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查看: 6051|回复: 0

浅谈汕头民间义工的发展

[复制链接]

74

主题

1

回帖

1029

小学一年级

Rank: 2

发表于 2013-1-28 10:22:03|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x
作者:张跃飞

    汕头民间义工的发展在2001年可以说是个分界线,此前的志愿者活动,多数为有关部门如共青团等单位组织发起,形式多为较大型的单场次及系列性的集体活动,内容象学雷锋、“服务一条街”、环境卫生、为省运会服务的志愿者等,而民间自发式的义工尚未形成规模的社团组织与行动,活动形式也多是零星分布,犹如寥若晨星。如在某届大型体育赛事,本地为分赛区要招募私家小车主志愿接送赛会人员,实际上却是以指派和外包形式充任,真正的个人自驾车者可谓难寻其踪,甚至有个别人主动自愿报名担任工作人员,也成了游离在受指派集体参加的志愿者之外,许多时候无人过问。那时的状况,正如有网友所说的:好些义工是有单位做后盾,物资方面不成问题,很多还是在正常上班时间内搞活动,领着工资做志愿者,甚至还有补贴可拿。类似的现象说明在那个时期,本地的民间自发义工尚未成气候,也不太为人所知。


    义工是一种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的方式,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一种体验和愉悦,所谓“赠人玫瑰、手有留香”。本地民间义工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与蓝天义工的出现相关联。2001年底,本地一知名网上论坛出现了一篇《汕头有没有真正的义工?》的帖子,指出本地的好些志愿活动往往是来去一阵风,时常更多的是宣传上的意义,而真正意义上的,扎实行动的志愿活动却并不恒见,帖子期待本地出现与国际接轨的、具备统一的志愿者精神和志愿者行为的参与者。一石激起千重浪,网民们纷纷跟贴讨论,以百计的跟贴在当时更引起了社会关注,不少网民表示要以行动来回答“汕头有没有真正的义工?”力所能及为社会服务。网上的讨论引起了媒体的及时跟进,当年的12月14日,《汕头日报》以“网民侃汕头”的专栏,用相当的篇幅发表了网民们的讨论。主流的媒体的介入,让网上的这场讨论迅速地发展成为现实的行动,2002年新春,几十位素未谋面的网民们相聚一堂,探讨了成立新型义工的可能性、运行方式和组织形式等实质性问题,随后就紧锣密鼓进入了实际操作,在2002年初,蓝天义工正式面世。

    成熟的民间义工,其特证应该是各界志愿为社会义务服务的人士自发组成,参与者多数为在职人士,本着无偿性、业余性、公益性、组织性等国际通行的原则,奉献个人时间与精力、特长,不为任何物质报酬和个人功利,经常性地开展常态化的项目,“服务社会、传播文明”。蓝天义工是汕头成立较早、规模较大、架构相对而言较为健全、活动较常态化的义工组织,它的发展历程可以是说是本地义工组织的一个样本。在它的初期,由于直接诞生于网络平台,不少活动也就更多地带有网络特点,场次型的集体活动较多;随着经验的积累丰富,组织者的逐渐成熟,义工项目的设立与开展也趋加贴近社会需求,除一些配合有关方面的大型活动外,以项目扶助个体及群体的类型服务渐成为主流,服务内容涵盖探访照料、扶残助残、慈善救助、助学帮教、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初级卫生、文化(文艺)扶贫、交通协管等多个方面,形式也相对丰富。蓝天义工在内部组织方面也较为健全,理事会对日常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各项决策最终经会员大会审议,并设个案档案、助学帮教、综合组支持、宣传推广、人事档案、财务、纪律监督等职能部组,活动项目的策划与运作进行事前调查论证,财务收支适时公布,以网上平台发布协会各项信息等举措,运作较规范,操作效果与公信力都相对较好。

