻户晓的吞武大帝,让我们来听听这位吞武里大帝的故事吧。
    郑信的父亲是澄海上华人,为了谋生而到泰国,并在那里娶了泰国人为妻,成家立业。公元1734年的泰国,正处在大城王朝的统治下。那年的四月,郑信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大城王朝的财政大臣见郑信相貌不凡,就把他收为义子。
   郑信九岁时,被送到佛寺拜高僧为师,学习了泰、中、印、越等国家的语言文字。十三岁以后,在义父的介绍下,他进入皇宫当侍卫。在此期间他自学了许多中泰史籍,使自身的知识日益增加。在皇宫中过了八年,他依照佛国的条例重返佛寺,进行了三年求知养志的修行。还俗后,在王宫担任内政厅执行令侍卫,管理宫里的日常事务和法规。由于郑信工作认真,成绩优秀,加上办事廉正,使他既得到皇帝的赞赏又赢得其他人的爱戴。所以,在甘烹碧府的王侯去世后,大城皇帝就让郑信到当时人口繁多,又是交通要地的甘烹碧府去当王侯。郑信上任两年,就使甘烹碧府政通人和,兵强马壮,面目一新,从而扬名全国,奠定他今后大干一番事业的基础。
    那时候,泰国和缅甸这两个毗邻国家经常有摩擦,可以说是干戈不息。而当时的大城王朝国势已经很衰落,又没有得力猛将。1766年底,缅军进攻大城,由于京城守兵的错误战略,第二年四月,大城被攻陷,大城王朝也随着宣告灭亡。但是,郑信却侥幸突围了。不久他重新招兵买马,抗缅复国。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于1767年底统一了泰国。年仅33岁的郑信,也被拥为泰国第三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吞武里大帝。
    郑信做了皇帝后,努力平荡盘距各地的割据势力,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平稳。同时积极发展与睦邻
2004-5-24 17:20: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南澳黄花山森林公园  

    南澳岛像一个倒放的葫芦,分成东、西两部,西部比东部小,就象葫芦的上半部。西部地区多山,有龙颈山、马岭、大尖山等,总称黄花山,其中大尖山海拔587米,是全岛的最高峰。长期以来,这是交通相对落后,人烟稀少,因此,林木的生长有个较安宁的环境,加上60年代起就已对森林、植物实行规范管理,因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2.06万亩的地域,森林的覆盖面积就达2万亩。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林木和植物(其中不少是珍稀品种)。就在这里蓬勃生长。50多种动物栖息于丰茂的森林间。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原黄花山林场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的海岛县,黄花山也再次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说是再次,因为曾有首次。那是1938年7月,日本侵略军妄图以占领南澳作为进攻华南的跳板,遭到南澳军民的强烈反抗,并与之进行殊死战斗,这一场保土捍疆的正义之战震惊中外,被当时的媒体誉为“广东抗战精神”。当年抗战的主战场就在黄花山。后来,为使抗日殉难者的“英魂毅魄,万祀流芳”而兴建的抗日英烈墓纪念碑和南澳抗日纪念馆就坐落在黄花山龟埕。“战地黄花分外香”,在这里特别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黄花山怪石嶙峋,鬼斧神工,鹰嘴石如蹲伏于山峰间的大鹰;冰榴石如成熟开裂的澳榴,石榴籽粒粒可见;夫妻对歌石如一对夫妻在对歌;双驼峰石似一只卧伏的双峰骆驼;企鹅石犹如呆立的企鹅……。这些形成于数万年前的姿态各异的崖岩是大自然的赐与。
    几年前,一位擅用“铁笔写文章”的年轻人蔡学仕,决心在这里施展他蕴积已久的抱负,他在龟埕山的岩石上镌刻1300件当代中国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使之成为风格独特的石刻公园。
    现在,数以千计的摩崖石刻,在龟埕山一带绵延铺展。这些书法内容,有警句、联语、格言和诗章、字体兼及行、草、隶、篆,龙飞蛇走,异彩纷呈。象这样一个包括众多摩崖石刻点缀其间的黄花山森林公园,委实已成为现代都市人向往自然生态环境结伴游赏的理想选择。
2004-5-24 17:20: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潮阳灵山寺  

