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x
写下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写下这篇稿子,为我这些年在创作和交流上的孤独做一次呐喊,同时也勉励自己为理想为追求而继续坚持,不可动摇对信仰的执着。
诗和诗意,是一个时代美好的指针。一个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时代需要自己的诗人,需要涵养诗意。只是,在大众文化盛行,物欲上扬的今天,曾经追求理想与浪漫,极致与美好的诗歌似乎已淡出视野,为何诗作多了,而又影响力的诗人和作品却少了?诗歌走到了怎样的门槛?能否期待诗歌创作高潮的再次来临?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家,都有忠实于当代生活的文艺家,真实的记录当代的体温和气息,牵引及影响到后世,我将其称为觉醒的人群。当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被边缘化世俗化之后,必定会有一些觉醒的人走出来引导文化的流向。且不论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的变化,就现代而言,在18世纪末,以徐悲鸿,徐志摩为代表的热血人士,都为了中华之复兴殚精竭虑,牵引及培养甚至影响了大部分有志青年,终于走出了传统的框架。为后世的文艺发展做出了重大突破及贡献。而今天,诗作的泛滥诗意的沦丧,又有谁走出来大声的呼唤:觉醒!
那么,诗歌界目前是怎样的现状呢?未来又何去何从?
先来说说诗歌界的重大现象“个人化”。个人化取代群体意识,的确恢复了诗人主体的自由属性,从而使诗人的自我表现成为一种常态,诗歌创作的个人化无疑使对诗歌性质和规律的再确认。它象征着历经曲折之后的诗学认知的进步。诗人的自我醒悟和内心开发没有错,但是这种倾向成为非此不可的潮流,其流弊就是显而易见的。诗歌个人化的成果被滥用和极端化,使人误以为诗歌的职责就是表达个人的内心碎片。其实诗歌不仅仅是表现个人的私语和梦呓的一种方式,诗歌更代表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担当。
另一个重大误区是在诗的语言和形式方面。新诗建立后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被忽视乃至取消。松散而直白的语言荡涤了诗歌本有的意趣和韵味。后朦胧诗时代对口语化的片面提倡,加速了诗歌的平民化于粗俗倾向,而口语诗把新诗仅有的一点诗意剥夺殆尽。实际上诗歌的基本属性在于: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意境,悠长的韵味及鲜明的节奏。
口语诗的形成,诗意诗境的失落,很大程度取决于教育。无论古今中外,诗歌与教育(大学)时同行的,或者说本身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大学里也缺少诗意的涵养而变得浮华而躁动。诗歌需要大学,若是一代代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子远离诗歌,单凭那几个著名的非著名的诗人,是无法撑起一片蓝天的。另一方面,大学需要诗歌的滋养。专业知识的传播固然重要,但大学生的志向,情怀,诗心于想象力一样不可或缺。大学校园里应该是诗歌的海洋——有人写诗,有人译诗,有人读诗,有人解诗,为一句好诗而激动不已,辗转反侧,其实是很幸福的。不管你念的是什么专业,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与诗歌同行,是一种必要的青春体验——诗歌乃大学之精魂!
社会环境和生活节奏也是影响诗歌发展的原因。当今诗歌界发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除了那些写诗的人在那里自我欣赏,在诗人圈子以外,却是难以听到讨论声。究其原因,当下丰富的传媒手段夺取了众多缺乏时间缺乏耐心的受众。另外日益匆忙的现代都市,连爱情都是来去匆匆,又有谁能安静下来读诗呢?这或多或少考验诗人的担当和功力。一部分诗人将是个的表达方式转换成歌谣或顺口溜,这虽顺应潮流,但却不是是个的觉醒之路,这让大多有觉醒的诗人更加惆怅。诗意,成为遥远的回忆,梦回唐朝,已经成为一种遥想,一种渴望。据说在唐诗的时代,即使一为贩夫走卒或是洗衣妇,也会背诵几首白居易的诗并引以为荣,给贫乏枯燥的生活一点暖意。只可惜如今我们的白领都以背诵和发送手机短信和网络笑话为消遣了:我们不需要超凡脱俗,因为那已经被我们认为是虚无,我们坠入了“实际,实用,实惠”主义的沼泽。现实生活的磨砺下,似的传统日趋衰竭,浪漫而可贵的诗意,像一条被抛弃的狗,流浪街头无家可归。
归根到底,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诗歌考验诗人的担当。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是诗人。诗人,应当具备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生活,要有浪漫的气质,对一切的美好有强烈的感知和创造。要有长远广裹的目光,高尚的情操和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将诗歌当做一种追求一种信仰。信仰,是造就神话的动力。
最后,希望广大诗歌爱好者能不断激励自己。让诗歌做一次完美的回归。当然,本文只是本人的一点粗浅见识,若有不周请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