    差不多在与蓝天义工产生的同时,本地其它的一些义工也在酝酿和发展,随着义工活动的陆续开展,媒体的跟进报道,义工更多为人们所认识,其影响也日益扩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本地的义工组织、社团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如果说2002-2005年是本地民间义工的培育期,那么随后的五、六年就是发展期,到2010年前后,汕头已拥有多家义工社团,市中心区影响较大的有蓝天、存心、关爱、希望、绿色等,澄海有阳光、爱心、心连心等,潮阳潮南有仁爱、大愿、存心等家,随着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社会组织特别是义工组织的培育和支持,本地的义工团体还将会进一步发展。

    2010年后,本地义工的发展可谓进入了平台期,虽然还有新的义工团体陆续涌现,但在义工的理念、组织、项目形式等方面,基本上仍在已有的层次上,并无多少新的突破。而不能讳言的是,义工今后也面临着如何再上层楼的考验,在若干方面尚需继续努力并有所突破。

    一、活动内容的创新与服务的深化:现下各义工团体的服务,基本内容相差不大,多以临时性的个体困难救助和场次性的集体型活动为主,如扶残助困、慈善救助、公益活动等,坚持长期项目帮扶的相对较少,更有部分弱势群体尚待援助,还有不少空白领域可以填补。如今年春节前火车一票难求,许多外来工不会上网或不方便上网抢票,为他们义务网上购票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又比如外来工的子女教育,他们就读的学校条件及教学多数较城市的公立学校逊色,能否为他们做些弥补呢?又如孤寡老人怕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能否征集志愿者和空巢孤独老人共度除夕?记得以前汕头曾经有一个坚持了数年的咨询电话,后来也不见踪影了,能不能再恢复呢?还有防自杀中心,这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要求,更要一种持之以恒的耐心,我们能有吗?如今心理咨询颇时尚,可几乎都是商业服务,每个钟头需要200-300元呢,能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午餐吗?再如,紧急拯救是一项专门的领域,除了政府提供外,志愿者也是重要的补充,当然这需要较高的专业性……如此之类,义工尚有不少的领域有待涉足、探索。

    二、服务内容的同质化:本地已经有这么多义工团体,也开展了许多服务,可大家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服务内容多数相同或相类似,如何避免过分的同质化,让不同的义工团队有更多的自己的特点,尤其是一些专项性的义工团队,如绿色义工、关爱义工等在服务活动中发挥所长、富有特色,更有成效,这也是今后需待探讨和深化的课题。

    三:服务资源的整合:不难发现,现下在义工服务中各个义工团队的服务对象有一些重叠与交叉现象,有的关注度高的个案甚至会得到不同社团的踏进而多次受助,形成了“马太效应”,也就是人们说的“锦上添花”,造成了义工资源的溢余,而有的求助者或潜在受助人,又因一时未有对口的资源或及时关注,援助未到位。如何将本地所有的义工资源整合,并平余补缺,调剂好资源的运用,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是否可能利用网络搭建一个平台,起到调度的作用,也可将一些具体的个案按各义工团队的特色擅长进行分流,让受助者得到更有效的帮扶效果,使义工发挥更好效益。

    四、项目策划的科学规范化:本地的义工的不少项目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季节性,遇上谁来求助就帮谁,逢年节就为低保人群捐钱物,慈善救助的多,帮扶服务的少。义工服务需要项目来支撑,如何策划可行性高又为弱势群体所需的定向项目?成熟的义工活动,系统性项目是由独立的团队来做策划,完成前期调研、方案设计、组织架构、筹资渠道、实施程序等,再交给义工团队具体操作,这不仅更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是减少了与项目的利益关连,更好地保证了公平公正和纯粹。

    五、财物收支的阳光运行:义工团体都采取了公布财物收支情况的做法,这是获得公信力的必要措施。除了在内部建全规章制度,完善内控与监督程序外,还应该让社团的财务收支更详尽地展现在阳光下,使之公开透明,因此有必要引入独立第三方审计,尤其是有些运行方式较传统的义工社团,来往账目似还可进一步规范细化,定期聘请社会人士或机构进行独立审计,让捐款捐物都来龙去脉明白清楚,从而保证义工服务的公益性和无偿性无所置疑。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