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9-3 00:17:39|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终点的守护
文:笔耕不辍
“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这是日本散文史诗影片《入殓师》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许多人看过之后不免心生疑惑:影片中的殡葬师如何能如此豁达地看透生死?人的辞世,如何能够变得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现实生活中,像殡葬师这样豁达地看待生死的人毕竟是少数。在丰衣足食、经济丰裕的时候突然想到死亡,是极其恐怖的事情,一想到一切都会彻底消失,悲从中来。而当面对一位非亲非故的往生者时,许多人无法做到从容不迫、坦然面对,面对死亡时会本能地心生恐惧。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讳莫如深的词汇,夹杂着许多的恐惧和悲凉。然而,在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群人,每当有人不幸离世的时候,他们便化身为影片中的入殓师,抛开种种顾虑和禁忌,帮助逝者踏上另一段旅程。无论何时联系他们,他们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逝者家中,小心翼翼地擦拭、化妆,一丝不苟地为死者穿上寿衣。待遗体收敛后,他们会亲自送往火葬场进行火化,用他们至真至诚的情怀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他们是人生终点的守护天使,因为有他们的悉心守护,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怕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
这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天使们是汕头市蓝天义工协会的成员之一。怀着善良、感恩的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他们自发组成了善后收敛小组,在贫困帮扶对象或家人去世后,无私地提供善后服务,悉心料理后事。这是一项“生命关怀”服务,守护天使们真诚的关爱打破了死亡的沉重与恐惧,使去者善终,使亲属欣慰。
这项“生命关怀”服务是从2009年启动的,已先后为协会的若干户个案提供善后安置工作,服务范围覆盖了大半个汕头市区。当遇到困难家庭,无力支付骨灰盒、寿衣等费用时,善后收敛小组的负责人总是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垫付费用,从不计较。
为让“生命关怀”服务惠泽更多离去的生命,这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蓝天义工协会的个案,而是面向社会开展。一旦经济困难、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中有成员不幸离世,善后收敛小组都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让逝者安静地、有尊严地离开,让生者不必为生命的离去悲痛欲绝。
“通过我的心灵给你送去温暖,让我的双手把你的风雨分担,为了你的人生不再留下遗憾。”人生无常,世事陆离,善后收敛小组将会义无反顾地开展“生命关怀”服务。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有更多的热心人愿意慷慨解囊。让爱惠泽,让生命永生!
凡尘终了无牵挂
李松达老人曾是蓝天义工协会长期关注的个案。在世的时候,他独自居住在乌桥北堤旁一间只有几平米的屋子里。达伯不是本地人,他是从外地漂泊流浪来到汕头的,年轻时靠修理单车、做点手工杂工等艰难度日。因为生活贫困,达伯终身未娶,在汕头举目无亲的他,除了蓝天义工外,家里平时鲜有人问津。
多年的风吹日晒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将达伯折磨成一个体弱多病、孤苦伶仃的老汉。尽管饱经人间疾苦,尽管疾病缠身,尽管举目无亲,上了年纪的达伯并未因为自身的悲惨际遇变得意志消沉,与他接触的义工们都说,达伯一直很乐观,对于自身潦倒的境况没有半点怨言,他也从来不会苛求任何东西!相反,对于每月200多元的低保金以及义工队伍平时有限的物资资助充满感激!达伯说过,他要坚强地活着,他不能对不起义工们对他的关心,不能让义工们的辛苦努力白费。
可是上苍有时总是那么冷酷残忍,对于一个对生活只求健康,只求温饱的老人也多加为难。随着年纪的增大,各种病痛接踵而来,风湿病、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炎等不断轮番折磨着他,摧残着他!就在每个人都喜迎2011年新年到来的前一天,八十岁的达伯在路上意外摔伤了。经医院诊断,达伯的左股骨碎了,当时必须要做手术,手术费用需要四万多元。对于达伯而言,这比费用无异于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但如果放弃手术,医生说达伯将会面临瘫痪。冰冷的住院通道里,昔日那位乐观健谈的老伯孤独地躺在病床上,因为强忍着股骨摔碎带来的剧痛而胀红了脸,连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看着他,如同看到置身冬日寒雪中的枯树,惹人怜悯却又令人敬佩。
任谁也不忍让年过八旬的老人再在病床上如此痛苦的度过他余生,更何况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在蓝天义工的努力和帮助下,老人得到了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得以进行手术。而手术也很成功,可就在达伯出院的半年多后,瘦弱的他终究还是捱不过时间的摧残,于2011年10月23日悄然离世了……
老人走的时候,脸上浮现着安详。在给老人擦拭的时候,善后收敛小组的成员们清晰地看到老人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那些皱纹清晰地刻录着他的沧桑。凡尘终了无牵挂,希望达伯在天堂能健康、快乐。
尘封的苦难记忆
