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谢思林(右)。 文/图 本报记者 郑媛 1972年入伍,1988年转业,转业时为了减轻政府安置压力,他主动放弃工作安排,选择投身商海,自主创业。他从零起步,打工、创业、成长,骨子里压不垮、打不倒的军人品格是他前进的不竭动力。他就是最美退役军人谢思林。 16年的军旅生涯,谢思林参加过葛洲坝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潘家口水库、广西天生桥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在担任连队指导员的4年间,连队年年立功受奖,他自己也荣立了三等功。 1988年,谢思林告别军营,转业回到潮州。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他放弃了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决定自主创业。“正连职干部转业回家不当干部,偏偏要自主创业,这不是白当兵了吗?”创业之初,面对这些议论,谢思林却说:“没白当,16年部队的锻炼和学习,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这些都成为我永不言弃的资本,受益终身。” 谢思林的创业之路从创办乐业汽车修理厂开始,他从修理工做起,积累社会资源和经验,为后期拓展事业、创办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1992年初,他在潮安县彩塘镇办起了“思宝”不锈钢制品厂。办不锈钢制品厂的前6年,谢思林一个人既是老板,又是技师;既搞产品设计,也搞模具的设计和制作。从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生产调度到质量把关,他一个人全包了。凭着执着追求、敢想敢干、不畏艰辛的军人品质、意志,他的企业越办越好。如今,“思宝”以其强势的竞争力和创新精神,已被业内不少同行认可,其产品也成为同行模仿的对象。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不忘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1999年7月,中央电视台一则短新闻报道了认养国宝大熊猫的活动。谢思林注意到,认养者中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不由心里一动:大熊猫是国宝,国人应为它做点事啊!他决定为拯救大熊猫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与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签订了一份为期20年的认养协议。 与此同时,在本地,谢思林积极捐资助学,修桥造路,扶贫济困,担起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32年来,各项捐款多达800多万元。他常常自豪地说:“我没有给复转军人丢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