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查看: 6077|回复: 9

[极限地带] 一个BMX的事业人的诞生~!

[复制链接]

68

主题

1383

回帖

779

小学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04-3-21 13:20: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x
郭耀昆是位深圳长大的青年,也是那种玩出一番事业的典型代表。他中学时开始骑小轮车,中学毕业以后,就决心以推广小轮车运动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他曾办过两间失败的小公司,但经过几年痛苦的探索,他成功了。如今,他注册了一间经纪公司,专门把国外的极 限运动高手介绍到国内来表演。这是郭耀昆靓仔时代的照片,如今,他已经胖了一圈,是个商人模样。(图片由郭耀昆提供)   新人类都会有非常投入的爱好和兴趣,他们也都会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表示,兴趣会成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一般来说,这种理想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现实的修正,可是,他们之中也有一些人,以坚强的意志(这是一种多数新人类比较缺乏的东西),让自己兴趣的种子成长为事业的大树。在本书的开头就提到的郭耀昆就是他们中的样板。
  下面的文字是我前几年写的一篇文章,除了对一些最新的情况作了简单的校正,它几乎和在《深圳青年》杂志发表时一模一样。
  在深圳街头,有一群玩单车的少年,那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自行车在他们手里几乎变成了一件超级工具,七八十厘米的障碍可以一跃而过;高速行进中单车可以来个三百六十度转身;借助一个U型池,可以做出许多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翻腾动作;如果他们愿意,任何一片空地都可以变成了一个表演台,那些即兴的、人车高度融合的动作能让人眼花缭乱。
  可是,当人们惊叹于他们精彩的车技时,他们却说:"我们希望人们看到的是这种自行车运动所代表的文化。"当同龄人纷纷开始打工生涯,他们却全力投入花式单车的推广与制造,以致于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这项陌生的运动终于能在中国艰难起步。而本文所要介绍的便是这个玩车族的灵魂人物--郭耀昆。
  认识郭耀昆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记得那是在一九九四年秋天,我在当时供职的杂志社里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姓郭的年轻人告诉我,他想介绍几个玩单车的朋友和我认识。
  顿时,我的眼前浮现起几个经常在街头出现的飞车身影,于是,我们约好星期天的杂志社见面。
  星期天上午,我见到他们,果然是几个我在街头看见的大男孩,都穿着色彩斑斓的大短裤和长T恤,戴着棒球帽,模样很象外国街头玩滑板、溜旱冰的少年。
  给我打电话的年轻人叫郭耀昆,那年十九岁,刚刚高中毕业,是这个玩车族的头。
  郭耀昆告诉我,他玩自行车已有七年历史。当他还在上步中学读初二时,就常在电视上看到外国少年的种种街头运动,特别是那种骑得出神入化的小自行车,令他神往。他向父母要了二百多块钱,买了一辆湖南产的二十英寸轮自行车(专业名称叫BMX),和一帮同学开始了练习。
  从初中到高中,他都和一群玩单车的朋友在一起,他们按照电视上的花样学,跳跃、转身、越障碍、平地特技等。由于运动强度太大,他每年都要骑坏几辆车。然而,他真正的机遇却是在一九九三年夏天。
  为了替中国奥申制造声势,中国旅行社从美国请了一些玩自行车和滑板的高手,在国内巡回表演,其中第一站是深圳。那是一些他们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七月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高手们在深圳体育馆表演了三场,郭耀昆不仅每场必到,而且几乎除了睡觉,都和他们泡在一起,他们给了郭耀昆许多必要的知识和一些杂志、录相带,而郭耀昆也永远记住了几个闪亮的名字:戴·史密斯,美国黑人,斯蒂芬,德国白人,以及来自法国、荷兰等国的顶尖高手。
  从他们那里,郭耀昆知道了,BMX在国外只用于竞速,自己喜爱的这种运动则是BMX的一个"亚种",叫Freestyle,翻译成中文大约可以叫作"花式单车",它十分坚固、灵活,龙头可作三百六十度旋转,前后轮轴心都有脚踏,便于做各种动作。这支来中国的队伍的赞助商就是美国最著名的花式单车制造商"GT"公司。
  在美国人给的杂志上,郭耀昆找到了邮购目录,按照目录,他们邮购了教材和录相带。由于没有美元支票,最后是用一位家长的万事达外汇信用卡付的帐。
