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转帖]我心目中的大师BACH

巫婆玲~LOVE 发表于 2006-7-18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21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

x
我心中的音乐大师——巴赫
   高尔基曾这样说道:“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中高耸入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冰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
   几年前,德国一家电视台举办了一个全民投票活动,选出德国历史上“最具德国精神的人”。我不清楚所谓的“德国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但有一点是可以被肯定的:被选出来的人未必是德国人中成就最高者,却一定是最为德国民众所敬重的人!投票结果的前十名,我竟然看不到哲学家黑格尔的大名,我所尊崇的贝多芬也无缘上榜,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也只屈居第九。
   “巴赫”——很醒目的排在了第六的位置——也是唯一上榜的音乐家、艺术家——这是德国人给他们自己这位大师的位置!
   后面的几个月里,我将在古典音乐群里(群号:1794558)碌续传上巴赫音乐作品供朋友们下载(初步安排为键盘、管风琴、弦乐、室内乐、宗教这样一个顺序,受空间大小的影响,顺序可能略有调整,时间充足的话,还尽可能提供多个演奏版本),现在只得勉为其难谈谈巴赫。巴赫的生平,我略去不写了,大量音乐书籍都有详细记述,写了也肯定是抄人家的;我也不敢具体去分析大家的哪一部作品,面对几百年来大量乐评家的文章,这种行为无疑是班门弄斧。我只能浅谈自己聆听巴赫后的感悟。即使如此,从下笑声一记得起,仍是怀着无比敬畏的态度,慎之又慎,惟恐言语有偏颇,即怕吹嘘神化,亦怕有贬低之言,这都会激起巴赫迷的不满。希望没有巴赫迷读到此文,万一读到了,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读大学的几年里,常向某位朋友请教音乐欣赏方面的问题。巴赫的音乐是最为她敬重的,她的聆听旅程是由“贝多芬崇拜”走向“巴赫崇拜”的。我一直最倾向于贝多芬的音乐,这位朋友预言我总会有爱上巴赫音乐的一天。现在看来是不大可能了,我将更多的兴致投向了瓦格纳。涉及古典音乐十几年,我欣赏的范围比较广泛,从文艺复兴至晚期浪漫派,甚至早期现代派都有接触,带着不同的心境去体会,也都能找到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当然最多的精力是放在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特别是德奥派的大师们这里。我倾向于大部头、大乐队,气势恢宏的作品。即便如此,自己每周仍要投入部分时间欣赏巴赫的音乐,而且是放下手头其它所有的工作,全神贯注投入聆听。对我而言,倒不是要感触巴赫音乐中那种通往上帝的虔诚的宗教气息;也不会像自己面对马勒的《复活》一样痴迷——忘了自己身在何方,只有灵魂随着音乐去另一个世界。通过聆听巴赫,可以很好的训练自己的耳朵、大脑,织理复杂的声部,对我来说,这是接受其他音乐家作品的必修课,要想更深刻的领悟其它的音乐作品,巴赫音乐,我认为,是不可欠缺的,它是由理性音乐走向感性的钥匙。
   众所周知,巴赫活着的时候,是不具太大名气的,甚至不得不低下头争取一个当时著名作曲家泰勒曼瞧不上眼的工作(今天恐怕了解泰勒曼的人不太多了,有时间我也会挑选一点泰勒曼的作品上传到群里!)。这与另位几位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大师,像海顿、贝多芬、瓦格纳(音乐史上可能再也没有人像瓦格纳那样,活着时名盛天下,拥有那么惊人的名气,以至于能够说服当时的德国政府专门为他的一部《尼伯龙根指环》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等作曲家全然相反。查阅各种资料,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两个原因:
    第一,巴赫生前从来没举办过自己作品的音乐会,也从未将自己的作品拿出公开发表。大师一生的工作都是内向、安静、默默无闻的。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曾这样评述: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第二个原因是巴赫生活的后几十年里,由于意大利歌剧等音乐的影响,复调音乐已逐步被淘汰,特别是巴赫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恐怕大师已是当时欧洲仍全身心创作复调音乐为数极少的人之一。在我看来,这样的创作当然是不全潮流,难以在当时被认可的。
巴赫的身上有着勤劳、朴实、严谨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便得大师在最后的二十年的创作,将复调音乐的技法推到了人类音乐发展史的最顶峰,许多的作品,不仅通过“复调”的手法表现得光彩夺目,也成为后来许多音乐家学习的指南,并为自己最终赢得了世人的敬重,被尊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很多人称巴赫为“音乐之父”,我是不认可这样一个头衔的,明显有虚吹大师的感觉。
     心高气傲的贝多芬谈到自己的老师海顿时曾这样回忆“从他(海顿)那里我什么都没学到!”但当面对巴赫的作品时,贝多芬却谦卑地学习着。我这样写,绝没有诋毁海顿的意思,贝多芬当年也没有。事实上,贝多芬嘴里不认可海顿,内心却是尊重的。从他后来将多部作品提献给海顿就可看出。不但如此,贝多芬大量的作品都有学习海顿音乐的影子,即使在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中,我们都随处可以看到他吸收海顿音乐的地方。关于这些,有机会谈到贝多芬时可以再和大家交流。
    俄国人一向不太推崇复调音乐,据有资料显示,在他们的音乐教课中从未出现过一首巴赫的作品。是否真是如此,我有所怀疑,但要翻来俄国人的音乐教材,一本本的考证,我是不可能做到的。要我进去俄国人的音乐学院呆上几天,也只是美梦罢了。但是俄国人的大师柴可夫斯基对巴赫的尊重,恐怕世上少有人能相比——即便柴可夫斯基不是以结构技法著称,而是那略带伤感的旋律名扬天下。
    马勒对音乐执着的追求,使他的作品简直颠狂到了另一个精神世界,但是显然,在我聆听的众多作曲家中,没有人比马勒更多的学习了巴赫复调音乐的精华。
一代代的音乐家都在向巴赫学习,从他的复调音乐中获益;信仰着上帝的人们依靠他们的音乐救赎、慰籍自己的灵魂;人们在他的音乐中看到天堂,看到神圣……
    而我们,会怀着尊重的态度,聆听大师留下的作品!
[img]http://club.netandtv.com/picture/pic2005-12-20/20051220145215327.jpg[/img] [img]http://club.netandtv.com/picture/pic2005-7-10/20057102120232.jpg[/img] [img]http://img352.imageshack.us/img352/4571/15yd1.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4-30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