在汕头市小公园的国平路旁,有一幢危房,里边原本住着一家三口——年过六旬的母亲和两个已过而立之年的儿子。但在2010年,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贪婪的死神相继掳走了这一家人,人间多了一部家破人亡的悲剧。如今房子已被封住,灰色的砖块封锁了许多往事,却封不住善后收敛小组成员们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若非必要,无人愿意去触碰那些尘封的苦难记忆,记忆里满是惨淡,每次提及,哀伤瞬间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息。贫困家庭连续上演的一个个悲痛故事,每一个都让人心寒心痛,痛到骨子里。故事里的母亲叫黄岳珍,大儿子叫林国雄,小儿子叫林国亮。尽管在外人看来,这个所谓的“家”根本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因为两个儿子均未成家,老人没法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母子三人一起守着清贫的日子,彼此之间相携相持,真挚的亲情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足以抵挡来自生活底层的种种琐碎的困扰。
然而,似乎命运总喜欢与不幸的人开玩笑,似乎不幸的人永远与不幸结下不解之缘。2007年的某一天,母亲黄岳珍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后被诊断出同时患有心脑血管梗塞、高血压等多种致命性疾病,医院当时就发出了病危通知书。两个儿子立刻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东凑西借,只为了能救活母亲。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治疗,前前后后花了十几万元,母亲终于被救醒了,然而从此却说不了话。
持续高额的后续医疗费让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无力负荷,无奈之下,兄弟俩只好为母亲办理出院手续。兄弟俩不愿看老人这样一病不起,于是继续努力挣钱,轮流经营那24小时营业的小店,筹够一定的钱后就请医生上门为老人治疗。或许兄弟二人的善举感动了上苍,这样的治疗方式持续了近一年,老人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母亲能稍微活动一下手脚了,这让兄弟二人兴奋不已。可这种微小的希望很快就被现实狠狠砸碎了,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事发生了。2009年12月底,老人病情复发,在食杂店里突然从椅上摔了下来,不省人事。尽管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但老人从此完全瘫痪了……
三年来,为了给瘫痪的母亲治病,兄弟俩几乎倾尽所有,生活的重压已经让他们忙的焦头烂额,生意惨淡的小店相比母亲高额的医疗费,简直就是一个无法填满的无底洞——当然,兄弟俩对此一直都是毫无怨言的,因为这是他们的母亲,在他们心目中,亲情比一切来得重要。生活的贫困更彰显出他们的孝举义薄云天,感天动地。
但人间的温情可以感动人心,感动天地,却感动不了冷酷的死神。死神并未因为林家三口的疾苦而对他们表现出丝毫的悲悯。2010年4月21日,大儿子林国雄突然猝死在家里,一家的顶梁柱坍塌了。5月7日,瘫痪了几年的母亲也悄然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像一把锋利的刀,在她满是伤痕的内心重重地划下一刀,让她无力再做任何的一点希冀。或许她意识到,与其继续苟延残喘于人世,倒不如干脆撒手人寰,自己的离去既能让自己解脱,也能极大地减轻小儿子的负担。
哥哥和母亲的相继离世,一下子把辛苦支撑着的家完完全全拖垮了。破败的家庭彻底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本该预示着悲苦的日子应该走到尽头了,未曾想到,多种致命性的病痛突然缠上了小儿子林国亮,命运依旧没有对这个不幸的中年男子表现出一丝的悲悯和同情。
林国亮于2010年9月7日被强行送到市第二人民医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倔强的他一直苦苦地支撑着,直到抵不住病痛的折磨,被好心的邻居发现后打电话给蓝天义工,综合五组的两名成员匆忙赶到才将其送到医院检查的。医生的初步诊断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他同时患上了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自发性腹膜炎等多个重症。无疑,这个诊断结果等于病危通知书,当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有种绝望的情绪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开来,满满的充斥着,甚至可以歇斯底里地诅骂命运的不公:为什么不幸总是接二连三地打击本已脆弱的心?为什么老天总让善良的人儿承受世间这么多的痛苦?为什么幸福和不幸已经模糊了界限?
命运洗劫了林国亮最后的一丝坚强和一线希望,若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没有眷恋,那他就不会害怕死亡了。时间的赛道上,一个人拖着病痛和遗憾苟延残喘,走得太累太辛酸,早已筋疲力尽的林国亮最终倒下了,那时离她母亲去世之时不过半年时间!
后话:
生活中最沉重的悲剧总在这些原本就心酸的家庭里一次次拉开序幕,一幕幕地上演,然后再慢慢地落下帷幕,接连不断,直至完全归于死寂才肯作罢。善后收敛小组自成立来,一直默默地送走这些不幸离世的人儿,绵延不断的悲伤情绪仍时时刻刻闪现在守护天使们的脑海里。或许现实是不公平的,他们也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填补一些差距,不让孤独的心彷徨,不让失落的心绝望,不让痛苦漫无边际地蔓延。他们并非不害怕死亡,但因为不想让疲倦的心灵独自承受悲苦,不愿让卑微的生命带着遗憾悄无声息地离开这眷恋的人世间,所以他们要勇敢地直面死亡!
于生活之下,无法逃避的现实不断鞭笞着前进,更加坚定了善后收敛小组成员们继续做“生命关怀”服务的信仰。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寻找一种叫幸福的希冀,无关情爱,无关金钱,无关名誉,只是一场有关生存与生活的继续,以及欣慰。
扛着爱的大旗,这些生命终点的守护天使会继续矢志不渝地前进,使去者善终,使亲属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