  为了买到真正的花式单车,郭耀昆设法找到了"GT"的香港代理商,按照杂志上介绍的型号,他们先后订购了四辆花式单车。这种车在美国也许只是玩具,但折算成港币就十分可观,他们订购的车便宜的也要两千多元,贵的超过五千。这些都来自他们父母的慷慨支持。
  因为四辆车不能一起进关,代理商竟替他们一辆一辆地扛过了罗湖桥。
  这是花式单车第一次进中国,也是他们真正高水准训练正式开始。训练的条件是极简陋的,没有正规的U型跳台,他们就自己做了一个小跳台。为寻找合适的训练场地,他们跑遍了全城,在火车站和大剧院,他们找到了可以跃上跃下的台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甚至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训练场地。那是在看电影《联手警探》时,里面有个追杀的场面,于荣光扮演的男主角在情急之中,抢了一辆BMX,在几幢居民楼的连廊上做了个腾空转身动作。从镜头的背景中,他们发现是在深圳拍的,根据拍摄的角度,他们在滨河新村找到了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场地,有跑道,有跳台,还有一个小小的表演台。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居民还以为拍电影的又回来了,不久,住户们就对这些飞车的大男孩习以为常了。
  和许多热爱运动的人不同,郭耀昆避口不谈他们如何吃苦,如何受伤。当我指着他裸露的小腿上无法计数的新老伤疤时,他说:"这些只是皮外伤,在练新动作时,我们都会穿上盔甲一样的护具,我们是运动,我们不冒险。"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都购置了高质量的护具,一套要两千多元。
  而郭耀昆最愿意谈的,是他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当然,他的理解已全然不象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在中国,自行车被规范化了,只有一副面孔,只有一种作用,而花式单车运动将自行车彻底自由化了,用车干什么都可以,可以蹦,可以跳,可以爬墙,可以超越障碍,在这样的运动中,我体险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和开放。"
  最后,当我问起郭耀昆今后的打算,他告诉我:"工作是不想找了,凭着这么多年对自行车的了解和热爱,我们想注册一间公司,用我的毕生精力去从事BMX的生产和推广。"
  说实话,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豪言壮语,我没把这当真。可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个多月,我竟然在工商局的门口遇到他和两位伙伴。原来,他们还真是来注册公司的。那天,他们都骑着花式单车,郭耀昆还穿着一件背带牛仔裤。望着他们满脸的稚气和一身色彩斑斓的打扮,我想象不出工商局的官员将如何面对他们。
  这以后便是新年和春节。过完年不久,一件真正让我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天,郭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我他们的公司成立了,写字楼租在深纺大厦,让我过去看看。
  怀着强烈的好奇,我去了他的写字楼。那间写字楼不大,里面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部电话、一辆花式单车、一套音响和一堆散落地下的摇滚唱片。门口没牌子,屋里则整天放着音乐,以致于隔壁的公司都以为他们做的是唱片生意。
  在唯一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些绘图工具和自行车图纸,郭说那是他们设计的花式单车,马上就要在一间工厂下单生产。这些车在款式和性能上都会和"GT"公司的产品比较接近,但价格会控制在一千多元,基本上和深圳中学生骑的稍好些的山地车差不多。临走时,我找郭要了一张名片,名片上他的头衔是"业务经理"。他解释说:"其实我是公司的董事长,但这样印恐怕别人会怀疑公司实力,还是印业务经理好一些。"
  又过了段时间,他的车子竟然也造出来了。按照他们设计的图样,龙华镇上的一间自行车厂为他们加工了二百辆,车上贴着他们注册的商标品牌--Trener(川纳)",就这样,中国第一批花式单车问世了。记得那是一天下午,郭耀昆兴致勃勃地领着我,曲径通幽,绕到一间十分偏僻的自行车车行,去看属于他自己的车子。当时,我问过他销售方面的情况,郭告诉我,他接下来就要做这件事情。
  毋庸诲言,郭耀昆这种轰轰烈烈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由于资金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郭董事长"不得不解散了这间公司。几个月后,二百辆车中的绝大部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一次性地作了处理。
