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转] 眩目黔东南·千户苗寨

st鑫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70 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

x
贵州的交通相当不便,班车一般下午4点多就收了,春节期间更是减少了班次。从郎德到西江,距离并不远,只有50多公里,一般情况下是以雷山为中转,路有些绕。网上资料说郎德到雷山之间有条小路,可以包车直达,只需要60元。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价钱,反正在郎德问了不少中巴最低价都是100元,而且不清楚有这么一条路。
许多人都是包车凯里——郎德——雷山——西江,但我们才两个人,这个方式就不考虑了,而且我一向不喜欢包车,总觉得和外界有些隔,我更喜欢身处本地人中,在嘈杂的环境中,慢悠悠的到达,也许这样更有旅行的感觉吧。
3点半离开郎德,到达15公里外的雷山县城是4点钟,按理说半小时后就有一班到西江的班车,可是乡村大多不按“理”出牌。车站说车肯定有,但不知几点来(因为是从凯里发车的过路车),所以她们不能先卖票。有些意外,西江到雷山才37公里,是雷山的一个乡,他们之间竟然没有直达车。不过类似的意外以后经常碰到,也就习以为常了。
37公里,对于来自平原的我们来说,只不过意味着半小时的车程,可这里是“地无三尺平”的贵州。5点钟来了车,整整走了两个小时,我中间睡着了几次,到达时西江已是暮蔼沉沉,“千”家灯火了。
黔东南州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西江号称“千户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1200余户。去之前曾经看过西江的图片,密密麻麻的苗寨几乎淹没了两座小山,在青山环抱间一片黑压压的屋顶,十分壮观。
车不停的绕着山转啊转啊,不知道绕到第N+几个弯时,前方出现了个寨门,然后那群浩瀚的屋顶毫无防备的突然展现在眼前,我不仅“呀”了一声,因为实在很有气势。想到竟然有如此众多的人口“隐居”在偏远深山中,让人很有些感慨。

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蚩尤同黄帝大战败北后,不得不离开自己聚居的平川坝子,躲入深山中。其中一支苗人由蚩尤的三儿子带领着开始了长途艰苦的迁徙,找到了水土肥沃的西江,于是在这里定居下来,过着远离尘世的生活。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如今人口已经接近6000人,苗寨蔓延到了周围几乎所有的山头,田地越来越少,建筑越来越多,生存空间一再收窄。如此稀少的田地如何养活这稠密的人口?如果不能,他们的生活来源是什么?怎样和外界打交道?外出打工的多吗?旅游业发展后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收入明显增加了吗?……我的脑里闪现出一堆问题。
车在一幢现代建筑前的空地停了下来,我想当然的以为它是什么政府招待所,走近了才发现是乡政府。我的计划几乎没有关于住宿的信息,因为准备随寓而安,所以当循了大路往前走时,我瞅见了路边有个寨门,一条陡峭的石阶向深入延伸,引起了我的好奇,感觉这里肯定有住的。果然,路人指点上面有个农家乐。

这是一座传统布局的苗族吊脚楼,杉木结构,位于山腰,背山面水,视野开阔。入口很隐蔽,完全看不出可以住宿,里面设了堂屋、灶房、卧房、客房,苗寨的堂屋有点类似于咱们的客厅,位置居中,两侧都有房间,堂屋靠窗的地方有一排美人靠,看起来挺舒服。而且房间干净,还有洗澡间,看来专为接待游人修整过。价格倒是不贵,15元/床,这里还可以吃饭。我们挺满意的,谁知道突然跑进来一个女人,说她带了个团17人,一下子把这里都霸占了。唉,我真讨厌这种像蝗虫一般扎堆来的游客,不仅弄的吃住行资源都紧张,而且抬高了那里的物价。受不了他们的喧闹,我们赶紧撤到主人隔壁的亲戚家住,虽然房子不如他们的舒适干净、设施不方便,但更亲切。
在西江过夜的游客不少,但因为这里比较大,分散开来,反而感觉人少。在大山深处的西江比我想象的现代和繁华,为数不多的灯不少是声控的,贯穿西江的唯一街道上有许多工艺品店、银饰店,还有青年旅馆风格的客栈和酒吧,有着时尚的店名,里面坐着行行色色的旅人。可是只要离开这条大路,西江还是西江。
晚上下起了雨,夜很凉,我躲在屋檐下看烟花,无意踏进了寨门对面的这家银饰店,于是“随便”进去“随便”瞅瞅,没想到一进去就出不来了。和新认识的2个女人一起挑选银饰,几乎把店里的货品翻了个遍,好看的太多太多,款式不同、品质不同、做工不同、价格不同,选择是件艰苦的事。但我想不选择的人也很辛苦,比如蓬舟。我完全可以想象他现在的心情,应该可以和曾经陪我们买装备的自游猫相媲美了。这个时候的女人心里除了亮闪闪的饰物,什么都没有了,那两个女人说“我们下午其实已经来了一趟,晚上又来了,你看你看,LG们都受不了,先走了!”
经过了至少一个多小时的权衡,我最后买了个纯银的手镯、两对耳环、一个项链、一个坠子,然后发现仅这一天就花完了黔东南境内6天的全部预算(本来预算每天总花费50-80元)。我出门向来不买东西,但这里的银饰太漂亮了,而且老板就是银匠的儿子,人挺实在。过后发现在这里买既划算又明智,因为接下来即将进入侗族的地盘,她们对银饰的需求远不如苗族,货色既少又贵,而且都是从雷山地区进的货。我问老板那个银匠村还在么。老板说在是在,但很多银匠都到外地去了。“恩,我想想从江有*个、榕江有*个、凤凰有*个……外面更好赚钱啊。”那是那是,如果是我,横横,至少高5倍价格卖出。



