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2-18 12:17: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开发优势分析
汕头市侏罗纪公园居于礐石风景核心区中,用地依山傍海,集海、山、石、林于一体,自然资源丰富,周围有天坛花园、红树林公园、青云岩风景区、北山湾旅游度假区、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汕头游泳跳水馆等城市旅游景点。规划区及周边交通网络便捷,南滨路由东侧经过、公园通过海湾大桥、礐石大桥约15分钟即可到达城市中心区。
(二)、不足之处
园内海角石林这一景观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历史上和近年来屡遭破坏,早期为围海造田,许多造型优美的石体竟被炸毁填海,石林附近分布的红树林受到影响而死亡,所余石体也因失去了植物的依托和海水的冲刷而失去了灵性。同时用地西面山体,地形起伏较大,增加公园的建设难度。
公园东面被南滨路穿越,且在沿公园段正好采用高架的形式通过,使公园临南滨路很难设置主入口,同时使得与做为公园一部分临海小岛与公园联系不方便,不利于游乐项目的组织。
五、游人量规模、客源分析及旅游形象策划
汕头市侏罗纪公园游人量规模采用面积法计算,每日游人容量=180000/60×2=6000人
本公园作为汕头旅游特有的旅游吸引物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确定客源市场的总体定位为:以汕头中心城区为一级市场,以粤东地区为二级市场,以广东全省及临近部分省市、港澳台地区为三级市场。
作为汕头独一无二地以“化石、恐龙”为主题的科普游乐公园,规划提出了以“化石文化,动感之园”作为旅游形象定位,构筑出独特、神秘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科学内涵,突出化石、恐龙元素,荟萃世界各地恐龙和石林文化精髓,形成一个融现场展示、科普教育、游乐参与的多元中心,注重将科技融入旅游的推广和发展,以科普“文脉”凸显“形象”特色,涵盖“游乐”要素,成为科普性较强的旅游目的地和游乐性较强的科普教育基地,让科普教育成为生动的“第二课堂”。
六、规划思路和性质
汕头市侏罗纪公园是以深圳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和先生捐献的4000多件珍稀化石标本为核心,利用现有园区内海角石林等景观元素,加入古生物知识展示和互动游乐项目做为公园主体内容的基础,形成一个融展示古生物化石及石林景观为主、互动娱乐为辅的科普游乐型主题公园。
七、规划布局
方案运用灵活的造园手法,在焰峰路与园区交界处布置公园的主出入口。焰峰路北侧的园区布置公园的主体内容,路的南侧布置生态停车场和公园管理、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整个公园主要规划了七大功能区,分别为:主入口景区、恐龙室外主展区、恐龙博览科普区、恐龙娱乐游戏区、海角石林景区、海上探险游乐区、管理配套服务区。
1、主入口景区
主入口景区位于公园的东南部。由公园主大门、入口广场、恐龙浮雕柱、五彩花卉、化石森林等景点组成。入口景区不仅独立成景,更是联系其他各景区的重要过渡空间。
2、恐龙室外主展区
处于公园中心位置的恐龙室外主体展示区是公园的核心区,也是联系公园其他功能区的核心节点。恐龙主体展示区包括位于园区中心的下沉式表演广场、全景画立体百龙馆、侏罗纪古树林、恐龙雕塑园等多个景点。
3、恐龙博物科普展区
恐龙博物科普展区位于公园的西北部,地势较高,规划通过新建和对现有的财务培训中心建筑物的改造利用,形成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群,包括古生物博物馆、恐龙娱乐城、侏罗纪探险馆。其中古生物博物馆、恐龙娱乐城等展馆的规模需根据展品数量和内容进行弹性控制。这里是恐龙及古生物科普知识的海洋,运用多项现代技术和娱乐手段,营造科学启智与审美情趣相融合的动感空间,将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是学习科学、掌握知识的好去处。
4、恐龙娱乐游戏区
恐龙娱乐游戏区位于公园的西南处,主要包括侏罗纪大瀑布、侏罗纪火山、恐龙主题游戏区、公园次入口等景点,该区是整个公园最具动感的室外游乐区域。设置以恐龙为主题的、参与性、科技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游客在参与中体验冒险的乐趣。