  令人惊讶的是,商业上的失败丝毫没有影响郭耀昆的创业激情。他清醒地认识到,比推销几辆单车更重要的是推广花式单车这项运动。九五年夏天,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为了推广花式单车运动,也为了推销他的车,他和几位伙伴去了广州。在广州,他们住了一个多月,他们的方法很笨,一方面是联络卖单车的车行,从而联络对单车有兴趣的人,教他们玩花式单车;另一方面四处联系现场表演,哪怕是普通的商业促销,也愿意无偿地前去助兴,目的只有一个,把感兴趣的人吸引过来。此外,他们联系过传媒,但传媒对他们兴趣不大。他们还找过NIKE公司的驻穗机构,想寻求些赞助,结果,NIKE给了他们几双鞋和几件T恤。
  由于没有钱,他们只能吃最便宜的饭,住不起旅馆,他们一直露宿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尽管如此,郭仍然认为在广州的推广是最成功的,因为在他们的推动下,广州已形成了一个花式单车组织,有了一批狂热的车手。
  在深圳,他们找到了深圳市自行车运动协会,接受协会的指导,将花式单车活动纳入有组织的轨道。
  为引起更多青少年的兴趣,他们花费很大的力气搞各种推广活动。记得在一九九五年的秋天,深圳市搞一个自行车登梧桐山的比赛,由于车型不一样,他们没有参加比赛。但为了扩大宣传,他们提前一天就把大量的器材运上了梧桐山,然后利用比赛发奖前的间隙,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表演结束,人流散去,他们往山下搬东西又花了整整一天。
  过没多久,郭耀昆又牵头搞过一场花式单车比赛,为了堆出一个象样的场地,他们雇车把六十吨泥土拉到体育场,然后几个人一铲一铲地把泥土堆成各种障碍。那场比赛办得很成功,广州来了一批车手参赛,而深圳的传媒也都作了报道。在比赛的现场,郭告诉我,他不敢想怎样把这些泥土运出去。
  为了让更多地方的青少年了解这项运动,他们还主动去外地进行推广,足迹与轮迹遍及广州、北京、上海、沈阳、秦皇岛等大中城市。如今,广州之外,北京也有了几十名爱好者,经常聚集在各种醒目的场所切搓车技。
  由于郭耀昆们的出色的推广活动,在一九九六年年底的广东省全民健身先进城市表彰大会上,他们作为表演嘉宾被请到了会场,他们精彩的车技通过电视转播,传遍全省。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式单车的商业前景依然难以捉摸。也许是耐不住这种寂寞,这些年里和他一起玩车的朋友多已散去,有人做起了更好卖的山地车生意,有人卖起了体育服装。只有郭耀昆矢志不渝,不仅决心依然,而且在失败中逐渐成熟起来。
  他认识到,要推广一项运动,急于求成,好大喜功都不是办法,真正行之有效的是那些脚踏实地的笨办法。经过两三年的摸索,郭耀昆认识到,最重要的有三样东西:第一是人,要有几个对这项运动真正投入的核心成员;第二是场地,要有一个大家都往一起聚拢的活动场所;第三是硬件,包括器械、教材等。
  按照这个"三要素"的想法,郭耀昆正在十分艰难地构建一个花式单车运动的推广体系。一九九七年,他又同别人一起组建了一间公司,专门从事花式单车和极限运动的推广。公司和香港代理商建立了稳定的供货渠道,可以保证"GT"等国外名牌车的供应,公司自身也投入资金,生产不同档次的花式单车。同时,公司还找了一片空地,制作了跳台、U型池等道具,供极限运动的爱好者使用。以前最难办的是教材,如今,文字和录相教材一应俱全,还有他手把手的言传身教。
  郭的公司和这片场地,成了深圳花式单车爱好者的圣地。可是,公司的经营却始终不如人意。最后,他又退出了这间公司。
  一个人满腔热情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却是无处下手,这样的痛苦,相信尝过的人不多。
  就在这样痛苦的摸索中,他渐渐发现,花式单车运动的推广很难,但花式单车的表演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电视的介绍让许多人看到了这种精彩的街头运动,许多娱乐场所都希望引入这项表演。而从推广的角度来看,高水平的表演显然比直接的推广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辐射力。面对这种情况,郭耀昆毅然告别了原先的生意,另立炉灶,专心从事演出中介。
  如今,他已不再是那身街头少年的打扮,他经常会穿着西装,提着手提电脑出现在客户面前。他的卡片上的头衔是加拿大GWB公司驻中国代表,其实,这间公司就是他注册的。他没有雇员,但通过互联网,他可以联系到世界上最优秀的车手。目前,他的客户主要是深圳华侨城的欢乐谷,他从加拿大请来的车坛高手每天在这里为游客进行三场表演。而郭耀昆则表示,只要价钱合适,他可以请到世界顶尖高手。对目前的经营状况,郭相当满意,因为各种各样的订单也接踵而至。
  而更感到欣慰的还有郭的父母,在苦苦支持了这位独生子五年之后,儿子终于办起了第一间赢利的公司。
  同时,郭耀昆为花式单车所付出的心血也早已被体育管理机构关注。一九九九年八月,中国在浙江湖州举办首届极限运动会,郭不仅应邀担任大会的裁判,而且被组委会委以邀请海外车手的重任。与此同时,中国花式单车的国家队也已成立,其中的主要成员,都是被郭耀昆苦心推广而吸引的南方少年。
  一项运动就是这样在中国开枝散叶,而一位深圳少年,就是这样迎来了事业的成功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383

