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汕头新闻 查看内容

心有光,行自远 —— 记潮州孝亲楷模林秋奇的家风史诗

2025-4-24 15:32|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50491| 评论:0

摘要:心有光,行自远—— 记潮州孝亲楷模林秋奇的家风史诗“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篇,便如黄钟大吕,道尽了孝道于人性、于社会的根源性意义。在潮州沙溪镇,有这样一个人,他以先天眼疾之躯,踏出 ...

心有光,行自远

—— 记潮州孝亲楷模林秋奇的家风史诗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篇,便如黄钟大吕,道尽了孝道于人性、于社会的根源性意义。在潮州沙溪镇,有这样一个人,他以先天眼疾之躯,踏出一条满溢孝道光辉的人生之路,他就是林秋奇。他的故事,宛如一幅古朴的诗卷,每一个符都跳动着人性至善的光芒,在岁月里传唱不息。

一、晨光里的剪影:孝行是时光的针脚

晨雾溪推户早,侍亲每日意拳拳。 的日子,总伴着晨露与暮霭。2025 年清明后的第一个清晨,潮州溪镇仿若一幅水墨画卷,淡雾在青石板路上氤氲。林秋奇的房门,在六点准时 “吱呀” 推开,那声音,打破了小镇的静谧,也拉开了他又一天侍奉母亲的序幕。

他手中的玻璃杯,盛着温热的水,腾腾热气似他心中对母亲无尽的关怀。出门时,他熟稔地关好自己的房门,鞋底与地面摩挲,发出沙沙轻响,这声音,在他听来,宛如朝圣路上叩拜的回响

母亲阿婆住在在东厢,被收拾的干净整齐的房间散发着清雅檀香。老人慈祥的眼眸,在晨光中微微转动。林秋奇轻步走近,熟练的扶起老人,将热度正好的水杯递给老人,服侍老人喝下第一天的第一口水。然后将体温计轻轻地探入母亲腋下,指腹触碰到老人腕骨处的老人斑,这一刻,仿若触碰到岁月的纹理,又似摩挲着他四十年来日夜珍藏的《孝经》扉页 —— 那扉页上,有块被掌心焐得发亮的凹痕,是当年父亲握着他的手逐字圈点时留下的,是家族孝道传承的印记。

“母亲,今日血压稳当。” 他的话语,轻柔如浸了晨露的杜鹃花,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玻璃药瓶在木托盘上发出清脆的 “叮咚” 声,这是他自制的药盒,独具匠心。他用不同形状的木雕棋子区分早中晚用药,梅花形代表降压药,月牙形是安神片,每个药格边缘,都被他用砂纸细细打磨,磨得温润无比,恰似母亲年轻时纳的鞋底,满是细腻的关怀。

二、盲者的启明:家风是最初的灯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林秋奇出生在揭阳市惠来县,他从三岁确诊先天性白内障起,便被蒙上了一层毛玻璃,然而,家风的温暖与力量,却如那春雨,悄然滋润着他的心田。

他虽看不清楚父亲挑水时扁担的颤动,却能听见扁担发出的独特颤音;他虽看不清楚母亲在灶前揉面的身影,却能记住面团撞击陶盆的闷响。小时候的林秋奇总是喜欢和爷爷一起玩耍,老人会不厌其烦的给他讲孝道的故事。夜色深沉,爷爷的旱烟袋明明灭灭,火星闪烁,像是一粒粒善良的种子,在少年秋奇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那些关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字句,在夜色中悠悠传来,如同点点星火,溅落在他幼童的心田,渐渐燃起温暖而明亮的火焰。

父亲林炳江,在镇上是出了名的孝子,白天在田间辛苦劳作,夜间还要照顾多病的父母。太祖母卧病年,父亲每日早起晚睡,守在灶台前熬参汤。那参汤,需要微火慢熬还要不停的搅动,父亲说,只有这样,热气才能聚成一团暖雾,滋养太祖母虚弱的身体。“你阿公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就是老人的头要靠在子女肩上。”这些话语像刻刀一样刻在林秋奇幼小的心灵,岁月流转,却磨灭不了这份记忆。

一九九七年深冬,寒意料峭。父亲在田埂不慎摔右腿,十岁的林秋奇在黑暗中从外婆家摸索着往家赶,在泥泞的路上不小心磕破膝盖,鲜血渗出,他却浑然不觉疼痛,心中只想着赶紧回家给父亲焐热头的被子。母亲要为他擦药,他却把母亲的手按在自己额头上,说道:母亲手凉,我给你暖着。” 那个冬夜,土灶里的火舌欢快地舔着铁锅,熬着给父亲续骨的田七汤。林秋奇靠在母亲膝头,听着柴火爆裂的声响,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孝,无需眼睛去看,而是如血液一般,在血脉里自然流淌,是一种本能的温暖与关怀。

三、时光的琥珀:守孝是生命的反哺

忆父情长悲岁月,祭坟泪热叹沧桑。 2022年清明,春寒料峭,父亲在这清冷的时节永远地离开了。林秋奇遵循古礼,为父亲守孝三年。每个月朔望,无论风雨,他都会前往父亲坟前诵《孝经》。无论吹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一直坚持尽管这些艰难,都无法浇灭他心中那盏为父亲而燃的灯。在他心中,每一次播诵,都是与父亲的对话,是对父亲养育之恩的铭记与回馈。