  灵山寺位于潮阳的西北铜盂镇,距离潮阳市区25公里。灵山寺素以“道迹贤踪”饮誉海内外,是粤东著名古刹之一。可以说它在粤东地区的知名度仅次于潮州开元寺。但灵山寺又有它的特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又是开元寺所没有的。灵山寺所以出名,在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由于大颠和与韩愈不同寻常的关系,而成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灵山寺创建于唐代贞元七年(791年)。创建人是大颠禅师。大颠,俗名陈宝通,原是河南颖川人,后落户潮阳。他在西山拜名僧惠照为师后,云游罗浮山等地名山名寺。回来后看中了龙山湾这块宝地,并获施主洪大丁的慷慨布施,历尽艰难创办了这座寺院。寺院三面环山,山岗常年一片翠绿,现在面前又有了水库,山水映衬,景色分外秀丽。
    灵山寺经过历朝的修建扩大,现在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三进深,有三厅六院九天井,东楼西阁,房40间,东西两边有钟鼓楼,寺院周围还有果木树林83亩,环境十分清幽。
(留衣亭)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当时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到潮州任剌史。在潮州仅八个月期间,就曾两次与大颠互访晤谈。同年10月,即将离开潮州到袁州赴任时,又一次专程到灵山寺,向大颠辞行。时年大颠88岁,韩愈51岁。他们俩经过一番畅谈后,仍依依不舍,大颠亲自送韩愈到寺院门外的小桥边,韩愈深为感动,随手脱下官袍,送给大颠作留念。后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纪念俩人的友谊。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百世师”韩愈,本来是因为冒死劝皇帝,不要沉迷于佛教而受贬,来潮后为什么与佛门高僧大颠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文人官宦都议论纷纷。有的认为韩愈被佛道感化了,有的认为韩愈已认识到,不应谏迎佛骨,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莫衷一是。其实,韩愈当年排佛并非因为他和僧人势不两立,而是佛教狂盛不仅影响朝廷税收,还造成国家财力的大量消耗,而与大颠的交往,纯属是个人的友谊,是由于大颠“颇聪明,讲道理”,与之交谈非常投机,而“非崇信其法”(见韩愈《与孟尚书书》)。这是历史上一段颇为微妙的儒释交往的故事,以致引发文人的多次论争。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家也可思考思考。
(正门)
    这是灵山寺的正门,门匾上书的是“灵山护国禅院”。为什么叫“灵山”?据说大颠矜持地将此地比拟为佛经上西天鹫岭而雅称为“灵山”。护国禅院的称谓,是唐朝释宗皇帝于长庆二年(822年)正式钦赐匾额的,可惜原物已经不存在了。宋朝时寺院曾改称“灵山开善禅院”,现寺里仍保存着“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的古碑。这是一块难得的宋代石碑。碑额字是“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碑文为潮州前七贤之一的潮阳进士许申所作。这块青石精刻的古碑也是寺院承蒙“皇恩”的物证。
院门前有两棵“连理树”。品种均为“甘棠树”。据说这两棵树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树的主干粗大挺拔,但上面连理交生,故称连理树。本地人称“血树”,是因为划破树皮,随即渗出一种血红色的粘液,象人的鲜血一般。
(进灵山寺)
    寺院宽39米,进深74米,前座为观音殿,中座大雄宝殿,后面是两层的大颠堂及藏经楼。宋朝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皇帝曾钦赐新译的第一部藏经278卷,就曾珍藏于藏经楼;楼内还曾藏大颠禅师亲自写的金刚经1500卷。可是几经浩劫,藏经都不复存在了。
(壁兰前)
