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铭记历史,莫忘英雄,弘扬精神,开创未来。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多位战斗英雄,采写他们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英勇奋战的感人事迹,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报道,展示英雄风采,激励更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敬请读者垂注。
本报记者 李欢欢 实习生 杨沛 蓝天,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美丽的诗篇,但在雷达兵黄桂涛眼里,蓝天就是哨位。黄桂涛1935年出生于广东潮安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956年成为一名解放军雷达兵。作为守卫蓝天的 “千里眼”,他用汗水和智慧,用忠诚和鲜血,以咬住目标不放松的奋斗精神,为国土防空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年来,他荣立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还受到提前晋衔晋级的奖励,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近日,记者来到黄桂涛老人家中采访,老人虽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一进入客厅,记者就被一面照片墙所吸引,黄桂涛老人见状便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 。“这是1959年,我作为功臣代表,应邀登上北京天安门,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的合影。” 黄桂涛老人指着其中一张黑白照片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场景永远铭记在他脑海。一张张照片背后,有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在黄桂涛老人缓慢、详细的叙述中,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回映在记者眼前。 引导战机精确出击 首次击落“黑蝙蝠”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经常派遣军用飞机到内地上空侦察骚扰,窃取情报。当时,作为雷达兵的黄桂涛,他的任务就是盯着雷达显示屏侦察敌方的战斗机。“我们的工作室狭窄憋闷,每当雷达装置开始运作时,上百个的电子管开始发热,室温可高达50多度,身上穿着的背心如水洗般透湿。”黄桂涛告诉记者。 由于敌军过于狡猾,他们常常利用当时雷达的侦察漏洞来“钻空子”,飞行时采用超低空或突然爬高的方法逃脱雷达的追踪。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桂涛只能不停地察看雷达显示屏进行钻研,熟练操作技术,逐步摸清敌方战机的活动规律和飞行特点,以期取得攻破进展。 1959年5月29日23时许,台湾34中队B-17型“黑蝙蝠”潜入广东上空。当晚雷电交加,厚厚的云层堆积在天空中,成为天然的屏障,给黄桂涛的雷达追踪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难度。云层里,哪架是敌方战机?哪架是我方战机?该如何指引我方飞行员正确射击敌军?这都是黄桂涛要考虑的问题。黄桂涛紧盯着雷达显示屏,一刻都不放松,终于看到有一架战机首先冲出云层,黄桂涛根据两架战机的速度,立马作出该战机是我方战机的判断。随后引导我方战机沿路折回,向敌机精确出击,终于将敌机击落在广东恩平境内。 成功击落敌机的消息传来,雷达连里一片欢呼。这是我国首次通过雷达“千里眼”引导击毁夜间超低空蝙蝠侦察机。黄桂涛本人也因此荣立一等功。 忍痛排除设备故障 敌机难逃“千里眼” 1961年后,台湾当局改用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对我国大陆深渊腹地进行战略侦察。“这种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高空飞行、且体积小,非常难发现,因此对空防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黄桂涛说,眼看着敌高空侦察机的猖狂行经,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击落它。 1964年11月15日11时,敌机再次来犯。当时,敌机诡秘的航迹正被“火眼金睛”的黄桂涛紧盯着。正当他认真地在雷达屏幕前追踪目标时,突然,监控雷达失灵了!来不及多想,黄桂涛冲出工作室,冒着两万伏高压电不停机的危险,爬上天线抢修。由于雷达转速快,黄桂涛被击中胸部,肋骨受伤。“当时肺部阵阵钻痛,但我只有心里一个念头,就是必须赶快维修好,所以继续咬紧牙关,奋力抢修。”他说。黄桂涛凭借过硬本领,临危不乱,快速排除故障,保证了情报及时准确地传递给飞行员,我方战机得以在正确引导下再次击落“空中窃贼”。 这是我国首次击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黄桂涛立功,获得与飞行员同等的最高奖励——提前晋级晋衔。不过,这次受伤却让他的身体变得虚弱,后来还做了左肺切除手术。 走过戎马倥偬的烽火岁月,又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蓝天,今年84岁的黄桂涛退休不褪色,仍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在日常生活中,黄桂涛时常惦记军休老干部的冷暖,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一次,黄桂涛得知,一位去世的军休老干部,其遗属身患疾病,其儿子能否继续读书也成难题。黄桂涛帮助他们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动员他人捐款,资助其儿子完成学业。此外,每当新兵入伍、新生入学之时,黄桂涛老英雄都会走进军营、进入学校,讲好红色故事,宣传优良传统,激励新兵和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做新时代的革命接班人。 “人生步入金秋,革命没有尽头;弘扬革命传统,正是时代需求;残退身心不休,学习活动持久;思想观念常新,余热毫不保留。”采访的最后,黄桂涛念出这首顺口溜,而这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