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x
越临近过年,思家的情绪就越重,进入腊八就算过年,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掰着手指头算着回家过年的日子,上大学之后,一直漂泊在外,和家里的亲朋好友,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团聚上一次。
肯定也有八零九零后跟我一样,越来越觉得现在过年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跟记忆中的小时候的新年相比,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年味儿年味儿,最重要的,还是在过年的味道上。小时候物质匮乏,平日里很少吃的上各种美食零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父母长辈们才会张罗着做各种各样吃食。记忆中的新年,一般从腊八开始,大人们便开始为新年的美食做准备;小年一到,基本就进入了过年状态,“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真是小时候过年的状态。
而现在,随着物质资源的丰富,小时候期盼的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现在平日里就能下馆子就能吃得到;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绝大部分人们安顿好工作赶回到家里,基本也到年根儿了,以往那些需要精心准备精心制作才能做出的美食,也逐渐无人动手准备转而被超市的快消食品代替。
这应该是年味儿越来越淡的一个原因。
前段时间上映的一个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上映的第一时间,便去电影院看了,很感慨,从中看到了记忆中的新年,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的时候收到热捧一样,镜头中质朴的人们、传统的食材、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一下子让我们记忆中的家宴的影子浮现出来。
整理了一下《舌尖上的新年》中出现的各地传统新年美食,希望有能力的朋友们,过年在家抽出时间,能够给你的父母儿女、亲朋好友做一桌你记忆中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新年》这部电影一共介绍了四十多中全国各地不同的包括年夜饭大菜、小吃、祭祀菜、款待亲朋好友的菜等等,比如重庆酉阳蒜苗腊肉;内蒙呼伦贝尔的手把肉、布里亚特包子乌日木;广西平乐的柚子酿、螺丝酿、辣椒酿、蒜酿、松皮扣;北京的豆酱、鲢鱼冻;福建厦门的红龟菓;广东的大糍、烧鹅、黄酒鸡、杨桃干;台湾的三色蛋、红鲟米糕、生腌三目蠘、生腌咸膏蟹、腌赤心虾姑;香港元朗的盆菜;浙江温岭的香芹海鳗鲞、姜丝乌狼鲞;陕西吴堡的糕角;山东莱芜的陈楼糖瓜、浙江龙游的发糕;辽宁铁岭的榛子等等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