    这是远近闻名的壁兰。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栽的。这株兰花奇就奇在从墙壁上横生而出,长年不用培土,也不必浇水施肥,久旱不枯,四季长青。传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潮阳市一佛寺住持信如和尚,受县令彭象升嘱托,担任修缮灵山寺工作。信如喜栽兰花,来灵山时,便将苦心栽培的一株兰花,独具匠心地栽在墙壁上,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信兰”。信兰叶脉修长,青绿可爱,一般清明前后开花,花瓣素净,花心紫红,每逢开花季节,异香满堂,令人留连驻足。
(“舌镜塔”)
    这是著名的“舌镜塔”,是灵山寺创始人大颠和尚的墓。唐长庆四年(824年)大颠在这里“圆寂”,时年93岁,埋葬于寺侧。它是潮汕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古墓。
    为什么叫“舌镜塔”?据明代《隆庆潮阳县志》载:大颠墓塔建后三年,开塔重修,僧人见大颠尸骨容颜如生,头发指甲俱长,于是未搬动而重建;唐末又重修,开启墓塔后,见大颠尸骨已化,“唯舌根尚存如生”。修复后人称“瘗舌冢”;宋朝至道年间,县秀士郑士明又开塔修墓,见塔中舌根已溶化,仅存“古镜一圆”,所以后人称“舌镜塔”。这座墓塔的形制为唐代风格,外观是一个倒悬的圆钟形,底座八角形,四周刻有花卉飞龙走兽图案,雕刻和造型都具有唐代建筑古朴粗放、庄重浑厚的特点。由于这座墓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78年已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带大家看一看灵山寺高处一座塔——千佛塔。塔仿棉城文光塔格式构筑,高19米,七层八面,塔顶为层叠式,六角锯,玲珑透巧。全塔为规格花岗岩石砌构,从一层到三层,每层塔内周围石壁上雕刻石佛三百多尊,三层总共1000尊,故名“千佛塔”。塔内有螺旋石阶,登上第三层,可瞰视灵山全景。

========================
2004-5-24 17:21: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莱芜旅游度假区  

(在接近莱芜的路上)
大家来到潮汕地区旅游,会发现这里有些地名和北方的一样。比如说,山东有由蓬州和莱芜组成的蓬莱,相传为神仙的居所。潮汕也有,蓬州就是汕头现在的鮀浦镇,莱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美丽半岛,属于澄海市坝头镇,可以说是现代“神仙”的居所,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区。
莱芜原来是海滨岛屿,1965年修起了与大陆连接的海堤,它就成了半岛,有点像福建的厦门和东山。凡是这样形成的半岛,由于它占有陆海两面的优势,大多成了旅游胜地。这里也不例外,岛上除了边防哨所和港口外,几乎都是旅游度假的建筑,普通居民很少,正合了古人“蓬莱为仙人所居”的传统意识。
(在莱芜海滨)
莱芜岛,从高处或空中看,很像一个仰卧在海滨的女子,有头,有双乳,有肢体。这给善于幻想的潮汕提供了造神的基础。传说古时候,这里曾经有个鱼精作怪,经常掀起滔天巨浪,危害渔民的生命安全。有一天,天界凤凰仙姑的女儿看到鱼精正在此地为害,来不及请示便挺身而出,私自下凡为民除害。虽然战胜了鱼精,却因破坏了玉皇大帝的“规矩”而被惩罚处死,曝尸海边,化成莱芜岛。东屿就是她的头颅,附近一片赤褐色的礁石,是她头断后流的鲜血,两座山是她的乳房,南屿和北屿是她的一对绣鞋。她成了神,世世代代保护着渔民的安全,当地人称为“向天美人”、“卧波神女”。这是个惩恶扬善的神话,既反映了海洋无情的自然灾害,也表现了人们对专制统治的谴责。
(卧波神女像)
为了弘扬“卧波神女”的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人们在海滨的一块礁石上,因势赋形,雕刻了巨大的神女卧像。人们站在她那高耸的乳峰下,恰似婴儿匍匐在母亲的胸膛,体会到了一种得到保护的安详。附近许多礁石,用小桥连接起来,游人在海水间跳来跳去,遥望太平洋上过往的船只,逗引着上下翻飞的海鸥,谁人此刻不心旷神怡、神采飞扬?岸上有原广东省长朱森林题写的毛泽东的著名诗句石刻:“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本来是写三峡神女的,用在这里也很贴切。人们坐在这石凳上,真是个“观沧海”的好地方。大家看右面,西乳峰的山脚下是港湾和渡口,对岸就是南澳岛。海气朦胧中,天水相接,正合了大诗人曹操“东临碣石”时的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祖国之大,竟有南海的莱芜与渤海的莱芜遥相呼应,所反映的美好愿望又是完全一致的。这正是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魅力!