守孝期的梅雨季,格外难熬。母亲又有病在身被病痛折磨的不便行走,每一次挪动,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林秋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为母亲熬制中药,为母亲疗养父亲说,孝分三等,能养是下孝,色养是中孝,继志是上孝。” 他一边为母亲擦着额角的汗,一边喃喃自语。此时,他忽然领悟父亲临终前反复念叨的 “要把祠堂那些牌位看”,那是父亲对家族孝道传承的殷切期望,希望孝道如同老屋的檐,历经风雨洗礼,依然能稳稳地庇护后人。

在每一次春节和清明,林秋奇都组织兄弟姐妹和自己的儿女为父亲扫墓。林秋奇摸着墓碑上的刻字,指尖划过 “显考” 二字时,手剧烈地颤抖起来 —— 这是他又一次触摸父亲的名字,林秋奇说,这是另一种方式与父亲 “重逢。林秋奇将自己的手掌覆在儿子手上,轻声说道:“当年你阿公教我认墓碑,说每个笔画都是子孙的心意。” 庄严的墓碑在夕阳中熠熠生辉像爷爷生前和蔼的面容,无声的叮嘱着后辈子孙。少年眼中的光愈发清亮。那些被凿刻进石碑的,不仅仅是祖先的名讳,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是家族孝道的见证。

四、春晖长报:久病床前有孝子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林秋奇的母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还记得是1994年的夏天,她在村中偶遇一位来自惠来龙江海边的流浪汉,此人因病倒在路边,母不顾自身安危,将其救回家中。途中,母不幸被手扶拖拉机撞伤,手脚流血,但她仍坚持救人,事后自行医治许久。这一善举令流浪汉的家人感激不已也是一生中常常积累了这样的善举换来了恪守孝道儿子林奇秋十几年如一日的殷勤尽孝。

晚年时,母饱受疾病困扰。2006年,她被确诊患有糖尿病;2017年起,生活逐渐不能自理;至2019年,需家人全面照料;2021年后,更需日夜不间断的护理。期间,家人多次送她前往汕头中医院住院治疗,尽心守护。

照顾患有多种疾病的母亲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病情严重的这几年里,每一天都要为患病的母亲端屎端尿,清洗身体十多次,夜间还要常常起来为老人检查身体。由于是家里的长子,两个弟弟家庭负担又重,照顾母亲的主要责任就是林秋奇一人和他妻子承担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秋奇的头发白了,腰也弯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可他照顾母亲的那颗心始终炽热。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虽然病情严重,但身上从未长过褥疮,房间也总是保持着整洁。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孝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无私的爱。

林秋奇在医院治疗之余,四处寻访民间老中医。老中医被他的孝心感动,不仅为母亲诊断开方,还传授推拿按摩手法。回家后,他每日天未亮就起身熬药,守在炉边盼着母亲康复。为掌握推拿,他用人体穴位模型反复摸索,深夜在自己身上练习,即便疼出冷汗也未曾放弃。

日子一天天过去,母亲的病情虽未痊愈,但在林秋奇的悉心照料下,有了些许好转。她能在搀扶下慢慢行走几步,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林秋奇看着母亲的变化,满心欢喜,他知道,这一路的艰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为母亲治病的日日夜夜,是他对母亲养育之恩最深情的回馈,是他用行动书写的 “孝” 字篇章,在岁月中留下了深刻而温暖的印记。

 

五、微光的涟漪:孝道是流动的星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溪镇的文化广场上,林秋奇将孝道文化经常无偿的向人们宣传。他站在讲台上,无需讲稿,指尖轻轻划过讲台上的二十四孝图浮雕,便能将每个故事背后的温暖与力量娓娓道来。“王祥卧冰求鲤,并非真要趴在冰上,而是说孝心能化坚冰,能让世间的艰难险阻都为之让步。” 他伸出自己的掌心,让听众触摸那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为母亲揉按穴位磨出的印记,“孝,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多一句问候,是给父母盛饭时先吹凉勺边的汤,是生活中这些微不足道却饱含深情的细节。”

他发起的 “晨昏定省” 活动,已坚持了15年之久。这15年,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润泽了全镇多个家庭。邻居家的老人给我介绍“秋奇教我儿子给我剪指甲,孩子的手抖得像筛糠,可剪完后,我的心却暖得像晒过的棉絮。” 这些看似琐碎的温暖瞬间,在小镇上如星火般蔓延开来,如同春溪涨水,渐渐漫过青苔覆盖的石阶,悄无声息地浸入那些曾因忙碌而略显疏离的屋檐下,让家的温度重新回归。

在镇上图书馆门前,林秋奇自己出资制作的孝道文化图书及音像制品,免费向社会上发送。出资印刷的《孝经》,让每一个读诵的人,都能通过他的讲解,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与温“孝字的结构,是老人在前,子女在后,子女的手要托住老人的背,这是责任,更是爱。” 林秋奇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以身作则践行和宣传孝道,比任何单一的说教都更有力量,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家庭的孝亲故事,传递着孝道文化的深厚内涵。