5、海角石林景区
海角石林景区内主要有石林湖、南天一柱等景点,规划利用现有石林湖和财务培训中心景观水体,形成完整连续、灵动的水系环境,贯穿整个公园。规划充分利用和保护现状稀有的海蚀现象——石林景观,形成怪石奇峭的石林湖,石林湖通过下穿南滨路与大海保持联系,赋予其灵性,使之与海边的石、岛等景观元素形成整体,同时也使石林景点与公园的化石森林景点形成风格各异、争相辉映的景观风貌。
6、海上探险游乐区
海上探险游乐区是利用园区内南滨路东侧的部分岛屿进行修整改造成为恐龙探险岛。通过设置南滨路下穿式人行通道及打通海角石林景区与汕头内海水道的联系,使海上探险游乐区与公园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恐龙探险岛通过茂密的树丛和各种“恐龙”四处的活动场景,让游客感觉进入侏罗纪的蛮荒氛围之中,岛中建有标志灯塔,既是公园的标志,又是指引航行的明灯。
7、管理配套服务区
在南滨路与焰峰路交界处的南面规划大型停车场以及公园管理、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停车场面积约1公顷,停车泊位约400个,主要服务礐石风景区东侧及本公园的停车需求;在焰峰路的公园次入口南面规划公园苗圃生产基地以及焰峰景区东入口的管理服务楼。
八、规划结构与分区
方案根据用地布局及功能分区的情况,形成“一心、两轴、七区”的规划结构。
1、一心——指恐龙室外主体展示核心区
恐龙室外展示区作为公园的核心部分,是展示和体现公园主题特色最集中的地方及公园最主要的景观视觉中心,同时也是联系公园其他功能区的重要节点。
2、两轴——指两条贯穿各景区的景观轴线
景观主轴指贯穿公园三大功能区的东西向主要景观轴线,它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串联主入口景区、恐龙室外主展区、恐龙博览科普区,并结合各个景区的中心、建筑、绿化、水景,形成了丰富多变,逐渐递升、主题突出的主景观轴。
景观次轴指由公园次入口延伸至石林湖的南北向景观次轴,沿线串接恐龙娱乐游戏区、恐龙室外主展区、海角石林景区,运用造园手法,步移景异,突出开敞、通透的渗透性空间轴线。
3、七区——指公园的7个功能分区
公园分为七大功能区包括:主入口景区、恐龙室外主展区、恐龙博览科普区、恐龙娱乐游戏区、海角石林景区、海上探险游乐区、管理配套服务区。
九、游园线路规划
本公园的游园充分体现以“景点、景区、集散地为依托,以功能分区为线路主题依据,以主要交通线为纽带,合理组织线路”的设计理念。公园的游览路线似脉络一样,把公园各个景区、景点连成整体,并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形成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十、景观环境规划
园区的景观设计需要借助形象的景观来表达,规划在静态景观中注入动态元素,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公园四周视线有开有合,主入口广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通过城市道路南滨路可以隐约观赏到景区的部分景点内容;海角石林景区、恐龙娱乐游戏区等区域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规划通过园林中借景和对景的设计手法,通过绿树、景路和水体等元素,将公园背靠的焰峰山体和天坛花园建构群引入公园,成为本公园的借景和对景,从而组成一些列的观景平台、景框和景点。
十一、绿化与种植规划
汕头市侏罗纪公园植物种植以保留现有树种为原则,利用现有植被群落,采用乔灌草多层次配置造景的手法,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规划突出公园的基调树种:桫椤树和蕨类植物,营造出远古自然的植物群落或亚热带、热带雨林景观。以乡土常绿树种为主,增植外来品种,以常绿乔木、香花乔木、观叶乔木、观花灌木、香花灌木等树种结合,在积极保护现有植被景观的基础上引导种植有特色的植被景观,并采用速生与慢生树种相搭配的原则,既可早日取得绿化效果,又能保持公园园林景观的长期稳定。
十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的交通道路系统包括外围交通系统、内部景区交通和静态交通系统。