回帖

779

小学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04-3-21 13:20: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x
郭耀昆是位深圳长大的青年,也是那种玩出一番事业的典型代表。他中学时开始骑小轮车,中学毕业以后,就决心以推广小轮车运动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他曾办过两间失败的小公司,但经过几年痛苦的探索,他成功了。如今,他注册了一间经纪公司,专门把国外的极 限运动高手介绍到国内来表演。这是郭耀昆靓仔时代的照片,如今,他已经胖了一圈,是个商人模样。(图片由郭耀昆提供)   新人类都会有非常投入的爱好和兴趣,他们也都会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表示,兴趣会成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一般来说,这种理想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现实的修正,可是,他们之中也有一些人,以坚强的意志(这是一种多数新人类比较缺乏的东西),让自己兴趣的种子成长为事业的大树。在本书的开头就提到的郭耀昆就是他们中的样板。
  下面的文字是我前几年写的一篇文章,除了对一些最新的情况作了简单的校正,它几乎和在《深圳青年》杂志发表时一模一样。
  在深圳街头,有一群玩单车的少年,那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自行车在他们手里几乎变成了一件超级工具,七八十厘米的障碍可以一跃而过;高速行进中单车可以来个三百六十度转身;借助一个U型池,可以做出许多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翻腾动作;如果他们愿意,任何一片空地都可以变成了一个表演台,那些即兴的、人车高度融合的动作能让人眼花缭乱。
  可是,当人们惊叹于他们精彩的车技时,他们却说:"我们希望人们看到的是这种自行车运动所代表的文化。"当同龄人纷纷开始打工生涯,他们却全力投入花式单车的推广与制造,以致于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这项陌生的运动终于能在中国艰难起步。而本文所要介绍的便是这个玩车族的灵魂人物--郭耀昆。
  认识郭耀昆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记得那是在一九九四年秋天,我在当时供职的杂志社里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姓郭的年轻人告诉我,他想介绍几个玩单车的朋友和我认识。
  顿时,我的眼前浮现起几个经常在街头出现的飞车身影,于是,我们约好星期天的杂志社见面。
  星期天上午,我见到他们,果然是几个我在街头看见的大男孩,都穿着色彩斑斓的大短裤和长T恤,戴着棒球帽,模样很象外国街头玩滑板、溜旱冰的少年。
  给我打电话的年轻人叫郭耀昆,那年十九岁,刚刚高中毕业,是这个玩车族的头。
  郭耀昆告诉我,他玩自行车已有七年历史。当他还在上步中学读初二时,就常在电视上看到外国少年的种种街头运动,特别是那种骑得出神入化的小自行车,令他神往。他向父母要了二百多块钱,买了一辆湖南产的二十英寸轮自行车(专业名称叫BMX),和一帮同学开始了练习。
  从初中到高中,他都和一群玩单车的朋友在一起,他们按照电视上的花样学,跳跃、转身、越障碍、平地特技等。由于运动强度太大,他每年都要骑坏几辆车。然而,他真正的机遇却是在一九九三年夏天。
  为了替中国奥申制造声势,中国旅行社从美国请了一些玩自行车和滑板的高手,在国内巡回表演,其中第一站是深圳。那是一些他们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七月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高手们在深圳体育馆表演了三场,郭耀昆不仅每场必到,而且几乎除了睡觉,都和他们泡在一起,他们给了郭耀昆许多必要的知识和一些杂志、录相带,而郭耀昆也永远记住了几个闪亮的名字:戴·史密斯,美国黑人,斯蒂芬,德国白人,以及来自法国、荷兰等国的顶尖高手。
  从他们那里,郭耀昆知道了,BMX在国外只用于竞速,自己喜爱的这种运动则是BMX的一个"亚种",叫Freestyle,翻译成中文大约可以叫作"花式单车",它十分坚固、灵活,龙头可作三百六十度旋转,前后轮轴心都有脚踏,便于做各种动作。这支来中国的队伍的赞助商就是美国最著名的花式单车制造商"GT"公司。
  在美国人给的杂志上,郭耀昆找到了邮购目录,按照目录,他们邮购了教材和录相带。由于没有美元支票,最后是用一位家长的万事达外汇信用卡付的帐。
  为了买到真正的花式单车,郭耀昆设法找到了"GT"的香港代理商,按照杂志上介绍的型号,他们先后订购了四辆花式单车。这种车在美国也许只是玩具,但折算成港币就十分可观,他们订购的车便宜的也要两千多元,贵的超过五千。这些都来自他们父母的慷慨支持。
  因为四辆车不能一起进关,代理商竟替他们一辆一辆地扛过了罗湖桥。
