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2024年汕头春季网络招聘会
  • 0

这也是汕头历史的一部分

学会等待 发表于 2009-8-3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639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

x
          汕头天主教简史

第一节  传入与发展

天主教传入潮汕,已有300多年之历史。首先传入惠来,次为潮阳、海阳(潮安)与澄海,而后及于内地。

清顺治七年(1650)西班牙多明吾会派传教士杜士比、丁热力、欧巴泽等到澄海盐灶乡传教,后中断。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天主教澳门西班牙多明吾会传教士到惠来葵潭石门坑村(距葵潭9公里)传教。据袁中希神父在《方志周刊》所载:“明末清初,葵峰林□已有天主教徒,而戴姓兄弟三人,□俗称晋升神父,尤足证当日崇奉之盛况,戴姓三神父,一死于欧洲,一死于澳门,一死于湖南。”由此以及尚存的教徒墓碑,证实清康熙年间该地已有天主教徒的存在。

据清嘉庆《澄海县志》载: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前已有外籍神父到过澄海传教。

清乾隆元年(1736)天主教开始传入潮阳海门镇,再传到达濠的澳头村。嘉庆二十五年(1820),法籍石坚基神父(一说石坚基为美国马利诺外方传教士)从梅县南下到揭阳县大洋、河田(现属揭西县)等地传教。道光三十年(1850)开始传入普宁县梅塘涂洋村。同时法籍布塞克神父也到澄海县传教。同治四年(1865)法籍梅志远神父到揭阳白塔镇下陇崐村设点,传教于龙尾、白塔、霖磐、桂岭、月城等区(镇)农村。
17世纪中叶,葡萄划(葡萄牙)多明吾会传教士已到潮州府城传教。雍正二年(1724)府城已有教堂之建筑,面积2百方丈,后年毁弃。当时无恒住之教士,每隔一年或数年,则有福建之多明吾会教士或澳门之葡萄牙教士来此巡视教务。道光三十年(1850),法国籍李神父到潮州巡回传教。同年,罗马廷发通谕,汕头地区传教事务,由法国巴黎外方教会传教士接替。光绪元年(1875)法国籍劭神父来潮协助传教,广设书斋,在府城置高三老厝为教堂,时潮州府已成为全潮天主教的中枢。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籍布塞克神父呈请潮州府批准,在府城购地建大堂,光绪十一年(1885)奠基,光绪三十年(1904)建成,面积1242平方米,名为圣母进教之佑大堂,是省内仅次于广州石室圣心堂的大堂。
同治九年(1870),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到汕头埠传教,首先在镇邦街附近设立小教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教徒倡建若瑟堂,由法籍都必师神父主持,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

民国3年(1914),天主教广州教区划出汕头教区。翌年,由法籍龚善传神父主持设计,在汕头外马路96号(现107号)建主教楼,民国7年(1918)建成。主教楼建筑面积1433平方米,并附花园,成为汕头教区的领导中心。天主教在市区的教堂,还有民国33年(1944)建于原内马路花园里的崎碌海星堂,1947年建于乌桥石篱尾的耶稣君王堂,1948年建于西堤海?的耶稣君王堂和德助撒堂,以及同治五年(1866)建于达濠澳头的露德圣母堂等。

汕头解放前后,汕头教区有外籍神父20人,华籍神父38人,教徒约30000人,其中市区教徒约2000人。至1987年,全教区有神职人员11人(主教1人,神父10人),教徒43312人,其中汕头市区2050人,潮州市1920人,潮阳县7500人,揭阳县7656人,普宁县4715人,揭西县10979人,澄海县1001人,惠来县4302人,饶平县2930人,南澳县259人。

第二节  组织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天主教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广州成立广州教区,管辖广东省天主教会。民国3年(1914)以前,汕头天主教会在行政上属广州教会,民国3年(1914)从广州教区划出汕头教会。翌年晋升法国籍实茂芳神父为首任主教,于汕头设立主教公署,各地本堂区也相继划定,并派固定任堂神父。其辖地除汕头外,计有潮安、潮阳、揭阳、澄海、普宁、惠来、饶平、丰顺、大埔、梅县、兴宁、平远、蕉岭、五华、陆丰16县及南山区。迨后,教徒日众,地区分布也广,于民国18年(1929)划出大埔、梅县、兴宁、平远、蕉岭、五华6县,归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管理,本区则仍称为汕头教区。

一、解放前汕头市(含各县)天主教会堂会组织:

1、东线(澄海、饶平、南澳)