捧着银饰满意的回到旅馆已是10点多,住家的儿子睡眼惺忪的过来给我们开门,很体贴的问要不要洗脸、洗脚?收拾完毕,我正要关门,他一脸严肃的站在门口说:“根据我们苗族的规矩,你们晚上可不能睡在一张床上。”我赶紧解释:“你千万别误会,我们只是普通朋友,结伴旅行而已。”等他走了后,关门转头说:“八成是杜撰的规矩,看他住在隔壁,准是曾有情侣不自觉吵到他了”。然后心里升起那个由来已久的疑问,在这种完全不隔音、一人走路整栋作响、毫无隐私可言的吊脚楼里,年轻的夫妇是怎么生活的呐?
——————————————————————————————————
进入西江的路,车就停在乡政府门口,就是左侧的那几栋现代建筑。民族表演也是在那里举行的。

D2日花费:公车1元,地图5元,到郎德8元,到上寨5元,午饭10元,到雷山5元,到西江9元,吃饭16元(酸猪蹄火锅、芹菜炒牛肉)、住宿12元,银饰370元,当日花费441元。               
汕头全民爆料请 下载安装蓝色河畔App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一早一晚是最佳拍摄时机,可是到了贵州这个惯例多少要改变一下。人们通常会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句话形容贵州。后半句我们已经领教过了,这前半句一路走下来可是深有同感。

西江在贵州的第一夜,一早起来雾气蒙蒙,什么都没办法拍(后来发现几乎每天早上都有雾),天气也挺冷。一会儿要下雨的样子,一会儿又不像,看不懂究竟往好还是坏处转换。只能戴上围巾,外套冲锋衣,还在考虑要不要戴上保暖的绒帽。可雾一散去,10点后艳阳高照,稍微运动一下就流汗,即使只穿一件薄抓绒,还是热。老外已经穿短袖了,我真后悔没带件T恤和遮阳帽(防晒霜倒是带了,有了这个教训,第二天一起床就涂了,但全天阴雨。后来发现只要我哪天没涂就放晴,一涂就转阴,结果只能晒黑了)。可若一阴天,又开始冷了,坐在车里都冷。
一天四季,忽阴忽晴忽雨忽雾忽冷又忽热,天气变化莫测。但出门少见带雨具的人,即使下了雨,躲一下就好,反正每种天气持续时间都不长,所以山区多风雨桥啊。乡土建筑是和地理气候息息相关的,不像现代建筑,几乎完全泯灭了地域特色,到哪里看着都一样。

拍不成照我们就随便走走。沿着贯穿苗寨的大路走到尽头,过了从雷公坪流来的小溪,就是个车站了。这个车站只有几间房子和一片空地,没有看到车也没有时刻表、示意图和售票窗口之类的。问工作人员模样的人:“这里去雷山的车几点啊?一天几班啊?”回答:“说不准啊,有时候多有时候少。10点多应该有一班,也可能是11点多,也可能是12点多……”得,说了和没说差不多。“那我们什么时候来合适啊?”“我看看啊,我想想呵”,工作人员还挺热情:“这个嘛,你们12点多来好了,应该会有一班的。”“应该?”我半信半疑。算了,早一点晚一点都无所谓,山里人的时间多得很嘛,没有人需要精确的时刻表,当天能到就行。在这里要养成“差不多”的习惯,要求不能太高。
我们沿着昨天傍晚车开进来的路往回走,这条路是沿溪水而建,正好在寨前绕了个弧型,将西江一分为二,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我们住的山头),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北面的三个村历史比较悠久,其他的几个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所以现代建筑比较多,学校也建在其中。河北村子的整体风貌保持的比较好,虽然也有几栋现代建筑,比如两座山脚交汇处新建的客栈和小广场,但还不那么刺眼。环雷公山麓的几处寨子要联合申遗,估计这些以后要拆了吧。
(图片右上角的空地就是车站了)

不长的这一段溪水却有好几个小堤坝和碇步,因此流水声挺大。回到乡政府附近,吃了碗贵州粉,有了些力气,我们准备随便找条巷子往高处走去。选择的标准是陡峭、清幽、曲折、房屋稠密。走得越高游人越少,才没一会儿,只剩我们了。同样是西江,但上面和下面几乎是两个世界,这里安静质朴,可以看到人们真实的生活和表情。