在东乳峰靠海的一侧,兴建了观海长廊。人行其间,俯瞰大海,随着山势的增高,神女的身形逐渐清晰起来。最奇妙的是,在神女头颅旁的礁石上,真真切切洒满了红色的礁石,所以被称为是“颅血奇石”。在观海长廊两边礁石上,细观察,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有的如龙纹,有的如树根,更有许多肖似动物者,令人鼓掌称绝。
双乳峰中间,是个风平浪静的海水浴场。当你仰望蓝天、随波起伏的时候,仿佛又回到母亲的怀里嬉戏,在大自然的摇篮里,一切烦防和劳累都会顿时去消。其实,在莱芜岛,周围都是海滨游泳场和各种配套设施,双乳峰成了天然的防波堤,使海浪减弱,最适宜游泳。住在别墅里的男男女女,早晨一起床就跳到海里,一面呼吸新鲜的空气,一面在海水里观赏日出瑰丽的景象。傍晚,目送太阳缓缓下山,一道残阳铺水中,从眼前到天边形成一条金色大道。畅游后,踏着月色回归。这时又有专门爱在月光下浪漫的情侣,追打嬉笑着往海边跑。有的依偎在海边,静听涛声,幻想未来;有的仰泳在海中,欣赏爱的星辰在空中闪烁;游到何时,谁也不知道,反正大海就在床边。
(古炮台)
大家看,在双乳山西侧,另有一小山,正当汕头湾的出海口。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这里兴建
2004-5-24 17:21: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潮阳灵山寺  

  灵山寺位于潮阳的西北铜盂镇,距离潮阳市区25公里。灵山寺素以“道迹贤踪”饮誉海内外,是粤东著名古刹之一。可以说它在粤东地区的知名度仅次于潮州开元寺。但灵山寺又有它的特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又是开元寺所没有的。灵山寺所以出名,在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由于大颠和与韩愈不同寻常的关系,而成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灵山寺创建于唐代贞元七年(791年)。创建人是大颠禅师。大颠,俗名陈宝通,原是河南颖川人,后落户潮阳。他在西山拜名僧惠照为师后,云游罗浮山等地名山名寺。回来后看中了龙山湾这块宝地,并获施主洪大丁的慷慨布施,历尽艰难创办了这座寺院。寺院三面环山,山岗常年一片翠绿,现在面前又有了水库,山水映衬,景色分外秀丽。
    灵山寺经过历朝的修建扩大,现在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三进深,有三厅六院九天井,东楼西阁,房40间,东西两边有钟鼓楼,寺院周围还有果木树林83亩,环境十分清幽。
(留衣亭)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当时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到潮州任剌史。在潮州仅八个月期间,就曾两次与大颠互访晤谈。同年10月,即将离开潮州到袁州赴任时,又一次专程到灵山寺,向大颠辞行。时年大颠88岁,韩愈51岁。他们俩经过一番畅谈后,仍依依不舍,大颠亲自送韩愈到寺院门外的小桥边,韩愈深为感动,随手脱下官袍,送给大颠作留念。后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纪念俩人的友谊。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百世师”韩愈,本来是因为冒死劝皇帝,不要沉迷于佛教而受贬,来潮后为什么与佛门高僧大颠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文人官宦都议论纷纷。有的认为韩愈被佛道感化了,有的认为韩愈已认识到,不应谏迎佛骨,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莫衷一是。其实,韩愈当年排佛并非因为他和僧人势不两立,而是佛教狂盛不仅影响朝廷税收,还造成国家财力的大量消耗,而与大颠的交往,纯属是个人的友谊,是由于大颠“颇聪明,讲道理”,与之交谈非常投机,而“非崇信其法”(见韩愈《与孟尚书书》)。这是历史上一段颇为微妙的儒释交往的故事,以致引发文人的多次论争。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家也可思考思考。
(正门)
    这是灵山寺的正门,门匾上书的是“灵山护国禅院”。为什么叫“灵山”?据说大颠矜持地将此地比拟为佛经上西天鹫岭而雅称为“灵山”。护国禅院的称谓,是唐朝释宗皇帝于长庆二年(822年)正式钦赐匾额的,可惜原物已经不存在了。宋朝时寺院曾改称“灵山开善禅院”,现寺里仍保存着“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的古碑。这是一块难得的宋代石碑。碑额字是“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碑文为潮州前七贤之一的潮阳进士许申所作。这块青石精刻的古碑也是寺院承蒙“皇恩”的物证。
院门前有两棵“连理树”。品种均为“甘棠树”。据说这两棵树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树的主干粗大挺拔,但上面连理交生,故称连理树。本地人称“血树”,是因为划破树皮,随即渗出一种血红色的粘液,象人的鲜血一般。