澄海县 道光三十年(1850)法籍布塞克神父到澄海传教,于同治九年(1870)在吴厝村习德巷内建小教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在吴厝村沟?建一哥特式教堂为本堂,并以此为中心,先后在樟林、盐灶、百二两、东湖、福洋等村建立分堂和祈祷点。民国4年(1915)在吴厝村办伯多禄修院,至民国19年(1930)迁往汕头市。1952年,澄海县教务划分为莲阳河以北、以南2个堂区。

饶平县 光绪十五年(1889)法籍谭立山神父到饶平传教,在浮滨溪?楼建小教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到黄冈传教并建小教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霞饶大教堂。饶平县教会分饶南、饶北两个堂区。饶南堂区本堂设在霞饶教堂,管辖半天桥、?洲、柘林、林厝棣、山尾、施厝、高厝铺和仙春8个祈祷点。饶北堂区本堂设在葵坑教堂,管辖涸上、横岭、埔顶、马径、下田、溪?楼、饶城等8个祈祷点,1949年饶北堂区合并于饶南堂区。

南澳县 早在光绪十五年(1889)以前就有西班牙教士到南澳传教,后往厦门。同年法籍谭立山神父到饶平建堂传教后,才到南澳后江宫前村大桥头购地建堂。以后南澳属饶平县堂区管辖,先后建赤石湾分堂、下松柏坑祈祷所。解放前有教徒167人。

2、南线(惠来、潮阳、潮安)

惠来县 分葵潭堂区和百岭堂区。葵潭堂区是天主教最早传入汕头教区崐的地方。康熙五十九年(1720)澳门西班牙多明吾会传教士到石门坑村传教,道光三十年(1850)由巴黎外方传教士接管以后,建小教堂于吉成祠堂旁,光绪六年(1880)才建成一座西式教堂作为中心,并办有小学。光绪十年(1984)教堂重新开放,堂区有教徒1696人。

百岭堂区开始由法籍戴神父主持建一教堂,光绪十九年(1893)法籍明方济神父接任本堂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再建一教堂,并建有神父楼、小学和育婴堂。该堂辖神泉的文昌、周田的头径、奇训、锡溪等村,并办有明德小学和育婴堂。

潮阳县 分沙陇望上堂区和两英古溪堂区。沙陇望上堂区辖双山、神山、平湖、永安、田心、成田和家美七个村。光绪十九年(1893)沙陇村因房界械斗诉讼,弱房村民开始入教,光绪二十六年(1900)于望上村建一小教堂,宣统二年(1910)扩建神父楼,法籍娄若望神父任本堂。民国3年(1914)由黄达儒神父接任本堂,民国4年(1915)法籍彭加里神父接任本堂至解放。

两英古溪堂区。光绪十三年(1887)法籍韦希圣神父到古溪传教建教堂,宣统二年(1910)后相继在仙城、白坟、许厝乡、铜盂、潮下、萧渡、司马浦、沟头、陈店、湖西、贵屿、南阳、玉窖及谷饶等10多个村落建教堂及祈祷所。民国27年(1938)王致中神父接任本堂,后由庄严神父接任至解放。

潮安县(前为海阳县今改潮州市) 圣母进教之佑大堂和庵埠堂区。雍正二年(1724)潮州城已有教堂,后废。光绪八年(1882)法国人就到潮州郡城于渔沧庙边建教堂和洋楼。光绪十一年(1885)法籍布塞克神父呈请潮州府批准购地建教堂,是年奠基至光绪三十年(1904)建成圣母进教士之佑大堂。直辖岗山、浮岗、砂溪、贾里、人家前、玉窖、枫溪等地教堂和祈祷所。

庵埠堂区。光绪二十六年(1900)罗尚德在庵埠镇内芒巷建一教堂,民国23年(1934)设置庵埠堂区,辖彩塘的仙乐及庵埠的文里、郭陇等村落。华籍黄若望神父为第一任本堂,办树德小学一所。民国35年(1946)由李元勋神父接任本堂。

3、北线(揭阳、揭西、普宁)

揭阳县 分赤步堂区、榕城堂区和炮台堂区。赤步堂区:同治四年(1865)法籍梅志远神父先到白塔下陇村设点,传教于龙尾、白塔、霖磐、桂岭、月城等区(镇)农村。继由法籍高而谦神父到桂岭镇赤步村买地建堂,再发展教务到玉湖、新亨等地,合为一个堂区。管辖赤步堂、港尾堂(即今之东风堂)凤林堂、新亨堂、大山湖堂等11座教堂和21个祈祷点。