西江的吊脚楼为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结构,修建在30~70度的山坡上,木楼最大的五间,一般为三间搭一厢阁,均是三层楼。高处的苗寨和低处的略微有些区别。低处的吊脚楼基脚多是几个木棍撑着,而高处由于山势陡峭,基脚多用青石块、鹅卵石垒就,先垒平了再撑木棍。有的石头基座竟然有三五米那么高,再加上主体,整栋木构建筑看起来相当大。
(屋脊上的花纹)

仔细看吊脚楼的支柱挺悬乎的,偌大一套房子,就靠这几根柱子支撑的,而且还没有固定住。看起来像是随便插在不平的石面上然后拿几块石头压一压,糊上点土就了事,感觉稍微移动,就重心不稳。在我看来,建和住这样的房子是需要点胆识的。在他们看来,这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回想一下,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吊脚楼,比如滇南、鄂西等等,都是山区,都是多雨气候。以前我一直认为建吊脚楼是为了防潮、防洪、缩小占地面积,但现在看来可能不仅如此。对于少有平地的山区来说,用木棍支撑找平的方式可以说是最经济和高效的了,总比用土方、石块、水泥垫平要省钱方便的多啊。
苗寨和侗寨初看起来很相似(最大的外部区别就是侗寨有鼓楼,而苗寨没有),都是干栏式建筑(中国的建筑专家将这种地上架空的建筑称之““干栏式建筑”),都是建在山间,但也有不少区别。03年去过三江,那里的侗寨虽然也是沿山而建,次第高起,但多半是在山脚或山腰,极少像苗寨这般攀爬到山顶去。可见,苗族的居住环境比侗族恶劣些,多住在高海拔的地方。也许苗族是后迁入者,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先被侗族占去了,所以苗族只能进入深山,他们应该也会比侗族更剽悍吧。
吊脚楼内部的格局也不一样。比如侗寨的二层有“公共走廊”,几乎可以沿着它绕整个建筑一圈,有的侗寨长廊相通,走来走去都不用下楼。平时女人们就坐在外廊的美人靠上做个手工什么的,活动的范围比较大。而苗族的美人靠是在房间内、在堂屋(客厅)整排的窗下,为曲形木条栏杆,整体格局有些像汉人的内阳台。苗家的内部也很像我们的房屋,有明显的厅啊房啊厨房啊,卧室就在客厅两侧,我记得湘西凤凰的吊脚楼也是这个样子。

一路看着建筑就到了这座山头的最高处了,这里竟然有块平地,有个小篮球场,只有一个篮球架。周围是灌满了水的的梯田,还有一条小路延伸到树林深处。偶尔有挑着扁担的农户和驮着货物的马匹走过,非常安静。山腰处孩子们的嬉戏声清晰的传入耳内,在鳞次栉比的青瓦下,可以望见他们晃动的身影。


雾已经散的差不多了,眺望寨门的方向,视线总是被屋檐所遮挡,看来还是进寨那处是最佳制高点。然后我们下了山(在山腰看了下蓬舟的手表,海拔800多米),穿过几个村子,重新回到乡政府,走过小溪和学校,抄近路爬上寨门那个位置,这才终于把这片土地看清楚了。据说西江苗寨内有五处民族活动场所,没注意是哪几处。在寨门眺望时,听到芦笙的声音,寻声而去,原来民族表演在乡政府旁。可惜我们下去时已经结束了。
在西江没有看见盛装女子,穿便装的很多,大多是绒布黑衣,衣角、衣肩、衣袖钉着银花片;领口有色彩鲜艳的刺绣;盘头,上面插着花。女子的上衣还是民族服装,裤子往往就变成牛仔裤了,后口袋绣花的那种,折中一下,倒是跟上衣很搭配,鞋子也和我们平时穿的没什么区别,而男子服装几乎完全汉化。服饰的衍变多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男人的服装最先改变,然后是女人。按照从脚到头的顺序,鞋子是最先受到冲击的,依次是裤子、上衣、发式,最后是文字和语言。等到了这一步,已经看不出多少民族特性了。
进西江不用门票,但表演售票10元一张,因为挂在工艺品店里的苗族盛装和郎德看到的一模一样,我就有些大意,想着没看到表演就没看到吧,反正距离那么近,应该是大同小异。却忘了山区交通不便,相互之间的交流没有平原那么频繁,所以给文化的各自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即使相隔不远,差距也是比较大的。而且苗族最大的银角就是西江少女盛装时戴的,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角上錾有精致的双龙抢宝图案,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当地人称之为棕叶银花。西江的银饰,包括头饰、银冠、衣饰是非常出名的。她们的银花梳背面装饰了花、鸟、龙、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没去补看表演,是在西江最大的遗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3 12:45:19编辑过]
2007-3-13 12:45:00
汕头全民爆料请 下载安装蓝色河畔App即可!
对于山区木结构的寨子来说,防火相当关键,一旦起火,寨子尽毁。但在西江有些意外的看到电线很乱,烟火也随便放。
       
从寨门眺望,河南边的学校,运动场地看起来相当大。

屋前常有花,这株该是桃花吧。


有粉红的,有白的。是桃还是李?

满树银花,风吹过,落英缤纷。

某户人家的后院。
               
2007-3-13 12:46:00
汕头全民爆料请 下载安装蓝色河畔App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5-16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