(进灵山寺)
    寺院宽39米,进深74米,前座为观音殿,中座大雄宝殿,后面是两层的大颠堂及藏经楼。宋朝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皇帝曾钦赐新译的第一部藏经278卷,就曾珍藏于藏经楼;楼内还曾藏大颠禅师亲自写的金刚经1500卷。可是几经浩劫,藏经都不复存在了。
(壁兰前)
    这是远近闻名的壁兰。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栽的。这株兰花奇就奇在从墙壁上横生而出,长年不用培土,也不必浇水施肥,久旱不枯,四季长青。传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潮阳市一佛寺住持信如和尚,受县令彭象升嘱托,担任修缮灵山寺工作。信如喜栽兰花,来灵山时,便将苦心栽培的一株兰花,独具匠心地栽在墙壁上,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信兰”。信兰叶脉修长,青绿可爱,一般清明前后开花,花瓣素净,花心紫红,每逢开花季节,异香满堂,令人留连驻足。
(“舌镜塔”)
    这是著名的“舌镜塔”,是灵山寺创始人大颠和尚的墓。唐长庆四年(824年)大颠在这里“圆寂”,时年93岁,埋葬于寺侧。它是潮汕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古墓。
    为什么叫“舌镜塔”?据明代《隆庆潮阳县志》载:大颠墓塔建后三年,开塔重修,僧人见大颠尸骨容颜如生,头发指甲俱长,于是未搬动而重建;唐末又重修,开启墓塔后,见大颠尸骨已化,“唯舌根尚存如生”。修复后人称“瘗舌冢”;宋朝至道年间,县秀士郑士明又开塔修墓,见塔中舌根已溶化,仅存“古镜一圆”,所以后人称“舌镜塔”。这座墓塔的形制为唐代风格,外观是一个倒悬的圆钟形,底座八角形,四周刻有花卉飞龙走兽图案,雕刻和造型都具有唐代建筑古朴粗放、庄重浑厚的特点。由于这座墓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78年已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带大家看一看灵山寺高处一座塔——千佛塔。塔仿棉城文光塔格式构筑,高19米,七层八面,塔顶为层叠式,六角锯,玲珑透巧。全塔为规格花岗岩石砌构,从一层到三层,每层塔内周围石壁上雕刻石佛三百多尊,三层总共1000尊,故名“千佛塔”。塔内有螺旋石阶,登上第三层,可瞰视灵山全景。

========================
2004-5-24 17:21: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莱芜旅游度假区  

(在接近莱芜的路上)
大家来到潮汕地区旅游,会发现这里有些地名和北方的一样。比如说,山东有由蓬州和莱芜组成的蓬莱,相传为神仙的居所。潮汕也有,蓬州就是汕头现在的鮀浦镇,莱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美丽半岛,属于澄海市坝头镇,可以说是现代“神仙”的居所,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区。
莱芜原来是海滨岛屿,1965年修起了与大陆连接的海堤,它就成了半岛,有点像福建的厦门和东山。凡是这样形成的半岛,由于它占有陆海两面的优势,大多成了旅游胜地。这里也不例外,岛上除了边防哨所和港口外,几乎都是旅游度假的建筑,普通居民很少,正合了古人“蓬莱为仙人所居”的传统意识。
(在莱芜海滨)
莱芜岛,从高处或空中看,很像一个仰卧在海滨的女子,有头,有双乳,有肢体。这给善于幻想的潮汕提供了造神的基础。传说古时候,这里曾经有个鱼精作怪,经常掀起滔天巨浪,危害渔民的生命安全。有一天,天界凤凰仙姑的女儿看到鱼精正在此地为害,来不及请示便挺身而出,私自下凡为民除害。虽然战胜了鱼精,却因破坏了玉皇大帝的“规矩”而被惩罚处死,曝尸海边,化成莱芜岛。东屿就是她的头颅,附近一片赤褐色的礁石,是她头断后流的鲜血,两座山是她的乳房,南屿和北屿是她的一对绣鞋。她成了神,世世代代保护着渔民的安全,当地人称为“向天美人”、“卧波神女”。这是个惩恶扬善的神话,既反映了海洋无情的自然灾害,也表现了人们对专制统治的谴责。
(卧波神女像)
为了弘扬“卧波神女”的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人们在海滨的一块礁石上,因势赋形,雕刻了巨大的神女卧像。人们站在她那高耸的乳峰下,恰似婴儿匍匐在母亲的胸膛,体会到了一种得到保护的安详。附近许多礁石,用小桥连接起来,游人在海水间跳来跳去,遥望太平洋上过往的船只,逗引着上下翻飞的海鸥,谁人此刻不心旷神怡、神采飞扬?岸上有原广东省长朱森林题写的毛泽东的著名诗句石刻:“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本来是写三峡神女的,用在这里也很贴切。人们坐在这石凳上,真是个“观沧海”的好地方。大家看右面,西乳峰的山脚下是港湾和渡口,对岸就是南澳岛。海气朦胧中,天水相接,正合了大诗人曹操“东临碣石”时的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祖国之大,竟有南海的莱芜与渤海的莱芜遥相呼应,所反映的美好愿望又是完全一致的。这正是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魅力!