榕城堂区。光绪十五年(1885)由法籍丁热力神父入榕城(玉窖)传教,在天福市一小巷内,由教徒黄源科献地初建教堂,名为道原斋。以后由法籍梅志远神父接任本堂,辖榕城、仙桥、渔湖部分村落及乔南村、东山(尖浦)、锡场等区镇乡村小教堂和祈祷所8处,创办道原小学,民国12年(1923)改建成圣弥额尔大堂。民国21年(1932),汕头伯多禄修院迁来榕城(玉窖)原道原小学校址,从此,榕城堂成为揭阳县天主教会的中心。

炮台教区。光绪二十一年(1895),梅志远神父到炮台传教,在炮台镇桥仔头尾建亚纳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并传教于曲溪、云路、地都、渔湖一部分及潮阳县的关埠、西胪、金玉等区镇村落,先后在范厝、新市、南潮、钱岗、西胪、寨头、塘埔等地建教堂9座,教徒1000人,炮台亚纳堂附办溯原小学、诊疗所、育婴堂等。

揭阳主要客语区(含揭西县) 分洛田坝堂区、岸洋堂区、棉湖堂区、五经富堂区和河婆堂区、洛田坝堂区,辖尖田、坪上、连城、石内、大湖洋及普宁县部分村落共6个祈祷点。嘉庆二十五年(1820)法籍石坚基神父由梅县南下到大洋、河田等地传教。道光二十年(1840)由法籍董中和神父主持设计建洛田坝天主教堂。洛田坝堂区办有女修院、育婴堂、海星小学和医疗室。

岸洋堂区。咸丰七年(1857)法籍彭神父到西田、岸洋一带传教,发展很快。各村多有信徒移到岸洋来居住,形成教徒村,并建有教堂、楼房、小学。该堂辖桐树坑、中崐心村、杨梅坪、石空尾、芋卑等祈祷所,有教徒803人。光绪四年(1878)后法籍恩利格神父在上砂镇上山村一带传教,先后建北斗、上山教堂。

棉湖堂区。光绪十八年(1892),法籍曾德基神父到棉湖传教,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法籍樊懋超神父接任本堂,改建教堂在镇内桂竹篮地方,办有淮德小学,共有教徒200人。

五经富堂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法籍宝神父到五经富一带传教,在高厝寨建有教堂,办小学一所。辖大北山一带上围、祠堂坝、大山湖、南凤、庆美等15个村落的祈祷点,有教徒1068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宝神父又在大洋、箕头湖、何树堀建教堂,管辖丰顺八乡山一带。
河婆堂区。宣统三年(1911),法籍华美传神父主持建造河婆教堂,将原洛田坝辖下的欣堂、祠堂埔、龙潭、沙隆、南山、上寮等18个祈祷点划为河婆堂区,有教徒1300人。

普宁县 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梅林镇涂洋村村民往来于揭阳县城、棉湖经商并信教,回来后带动家人及亲戚入教,并于同治一年(1862)建起普宁县第一所小教堂。光绪十六年(1890)法籍曾德基神父到南径传教。光绪三十四年(1908)法籍樊懋超神父在南径圩建小教堂,后又在占陇新寮村建教堂。光绪十九年(1893),法籍柏耐寒神父从揭阳客语区大坝镇横山村传教建堂,后以横山为中心成为一个堂区。道光三十年至民国15年(1850—1926),普宁县先后建教堂15处。解放前全县有教徒4000人。

二、天主教爱国组织

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教会之外来养助断绝,和敬谦主教乃命各地教徒自行筹措,此为教会自立之先声。1951—1952年,汕头教区的外籍神职人员全部离境,天主教会摆脱外国修会的控制,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1951年5月21日,成立汕头市天主教三自革新爱国运动临时委员会,负责人王显荣等。1955年6月成立汕头市天主教教友爱国筹委会,负责人陈达文等。1956年6月正式成立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黄若磐。爱国会于1957年在全汕头地区天主教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历时1年多。1962年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至“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教堂停止宗教活动,爱国会的一切活动随之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恢复活动。1986年3月16—19日,召开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代表会议,这是汕头教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94名,来自全教区各县(市),有神长、修女、教徒,有各阶层的先进教徒,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市政府有关领导、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负责人,以及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市佛教协会等来宾莅会指导。会议听取了上届爱国会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修改爱国会章程,讨论今后工作任务,经过选举,产生委员会委员41名,常委15名,并选出以蔡体远主教为主任。

在此期间,汕头教区所属各县(市)天主教爱国会也相继成立:澄海县于1985年8月10日成立;揭阳县于1986年1月成立;潮州市于1987年7月成立;揭西县于1987年12月成立。