六、家风的长卷:传承是无声的誓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林秋奇深知,家风的传承,如那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方能让家族的精神之河奔腾不息。林秋奇是林家长子,长兄如父,他团结兄弟姐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兄长的带领下,林家一片和睦。林秋奇身为林家长子,一直以来,将 “长兄如父” 诠释得淋漓尽致。

家中弟妹们在生活里遇到各类难题,他总是冲在最前。家族里操办红白喜事,他忙前忙后,从采购物品到安排流程,事事亲力亲为,力求周全。遇到家族成员因利益起纷争,他不偏袒,公正调解,以理服人。在他的带领下,林家内部温馨和睦,每逢家庭聚会,众人围坐,谈天说地,氛围融洽,家族凝聚力愈发强大

林秋奇更是将孝道孝德无微不至的传递给自己的儿女们。在他多年的教育和培养下,他的儿女们从小就知道孝的意义。

由于先天眼疾,林秋奇没能进过学校读书,对孝道文化,他就靠耳听心记,以超强的毅力把孝经故事熟记于心,而对于孝字,他却比普人更有深刻的理解。他教自己的小女儿在手心一笔一划地 “孝” 字:“这个字啊,上面的‘老’字少了右下角,下面的‘子’字多了左上角,合起来就是老人与子女相互扶持,是血脉相连的牵挂。”

如今,当小女儿为奶奶梳头发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父亲教她的手法 —— 从发顶开始,顺着头发生长的方向,轻柔地梳理,仿佛在梳理一段流淌的时光,将家族的温暖与爱,细细编织进每一缕发丝。

林秋奇的两个儿子,宛如春日里茁壮成长的树苗,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遮风挡雨。哥哥和弟弟年纪虽小,却已十分懂事,早早便接过了父亲的 “接力棒”,主动分担起照顾家里老人的重任。他们像两只勤劳的小蜜蜂,熟练地为婆婆端茶递水,那小心翼翼的模样,生怕有丝毫闪失。到了为婆婆洗脚的时候,兄弟俩蹲在盆边,动作轻柔得如同春风拂过湖面,弟弟轻轻挽起婆婆的裤脚,哥哥则用手试好水温,随后,两人一左一右,认真地为婆婆清洗双脚,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婆婆浓浓的敬爱。

老宅的天井里,那株父亲种下的木棉树,又一次繁花盛开。恰似父亲炽热且深沉的爱,浓烈庄严。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他默默的付出。风拂过时,木棉花微微颤动,似父亲虽不善言辞,却在细微处传递关怀的身影,摇曳在时光里,年年岁岁,以这般热烈的姿态,提醒着家人,那份如木棉般扎根心底、永不褪色的父爱,一直都在

他静静地站在树下,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仿若父亲的气息。忽然,他听见母亲在屋里轻声唤他的小名,那熟悉的声音,如同穿越时光的隧道,将他拉回童年。他应着声,转身看见妻子正扶着母亲往廊下走,女儿捧着刚晒好的棉被,儿子提着给母亲煎的中药,药香混着花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温馨的场景,让他想起多年前的冬夜,父亲抱着他在火塘边读《孝经》,那些关于 “家和万事兴” 的句子,原来早已在日复一日的践行中,化作眼前这最真实、最美好的生活图景,成为家族传承的生动注脚。

尾声:以光之形,雕刻人间至善

采访结束时,暮色已悄然笼罩溪。林秋奇坐在庭院小凳上,为母亲修剪指甲。老人的手背上,有输液留下的淤青,他的动作轻柔得如同微风拂过湖面,生怕惊扰了母亲,更怕触动那岁月留下的伤痛。远处,归鸟的唧啾声传来,邻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混着饭菜的香气,弥漫在整个村庄。

“有人问我,眼看不见,怎么行孝?” 他指尖轻轻抚过母亲掌心的纹路,仿若在抚摸一段漫长的岁月,“其实孝不用眼睛看,用心感受就够了。父亲教我,孝是春天给父母换薄被时的温度,是秋天为父母晒霉衣时的阳光,是每天夜里起来看父母是否踢了被子的那声轻叹。”

暮色中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光,宛如一条时光的长河,静静流淌着千年不变的温情。林秋奇的身影,在门洞里渐渐模糊,却又在每个懂得感恩的人心中愈发清晰 —— 原来,真正的孝道,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如涓涓细流,藏在时光的褶皱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耐心、用爱,共同编织的生命长卷。

当第一颗星子悄然爬上檐角,不知谁家传来孩童清脆的诵读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声音穿透潮湿的暮色,与老宅里的灯火遥相呼应,如同点点微光,汇聚成永不熄灭的银河。在这银河之下,林秋奇们的故事仍在继续,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所谓孝道,不过是让爱,在时光里,有处可依,让那温暖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心灵。

   

                                     采访者李耕 完稿于墨语雅舍

                                     2025年4月16日深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