1、对外交通系统道路主要包括南滨路和焰峰路。在保证通畅的风光观赏视线的同时为避免高架的南滨路将公园景点一览无遗,规划将在南滨路靠近公园一侧布置绿篱墙。并在南滨路靠近公园主出入口的附近设置公交停靠站。
2、内部景区交通由陆上交通线路和水上交通线路组成。规划内部陆上交通线路采用环形的路网格局,分为一级园路与二级园路。水上交通线路规划在园区内的海角石林景区和海上探险游乐区分别建设有水上游船码头。
3、规划在南滨路与焰峰路交界处的南部设置大型生态停车场,靠近公园出入口,停车场规划采用地面停车方式,规划停车泊位约400个,主要服务礐石风景区东侧及本公园的停车需求。
十三、竖向设计
规划的竖向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利用复杂的地形创造出多变的园林景观。公园用地现状呈现西高东低的状态,用地西部的礐石山焰峰山麓高程为黄基6~25米,地势高差较大,西侧山体地形较为复杂,对山体尽量减少填挖工程,节约造价;规划打通石林景观和汕头内海的连接通道,使海角石林景区的水体成为活水,常水位为0.9米;规划景观水以静为主,采用多级阶梯式设计;基地除山体和石林景区外的区域基本为平坦的旷地,现状高程为2~4米,规划在设计此范围时,除保留一部分水体造景外,用地的高程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在丰富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减少填土的工程量。
十四、园区夜景灯光规划
以“点照明渲染亮点、线照明贯穿始终 ”的设计手法,强化和突出公园的设计构思和造型特点,使公园夜景成为一个以线带面、突出重点,既统一和谐又主次分明的优美景观,塑造公园和谐、幽雅、趣味、宜人的夜间照明环境。
十五、市政管线综合规划
(一)、电力工程规划设计
园区设置10KV室外箱式变电站1处和贯穿园区的供电网络,变电站结合绿地设置,主变容量为2x800KVA。规划区内380/220V配电线路采用地下电缆敷设,沿道路东、南侧敷设。
(二)、电信工程规划设计
为了满足公园建设的需要,在园区适当位置设置公用电话,公用电话可采用IC卡电话。沿道路西、北侧人行步道建设埋地电信管道,新建的通信管道的管孔数应满足各类通信业务(包括电话、数据通信、有线电视等信息服务行业)的要求。
(三)、给水工程规划设计
园区生活用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城市给水管沿南滨路从主园门前经过。本规划区预测的平均日用水量为560m3/d,供水量为790 m3/d。
(四)、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园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区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排放量按最高日生活给水量的85%估算,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80 m3/d。园区内一部分雨水利用道路边沟将地面水收集后直接排入水体,园区内结合现状地形安排一定面积的景观水体,汛期可作为受纳水体;另一部分规划区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城市排洪沟,经石林湖调蓄后排入海。
(五)、防洪工程规划设计
规划区西侧为山体,规划沿园区外围设置山体截洪沟,雨水经截洪沟截流后部分排入园区内的景观水体,其余部分排入城市排洪沟;红星社区排洪排涝设施流经公园南侧用地,规划沿公园停车场以西道路的西侧和焰峰路南侧设置5米宽的明渠,经焰峰路的过路箱涵和南滨路西侧绿化带下5米宽的暗沟往北排入规划园区的石林湖,最终经石林湖的出海口排向内海湾。
(六)、防潮工程规划设计
现状防潮坝已建成,坝顶高程现为4.1m。规划防潮坝按100年一遇潮水位设防,坝顶高程不小于4.77m(黄基)。规划在石林湖排水出口处加设防潮闸门,为防止暴潮时海水倒灌。
(七)、环卫设施规划设计
规划沿公园停车场以西道路处设置一处垃圾转运站,园内垃圾收集方式采用废物箱收集,按分类收集要求设置分类垃圾收集容器。在园区主出入口和南滨路次出入口处各设置一座公厕。
十六、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