第三节  活动

一、解放前天主教在潮汕的活动

道光三十年(1850)罗马教廷通逾:潮州地区传教事务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接替。光绪五年(1879)法籍布撒克神父来潮,于各地兴建教堂、创办学校和育婴堂等,为以后潮汕天主教的发展打下基础。光绪九年(1883)法国发动侵越战争,清政府加强沿海防务,广东沿海戒严,同时下令查封法国教堂,汕头、澄海教会均被查封,西教士躲避香港。光绪二十六年(1900)爆发义和团运动,不少天主教徒自行退出。以后一方面社会上不驯以至作奸犯科者亦请求加入教会,而教会滥予收容,不免藏污纳垢,招致非议。另一方面教会尽其所能宣讲教义,移风易俗,努力兴办学校、医院、育婴堂等,在实施崇洋媚外的奴化教育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现代教育。

二、解放后汕头地区的天主教活动

解放初,汕头市区和潮州城的天主教会教堂仍继续开放,教徒可以过宗教生活,其他各县农村的教堂在土改运动时暂停了集体宗教活动。
1951年,全国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居住在汕头教区传教的外籍神职人员先后离境,大多数天主教界爱国人士积极拥护“三自革新”(自治、自养、自传),坚决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但仍有一些神职人员和教徒,不接受“三自革新”,对抗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1956年6月,成立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1957年在全教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过教育神长和教徒提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分清大是大非,明确爱教必须爱国。1958年汕头市天主教把若瑟堂、西堤堂、崎碌堂合并于若瑟堂一处,由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统一领导。

“文化大革命”期间,神职人员和一些教徒受冲击被批斗,各地教堂多被挤占,堂内陈设也遭受破坏,停止公开的宗教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汕头天主教会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1、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积极协助政府宣传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城市到农村,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督促下,收回被挤占教产,一批教堂陆续复堂开放。

汕头市外马路107号主教楼,于1982年2月19日先将三楼后厅开放为小圣堂,让市区教徒每星期日到该堂过宗教生活。汕头市区若瑟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为工厂,1983年政府房管部门对该堂撤管,移交给教会。但年久失修,国务院宗教局拨出8万元修建费,市房管局拨还经租及代管房租8万多元,共16多万元进行重建,于1985年圣诞节前交付使用。

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于1981年9月开始,协助政府清理归还“文化大革命”前后由市房管部门代租、经租、代管的市区天主教会房地产,截至1987年底止,已收回使用权2476.84平方米,收回产权6780.46平方米,共收回9257.3平方米;尚未收回的教产产权有3629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7年,全市已开放天主教堂73处,祈祷所11处。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

1981年9月,汕头教区召开代表会,有神长、教徒代表30人参加会议,会上推选蔡体远神长为汕头教区正权主教,并于9月下旬在广州市石室天主堂举行祝圣仪式。这是汕头教区第一任自选自圣的主教。

汕头教区还积极输送培养修生。1982年输送2名修生到北京神学院学习,1983年崐输送3名、1985年输送6名修生到武汉中南神学院学习。1985年输送庄建坚修士往上海佘山神学院深造,并于1986年12月晋升铎品。1987年6月,武汉中南神学院于汕头市主教楼设考区,在汕头教区录取5名修生。

3、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汕头市天主教界,近年来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成绩,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

1985年6月,汕头市召开全市宗教界人士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天主教界有温汤铭神父、杨鸿良老师等11位先进个人和揭西县上山仔教徒村、惠来县百岭教徒村、揭阳县霖磐区东风上围服装加工厂3个先进集体受到表彰。1986年12月汕头市政协召开汕头市各界人士为“四化”建设服务表彰大会,天主教爱国会有6人被评为先进个人。1987年3月,在“广东省宗教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表彰大会”上,揭西县上山仔村被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杨鸿良副主任被评为先进个人。

4、开展对外友好往来

1985年香港廖神父、新加坡沙百里神父到市天主教爱国会参观访问;1986年1月,香港教区胡振中主教一行7人,参观汕头市天主教若瑟堂;1986年6月19日,接待香港教徒参观团江润坤等一行39人;8月26日,接待曾祺光神父率领的香港教徒参观团一行19人。

国内天主教界教友也先后到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访问。1986年10月7日,贵州市天主、基督两教学习参观团到汕头访问;1986年12月7日,上海天主教参观团到汕头访问;1987年5月16日,广州市天主教参观团到汕头访问;1987年10月13日,成都市天主教学习参观团到汕头访问;1887年12月30日,广州市天主教赴厦门、汕头市参观学习团到汕头访问
臭文化 臭文化 臭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3-29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