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点一盏感恩的灯在心中

乾坤福 发表于 2007-9-3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64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

x
点一盏感恩的灯在心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诗经》里“投桃报李”之说,民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都对感恩进行了阐释,那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打动了无数赤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人最朴素的道德准则。然而当今一种现象却令人堪忧: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严重,一些青少年对长辈、对社会只知索取,不知感恩。
  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由于被资助者认为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今年没有再次受资助。消息迅速传播,也引发了关于受助者感恩心问责和施助者心态的激烈争议。
  为提升感恩意识,今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亲笔信告诫大学新生:“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
  感恩教育再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如何让爱无限传递,成为人们思索的课题。

  活跃在社区里的“感恩回报团”               
  这是由四个贫困大学生组成的献爱心群体。
  之所以叫“感恩回报团”,是因为他们都曾经得到好心人的资助,如今,他们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8月27日下午,记者在沈阳市大东区魁星社区,见到了感恩回报团成员东北大学学生梁松。他刚刚给社区几个高中生辅导功课回来,这个家教老师不仅免费授课,而且还特别地认真。
  “我现在还没有什么资本,只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社区居民和小朋友讲讲课。”面对记者,梁松略带腼腆地说。
  做家教,为社区居民讲课,帮社区搞绿化……这个假期梁松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加入这个群体,梁松有些感动地说:“中国有句古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正是怀着感恩、回报的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传递下去。”
  2005年梁松考上东北大学,全家人高兴之余也为学费发了愁。爸爸有残疾,妈妈心脏不好,两个人都下岗,家里很困难,后来是政府的帮助,圆了梁松的大学梦。社区又帮助梁松的妈妈找了工作,使他们渡过了难关。
  “我当时就想以后一定要回报那些帮助我的人。”梁松说。
  社区大学生回报社会活动启动,梁松第一个报了名。
  8月23日下午,梁松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精心准备,为社区居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讲座:火箭的发展与应用。
  社区二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80多位居民齐刷刷地坐在那儿,梁松精彩的讲座,博得阵阵掌声。
  现场观众无不被人性中“感恩”这一美好的情感深深打动着。梁松的母亲带病坚持到场支持儿子,她为儿子的表现高兴:孩子更加懂事了,她已经把对父母的爱延伸到了社会……
  在社区大学生回报社会活动方案上,记者看到,科普讲座,科普动手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包括为孤老送温暖、为贫困家庭学生送温暖等,向社区居民讲授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向中小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功课辅导等,都是感恩回报团要做的。
  记者采访时,报告团成员佟海涛正在精心准备“我与科普同行”小发明、小制作的活动方案,9月15日,他将走上讲台,普及科普知识,进行科普教育。
  佟海涛说:“互帮互助,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政府以及社会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我圆了大学梦。现在,我快毕业了,即将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了!可是,我的心情现在很难平静,不是因为生活有所改善,而是觉得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那就是报答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将尽我所能来帮助我身边有困难的人或有需求的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回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
  他向社区全体大学生发出倡议:一,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把爱心献给身边的人、献给有需求的人:虽然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还有困难群体存在,这个社会有许多事情还需要我们去做。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一个月挤出一天时间哪怕是一个小时的时间为社会服务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二,积极参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长知识、早成才: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大学,但都是从少年时期走来的,我们得到家长、教师和很多人的关心、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不可能顺利成才。因此,我们要把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爱化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当好未成年人的辅导老师,在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同时,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三,积极进取,热爱本职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要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要有社会责任感,心中始终装着他人、装着社会。要干好本职工作,用知识和智慧回报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社区“感恩回报团”的成立,在居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感恩回报团的行为深深打动了人们,在感恩精神的感召下,社区又有十多名大学生要求加入“回报团”,队伍越来越大。

  一位受助者的感动:自立自强,传递爱心               
  大连医科大学学生慕晓娟来自朝阳市朝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让这个山里孩子挺直了脊梁,开始了自立自强的生活旅程。
  一项项殊荣记录着慕晓娟的感动与追求:现任年级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班级学习委员,多次荣获辽宁省一等奖学金,获得大连医科大学自强不息大学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2006年在学校举办的“寻找青春的感动”活动中,她成为“校园十大感动人物”之一。
  美好的大学生活,慕晓娟得到了老师,同学及社会人士的很多帮助,感恩的她把每个人的每一份帮助深深记在心底,把自己的爱心投向社会。
  在大石桥打工期间,她与同学认弟弟,帮他回校读书。她对待老人院老人像亲人一样,定期看望,问寒问暖,送去真诚。在她常去的红岩老人院、白云老人院及同泰老人院,老人们都熟悉了她,亲切称她“小慕”,她与爷爷奶奶们说笑,娱乐和运动,让他们感受青春的力量;她听他们讲述他们记忆中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历史,长征,英雄,与他们共同分享人生,她与爷爷奶奶们共同研讨时事,评论现状,聆听他们的经验之谈,接受他们难得的关于人生的体会,关于人生价值取向及积极思想的教诲……老人们也把她当作孩子,喜欢她,信任她。
  在关爱儿童村手工艺品拍卖会中,她的作品获优秀奖,她将拍卖的钱全部捐给儿童村的孩子们。同时,她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为医疗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在校园社团自立社与大连外国语学院联合进行“爱心捐物”活动,为社区居民义诊……这些活动让她的生活更加丰富,也让她在生活中回报了社会对她的爱。
朗朗乾坤  多行善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6-5 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