在东乳峰靠海的一侧,兴建了观海长廊。人行其间,俯瞰大海,随着山势的增高,神女的身形逐渐清晰起来。最奇妙的是,在神女头颅旁的礁石上,真真切切洒满了红色的礁石,所以被称为是“颅血奇石”。在观海长廊两边礁石上,细观察,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有的如龙纹,有的如树根,更有许多肖似动物者,令人鼓掌称绝。
双乳峰中间,是个风平浪静的海水浴场。当你仰望蓝天、随波起伏的时候,仿佛又回到母亲的怀里嬉戏,在大自然的摇篮里,一切烦防和劳累都会顿时去消。其实,在莱芜岛,周围都是海滨游泳场和各种配套设施,双乳峰成了天然的防波堤,使海浪减弱,最适宜游泳。住在别墅里的男男女女,早晨一起床就跳到海里,一面呼吸新鲜的空气,一面在海水里观赏日出瑰丽的景象。傍晚,目送太阳缓缓下山,一道残阳铺水中,从眼前到天边形成一条金色大道。畅游后,踏着月色回归。这时又有专门爱在月光下浪漫的情侣,追打嬉笑着往海边跑。有的依偎在海边,静听涛声,幻想未来;有的仰泳在海中,欣赏爱的星辰在空中闪烁;游到何时,谁也不知道,反正大海就在床边。
(古炮台)
大家看,在双乳山西侧,另有一小山,正当汕头湾的出海口。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这里兴建
2004-5-24 17:21: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南澳总兵府  

总兵府是明清时代的称呼,是南澳总兵的衙署,位于深澳镇大衙口。最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是当时的南澳副总兵晏继芳建造的。万历九年,副总兵侯继高增建总兵府的后楼,成为一个完整的总兵衙署。以后历经多次修缮。现在的建筑是1983年重新修建的。
由于南澳岛地处东南沿海要冲,介于粤东与闽南之间,是军事要地,封建统治者怕这里拥兵自重,所以一个小小海岛竟划分由广东和福建共管。中间由雄镇关做为分界线。明清时海禁很严,朝廷限制愈厉害,民间走私活动愈猖獗。加上外有倭寇的侵扰,内有海盗盘踞,朝廷派驻的士兵越来越多,南澳的规格也逐步升级,最后成为管制闽粤台的重要军事基地。
明清两朝,到南澳上任的总兵副总兵共有157任147人,他们都为国家的海防建设作出过贡献。现在衙署已辟为博物馆,保存有许多重要海防资料。
总兵府前有两棵大榕树,据说已有410年的树龄,其中一棵树围达14米,枝叶繁茂,生机旺盛。据说明朝末年郑成功曾在树下讲演,招兵去收复台湾。所以这树后人又称“招兵树”。1997年树下又增置郑成功花岗岩雕像一座。
总兵府前现遗存有八千斤,六千斤土炮各一尊。据炮上铭文,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铸造,两尊炮
2004-5-24 17:22: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南澳宋井  

宋井位于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
宋井,顾名思义,就是宋代就开掘的井。
那是南宋末年,即公元1276年,元兵南下,南宋王朝撤离京城临安后,不断南逃,赵昰(音shi是)在福州被拥立为皇帝。以后又从海路南撤,在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下来到了南澳。就住在现在的澳前村一带,现在的澳前村岸边还保存着“太子楼遗址”。太子是指赵昺是端宗赵昰病死后继位的小皇帝。据说当时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现在看到的这口是马井。
怕它再被沙子掩盖,近年在井的周围修了井栏。龙井和虎井什么时候能被发现,谁也不知道了。这些井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地处海滩,常被海潮掩没,但是潮退之后井水不带咸味,照样甘清甜美。为什么与海近在咫尺的井会长年不带海水的咸味呢?据有人考察后认为,从科学的道理分析,当时三口井是开凿在山边的岩石上,又正对泉眼,所以泉水源源不断,而将海水冲淡。而且由于井的底部有两重石岩,泉眼在上,底部的石岩又挡住了海水的渗透,所以水质甘甜。当潮水涌进井后,由于海水比重大,下沉后从岩层渗出,上面的泉水依然清淡。宋井备有井桶,你如不信不妨打上一桶亲自尝尝!
