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x
味蕾上的工序。用镜头记录下可爱的家乡潮州,与身边的朋友一起分享,一起回味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滋味。------作者:陈迪鸣
潮州是“中国潮州菜之乡”,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潮州菜在唐代就已展示其烹调特点。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仕途中曾有一段被贬潮州的经历,然而正是文豪在落魄时期,留下了潮州菜有史以来的首次记载。韩愈所著《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中记述,当时的潮州人异食,懂得运用调料作海鲜,注重调味,懂得“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提到了蚝、蛤、章鱼、江瑶柱等数十种海鲜,并记录了盐、醋、花椒、酸橙等用以调和食物的佐料。随着潮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潮州菜肴在不断地吸取其他地区的烹调技艺而形成自身特点与优长。清末民初,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潮州菜也进入鼎盛时期。在近代,潮州移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潮州菜也随之风靡东南亚。
潮州菜菜肴品种繁多,其博采本地物产,融汇粤菜、闽菜之长,自成一格,汤菜清纯鲜美,炆炖浓香入味,爆炒爽脆香滑,尤以烹调海鲜见长,具有“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的特点。潮州菜包括潮州小食,因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而享有盛誉,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2010年潮州菜代表粤菜参加上海世博会,2012年潮州菜代表中国菜参加韩国丽水世博会,均得到了与会国内外嘉宾的高度赞誉。
潮州美食保持了传统风味,又融汇了现代气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那韩水边,城墙内,古松下,纵横交错的巷陌中,古色古香的宅门里,生活着朴实的老百姓,他们,饮韩江水、品凤凰茶、食潮州菜……
潮人故里,食在潮州。
潮州牛肉丸:著名的潮州小食,在潮州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传统牛肉丸的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肉作为材料,去掉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均匀用力的把牛腿肉槌成肉酱,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再槌至配料入味,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熟一次即算完成。这种方法能够使肉浆保持较长的肌肉纤维,从而在成丸后产生强韧的弹性。据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许能作此表演,由于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机制的要高。
潮州春卷:又名潮州春饼,是广东省潮州地区汉族街头巷尾的传统小吃佳品、节日食俗。它呈长方形,外酥里嫩,味浓香郁,皮酥脆,馅咸香。春饼沿古意至今,里面内陷主要是青韭、豆芽、香芹等新鲜时令菜,再佐以肉丝、粉丝、豆腐丝等合炒成盘,也可酌量加香菇、鸡丝等原料,因人而异,随意搭配。
姑苏香腐:原名姑嫂香腐,是最具潮州特色的一种豆干。根据当地文献记载,是以前姑嫂两人守寡的时候创造出来的。采用优质的东北大豆为原料,加入赤砂糖和各种秘制香料作为辅料。经三煮三晒成品。成品表面呈棕红色光泽,味道甜中带咸,并融合了各种秘制香料的香味和特有的豆香味,入口细腻柔软且富有弹性。
红焖海参:红焖海参是潮州名菜,软烂爽滑,滋汁浓稠,富有胶质,咸鲜可口。这是一道名贵大方的宴会热荤菜,海参,虾米与猪肉都互相在吸取与掺合着多种不同的特质,发挥出最鲜美的味道,多种不同的味道口感,拌饭或下酒都相宜。
白灼大海螺:将海螺洗刷干净,放入开水锅中煮熟,然后取出切成片。然后将海螺片、香菜、盐、香油、醋、姜末等拌匀即成。虽然做法很简单,但味道却完全不同于平时吃到的螺肉的香味,而是一种清甜爽口的感觉。
栀粽,也叫栀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栀粽营养丰富,既补中益气,又能清除肠毒。
红粿桃又名红曲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长寿,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有些地方叫作粿桃和红桃粿,因为外形像个平面的红桃子。潮汕家庭妇女,一般都能掌握这类食品工艺。由于整个过程必须从舂捣米粉开始,故做粿又称为舂粿。
咸水果在潮州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咸水粿形状小巧玲珑,像只厚厚的小碟,很洁净的白色。中间有个凹下去的地方,可以盛着加了辣椒酱、蒜蓉一起爆香过的潮州特产菜脯粒。冷冷的粿加上热热的菜脯,交织出特别的口感,粿滑润柔软,菜脯味芬芳咸香。很独特的味觉感受。
鸭母捻是一道广东省有名的汉族小吃,节日食俗。取其形似母鸭在水上游荡浮沉而撰名。本为元宵节的小吃,故俗称元宵。据传,宋代已有元宵节家家吃汤圆的习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团圆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