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新闻 查看内容

捐赠精品力作盼潮州文化繁荣发展

2015-5-24 09:27| 发布者:admin| 查看:534| 评论:0|原作者:大华网|来自:潮州日报

摘要:   昨天,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获赠的500余件文化艺术精品在市博物馆集中展览,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和市民前往参观。图①:香港饶宗颐学术馆基金会联席主席黄书锐(右一)代表饶宗颐教授赠送的“弘文是道”题字引人注目。图②:大幅绣品《峰

  昨天,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获赠的500余件文化艺术精品在市博物馆集中展览,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和市民前往参观。图①:香港饶宗颐学术馆基金会联席主席黄书锐(右一)代表饶宗颐教授赠送的“弘文是道”题字引人注目。

图②:大幅绣品《峰峦争晖》令人赞叹。

图③:市民在参观潮州木雕精品。本报记者 陈宏文  摄


  本报记者 陈培娜

  昨天上午,在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的同时,基金会获赠的500余件文化艺术精品在市博物馆集中展览。这些文化艺术精品是40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及书画家的得意之作。一件件凝聚了大量心血的作品背后,是大家积极助力基金会筹建工作,盼望潮州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片热诚。

  精品荟萃美不胜收

  这次特别的展览汇聚了众多精品力作,让许多观众感叹“美不胜收”。一走进展厅,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赠予基金会的题字——“弘文是道”分外醒目。笔力刚健的四个大字,寄托了这位百岁老人对家乡文化发展的殷切期望。学者雷铎则以《潮州公益联》——“潮州自古崇文化,公益基金惠吾民”为基金会成立喝彩。展厅里,书画名家陈富城的《龙凤书》、《龙骧凤舞联》,蔡照波的画作《觅》,蔡瑜的《花鸟》……无一不是难得的佳作。
  除了书画,基金会获赠作品还包括潮州木雕、潮绣、手拉朱泥壶、潮州剪纸、潮州彩瓷、潮州麦秆画、潮州嵌瓷等,不少作品价格不菲。其中,有各级非遗传承人的代表作,如辜柳希的木雕《双层龙虾蟹篓》、孙庆先的潮绣《金龙跃水》;工艺美术大师们也欣然为基金会“献宝”,谢华的手拉壶《弓门提梁壶》制作细致精巧、陈俊荣的彩瓷《梅开五福春满乾坤》充满吉祥寓意……

  大幅绣品《峰峦争晖》气势磅礴

  宽阔的展厅里,一幅绣面长3.45米,宽1.3米的现代中国刺绣作品《峰峦争晖》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也是展览中面积最大的刺绣作品。作者用极其细腻的针法,再现了“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醉人秋景,远观时更像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
  这幅绣品的捐赠人,是刺绣艺人蔡民强和李春亮。李春亮告诉记者,这幅作品的制作,集合了六七名绣工之力,整整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最近听闻我市筹建基金会的消息,李春亮便从众多绣品中挑选了这幅作品用于捐赠。
  “希望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像绣品一样‘满山红’,‘红’运当头,欣欣向荣。”李春亮笑着说,“作为艺人,我们也应当为基金会的筹建尽一份力,积极支持潮州文化发展!”

  一家四人捐赠6件作品

  采访中,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琼感叹道,基金会筹建工作进展如此顺利,正是缘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
  说到这些热心人士,不得不提到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瑞深一家。在手拉朱泥壶展区,不仅有吴瑞深的《高仕壶》,还有其儿子吴培辉,孙子吴晗哲、吴晗煜的5件作品,总估价7万多元。“这些手拉壶,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创作,比较满意的作品。”吴培辉说,“筹建基金会是一件大好事。现如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潮州文化发展,我们也应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和吴培辉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市工艺美术大师蔡进潮。蔡进潮捐赠的是陶瓷通花瓶《花好月圆》。他告诉记者,这个花瓶由纯手工制作,造型特别,但因为工艺要求高,制作难度大,如今已不再生产。“烧制的时候,要是火候不够,花瓶色泽就不够洁白;火候太过,瓶身就容易塌陷,我们失败了十多次之后,才把这个花瓶做出来。”这一次,蔡进潮专门把这件得来不易的作品捐给基金会,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清代工夫茶艺火铜宝亮相展览

  在手拉朱泥壶展区,一套“清代工夫茶艺火铜宝”虽不起眼,却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叶汉钟的“宝贝”。这是冲泡工夫茶时,配合炭炉使用的一套小工具,分别是铜铲、铜锤、冷钳、热钳和铜筷,用于敲碎、取用炭块。这是多年来叶汉钟从潮州民间各地搜集而来的。
  “清末民初,是潮州工夫茶艺发展的高峰。当时,潮州人对工夫茶艺的追求到了十分儒雅精致的程度,单是用火的器具,就已经如此讲究,连夹取冷炭、热炭都有冷钳、热钳两种不同的工具。”叶汉钟感慨地说,现如今,潮州工夫茶越来越普及,像工夫茶壶、茶炉等用具也实现了产业化,但像“火铜宝”这些物件,却渐渐被人忽视和遗忘。因此,近年来他集中精力搜集过去的工夫茶用具,专注于研究工夫茶历史。
  “我希望这套火铜宝展出后,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工夫茶历史的兴趣,更好地推广我们的工夫茶文化。”叶汉钟告诉记者。

  “希望潮州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得到传承”

  大钹、小钹、钦仔、斗锣、苏锣、深波……展览会上,非遗传承人方绍鹏、方绍贤、方绍金三兄弟联手打造的一套潮州传统乐器,让不少观众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潮州音乐,可谓是潮州人最亲切的“乡音”。方绍金跟记者说道,在过去,潮州传统乐器几乎是潮州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乡村社日,潮州大锣鼓总是响彻大街小巷。但随着时代发展,潮州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
    “制作这些传统乐器,可是非常辛苦的活。像这面深波,得用厚重的铜坯熔铸后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必须呆在炉火旁边,出大力气,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静下心来学。”方绍金希望我市能够进一步重视这个非遗项目,让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潮籍乡亲谢贤团捐资支持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


  大力支持潮州文化保护与传承

  本报讯(记者 陈翊)在昨晚举行的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捐赠晚会上,深圳市韩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谢贤团先生向基金会认捐300万元,资助家乡文化公益事业,并将捐赠1亿元作为慧如公园绿色文化项目建设资金。谢贤团先生表示:“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的成立,有助于支持、促进潮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一名潮州人,我们有责任为之出力。”
  积善行德、扶危济困是潮汕人的传统,也是潮汕人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新一代潮商不断秉承祖辈善举,热心公益,谢贤团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多年来,谢贤团先生在谋求自身商业发展的同时,为潮州的教育、文化和基础建设等出钱出力。据不完全统计,谢贤团先生至今已捐资近亿元,为家乡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潮州文化是我们祖先传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但由于当下各种新兴娱乐文化的冲击,关注我们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谢贤团先生表示,当前不少优秀的潮州传统文化濒临失传,需要潮州上下合力,集合社会力量,对潮剧、大锣鼓等潮州文化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作为我本人,一定会尽自己的能力,来支持家乡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谢贤团先生说,潮州人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潮州,家乡各方面的繁荣昌盛,更是在外潮人的共同心愿。他相信,有海内外潮人、社会各界贤达齐心齐德,鼎力支持,潮州文化繁荣可期,家乡振兴发展可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