2004-5-24 17:22: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宋代创建的波美村   
    □郭亨渠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波美村,自宋建炎三年(1129)置寨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村里仍延续着许多古风古韵。
    来到波美村,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沿公路边的新村,新楼林立,市场繁荣,车辆穿梭,行人如鲫;对面老村,清一色明清古民居,小巷悠悠,小桥流水,悠扬悦耳的古乐之声,使人似进入了世外桃源。
    据史料记载,宋大观三年(1109),福建蒲田人黄詹中进士,被朝廷选任潮州府通判,后升潮州知军州事,诰授朝奉大夫,宋建炎三年(1129),黄詹任满致仕,携眷于潮阳波美村定居,专事著述,设馆授徒,成为岭南著名学者和波美村黄姓始祖。村里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黄詹纪念祠”,该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丙午年(1786)重修,祠外门为牌坊亭式,跟凹肚门楼形成鲜明差异,祠内三进厅两天井加拜亭,两旁有车房,前厅壁廊全部用石板构筑,结构严谨,桁木间有龙虎狮象、花鸟虫鱼等精美木雕,祠内有族规碑一块,主要内容为“重人伦以正纲纪;植树木以培风水;禁赌博以安生业;屏盗贼以扶善良;亲乡里以睦宗族;戒非为以怯生事。”还有“宜读于书,宜耕于田”等遗训,皆是黄詹遗著的“先德行而后文艺”的精神延伸与发展而形成独自的“宗族文化”。波美村后还有两处奇特的古建筑,一处是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古雪岩寺,岩寺由天然岩穴和人工建筑巧妙构成,前中后三厅成梯形排列,最为奇特的是后厅的大雄宝殿,这里的墙壁、屋顶由四块纵横交错的大石构成,石块交接处形成六个“天窗”,奇怪的是这些“天窗”都成三角形,能透进光线,使室内明亮、空气清新,古雪岩寺周围怪石嶙峋,形成100多处大小不一的石洞,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潮汕,这些石洞成了天然防空洞,当地居民数千人藏于洞内安然无恙。另一处古建筑为长美岩寺,该寺始建于宋代,岩寺以天然岩石为顶,依山构筑,古朴大方,反映了宋代潮汕工匠的高超建筑艺术。
    波美村的古树木也闻名海内外。老村四周,花果飘香,村后山坡,古柏森森,古树花卉引人入胜。在古雪岩寺前,有植于宋建炎四年(1130)的槐荫树,历经800余年,仍然枝繁叶茂;植于元代初年,曾被明嘉庆年间名儒林大春誉为“古梅新丛”的梅树,生长旺盛;植于清道光年间的铁树,近年来数度开花;有150多岁高龄的杨桃树,更令人啧啧称奇,该树一年四季皆能结果,其果被称为“四季杨桃”,味甜爽口。在诸多古树中,还有植于明代的白茶树,为茶树中之珍稀品种。
    波美村至今仍延续着古民风民俗,村民祖辈耕山务农,擅长石砌工艺。改革开放以来,石砌古建筑工艺焕发青春,目前全村有1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这一建筑专业;古潮乐和弦乐,是村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村里有大锣鼓队和弦乐队,村头巷尾,丝竹弦乐清音随处可闻;书画也是村民的传统艺术,村民耕山务农之余,挥毫泼墨,村委会定期举办村民书画展览,给古寨增添了无限春色。
2004-5-24 17:22: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南澳总兵府  

总兵府是明清时代的称呼,是南澳总兵的衙署,位于深澳镇大衙口。最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是当时的南澳副总兵晏继芳建造的。万历九年,副总兵侯继高增建总兵府的后楼,成为一个完整的总兵衙署。以后历经多次修缮。现在的建筑是1983年重新修建的。
由于南澳岛地处东南沿海要冲,介于粤东与闽南之间,是军事要地,封建统治者怕这里拥兵自重,所以一个小小海岛竟划分由广东和福建共管。中间由雄镇关做为分界线。明清时海禁很严,朝廷限制愈厉害,民间走私活动愈猖獗。加上外有倭寇的侵扰,内有海盗盘踞,朝廷派驻的士兵越来越多,南澳的规格也逐步升级,最后成为管制闽粤台的重要军事基地。
明清两朝,到南澳上任的总兵副总兵共有157任147人,他们都为国家的海防建设作出过贡献。现在衙署已辟为博物馆,保存有许多重要海防资料。
总兵府前有两棵大榕树,据说已有410年的树龄,其中一棵树围达14米,枝叶繁茂,生机旺盛。据说明朝末年郑成功曾在树下讲演,招兵去收复台湾。所以这树后人又称“招兵树”。1997年树下又增置郑成功花岗岩雕像一座。
总兵府前现遗存有八千斤,六千斤土炮各一尊。据炮上铭文,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铸造,两尊炮
2004-5-24 17:22: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宋代创建的波美村   
    □郭亨渠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波美村,自宋建炎三年(1129)置寨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村里仍延续着许多古风古韵。
    来到波美村,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沿公路边的新村,新楼林立,市场繁荣,车辆穿梭,行人如鲫;对面老村,清一色明清古民居,小巷悠悠,小桥流水,悠扬悦耳的古乐之声,使人似进入了世外桃源。
    据史料记载,宋大观三年(1109),福建蒲田人黄詹中进士,被朝廷选任潮州府通判,后升潮州知军州事,诰授朝奉大夫,宋建炎三年(1129),黄詹任满致仕,携眷于潮阳波美村定居,专事著述,设馆授徒,成为岭南著名学者和波美村黄姓始祖。村里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黄詹纪念祠”,该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丙午年(1786)重修,祠外门为牌坊亭式,跟凹肚门楼形成鲜明差异,祠内三进厅两天井加拜亭,两旁有车房,前厅壁廊全部用石板构筑,结构严谨,桁木间有龙虎狮象、花鸟虫鱼等精美木雕,祠内有族规碑一块,主要内容为“重人伦以正纲纪;植树木以培风水;禁赌博以安生业;屏盗贼以扶善良;亲乡里以睦宗族;戒非为以怯生事。”还有“宜读于书,宜耕于田”等遗训,皆是黄詹遗著的“先德行而后文艺”的精神延伸与发展而形成独自的“宗族文化”。波美村后还有两处奇特的古建筑,一处是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古雪岩寺,岩寺由天然岩穴和人工建筑巧妙构成,前中后三厅成梯形排列,最为奇特的是后厅的大雄宝殿,这里的墙壁、屋顶由四块纵横交错的大石构成,石块交接处形成六个“天窗”,奇怪的是这些“天窗”都成三角形,能透进光线,使室内明亮、空气清新,古雪岩寺周围怪石嶙峋,形成100多处大小不一的石洞,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潮汕,这些石洞成了天然防空洞,当地居民数千人藏于洞内安然无恙。另一处古建筑为长美岩寺,该寺始建于宋代,岩寺以天然岩石为顶,依山构筑,古朴大方,反映了宋代潮汕工匠的高超建筑艺术。
    波美村的古树木也闻名海内外。老村四周,花果飘香,村后山坡,古柏森森,古树花卉引人入胜。在古雪岩寺前,有植于宋建炎四年(1130)的槐荫树,历经800余年,仍然枝繁叶茂;植于元代初年,曾被明嘉庆年间名儒林大春誉为“古梅新丛”的梅树,生长旺盛;植于清道光年间的铁树,近年来数度开花;有150多岁高龄的杨桃树,更令人啧啧称奇,该树一年四季皆能结果,其果被称为“四季杨桃”,味甜爽口。在诸多古树中,还有植于明代的白茶树,为茶树中之珍稀品种。
    波美村至今仍延续着古民风民俗,村民祖辈耕山务农,擅长石砌工艺。改革开放以来,石砌古建筑工艺焕发青春,目前全村有1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这一建筑专业;古潮乐和弦乐,是村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村里有大锣鼓队和弦乐队,村头巷尾,丝竹弦乐清音随处可闻;书画也是村民的传统艺术,村民耕山务农之余,挥毫泼墨,村委会定期举办村民书画展览,给古寨增添了无限春色。
2004-5-24 17:22: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南澳宋井  

宋井位于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
宋井,顾名思义,就是宋代就开掘的井。
那是南宋末年,即公元1276年,元兵南下,南宋王朝撤离京城临安后,不断南逃,赵昰(音shi是)在福州被拥立为皇帝。以后又从海路南撤,在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下来到了南澳。就住在现在的澳前村一带,现在的澳前村岸边还保存着“太子楼遗址”。太子是指赵昺是端宗赵昰病死后继位的小皇帝。据说当时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现在看到的这口是马井。
怕它再被沙子掩盖,近年在井的周围修了井栏。龙井和虎井什么时候能被发现,谁也不知道了。这些井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地处海滩,常被海潮掩没,但是潮退之后井水不带咸味,照样甘清甜美。为什么与海近在咫尺的井会长年不带海水的咸味呢?据有人考察后认为,从科学的道理分析,当时三口井是开凿在山边的岩石上,又正对泉眼,所以泉水源源不断,而将海水冲淡。而且由于井的底部有两重石岩,泉眼在上,底部的石岩又挡住了海水的渗透,所以水质甘甜。当潮水涌进井后,由于海水比重大,下沉后从岩层渗出,上面的泉水依然清淡。宋井备有井桶,你如不信不妨打上一桶亲自尝尝!
2004-5-24 17:22:00
[IMG]http://bbs.hepan.net.cn/showimg.asp?BoardID=6&filename=2004-6/200461323037648.gif[/IMG] [color="#00CCFF"]当风筝断了线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它要的自由是整个天空。。。 [/colo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3-29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