  这是花式单车第一次进中国,也是他们真正高水准训练正式开始。训练的条件是极简陋的,没有正规的U型跳台,他们就自己做了一个小跳台。为寻找合适的训练场地,他们跑遍了全城,在火车站和大剧院,他们找到了可以跃上跃下的台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甚至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训练场地。那是在看电影《联手警探》时,里面有个追杀的场面,于荣光扮演的男主角在情急之中,抢了一辆BMX,在几幢居民楼的连廊上做了个腾空转身动作。从镜头的背景中,他们发现是在深圳拍的,根据拍摄的角度,他们在滨河新村找到了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场地,有跑道,有跳台,还有一个小小的表演台。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居民还以为拍电影的又回来了,不久,住户们就对这些飞车的大男孩习以为常了。
  和许多热爱运动的人不同,郭耀昆避口不谈他们如何吃苦,如何受伤。当我指着他裸露的小腿上无法计数的新老伤疤时,他说:"这些只是皮外伤,在练新动作时,我们都会穿上盔甲一样的护具,我们是运动,我们不冒险。"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都购置了高质量的护具,一套要两千多元。
  而郭耀昆最愿意谈的,是他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当然,他的理解已全然不象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在中国,自行车被规范化了,只有一副面孔,只有一种作用,而花式单车运动将自行车彻底自由化了,用车干什么都可以,可以蹦,可以跳,可以爬墙,可以超越障碍,在这样的运动中,我体险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和开放。"
  最后,当我问起郭耀昆今后的打算,他告诉我:"工作是不想找了,凭着这么多年对自行车的了解和热爱,我们想注册一间公司,用我的毕生精力去从事BMX的生产和推广。"
  说实话,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豪言壮语,我没把这当真。可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个多月,我竟然在工商局的门口遇到他和两位伙伴。原来,他们还真是来注册公司的。那天,他们都骑着花式单车,郭耀昆还穿着一件背带牛仔裤。望着他们满脸的稚气和一身色彩斑斓的打扮,我想象不出工商局的官员将如何面对他们。
  这以后便是新年和春节。过完年不久,一件真正让我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天,郭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我他们的公司成立了,写字楼租在深纺大厦,让我过去看看。
  怀着强烈的好奇,我去了他的写字楼。那间写字楼不大,里面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部电话、一辆花式单车、一套音响和一堆散落地下的摇滚唱片。门口没牌子,屋里则整天放着音乐,以致于隔壁的公司都以为他们做的是唱片生意。
  在唯一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些绘图工具和自行车图纸,郭说那是他们设计的花式单车,马上就要在一间工厂下单生产。这些车在款式和性能上都会和"GT"公司的产品比较接近,但价格会控制在一千多元,基本上和深圳中学生骑的稍好些的山地车差不多。临走时,我找郭要了一张名片,名片上他的头衔是"业务经理"。他解释说:"其实我是公司的董事长,但这样印恐怕别人会怀疑公司实力,还是印业务经理好一些。"
  又过了段时间,他的车子竟然也造出来了。按照他们设计的图样,龙华镇上的一间自行车厂为他们加工了二百辆,车上贴着他们注册的商标品牌--Trener(川纳)",就这样,中国第一批花式单车问世了。记得那是一天下午,郭耀昆兴致勃勃地领着我,曲径通幽,绕到一间十分偏僻的自行车车行,去看属于他自己的车子。当时,我问过他销售方面的情况,郭告诉我,他接下来就要做这件事情。
  毋庸诲言,郭耀昆这种轰轰烈烈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由于资金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郭董事长"不得不解散了这间公司。几个月后,二百辆车中的绝大部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一次性地作了处理。
  令人惊讶的是,商业上的失败丝毫没有影响郭耀昆的创业激情。他清醒地认识到,比推销几辆单车更重要的是推广花式单车这项运动。九五年夏天,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为了推广花式单车运动,也为了推销他的车,他和几位伙伴去了广州。在广州,他们住了一个多月,他们的方法很笨,一方面是联络卖单车的车行,从而联络对单车有兴趣的人,教他们玩花式单车;另一方面四处联系现场表演,哪怕是普通的商业促销,也愿意无偿地前去助兴,目的只有一个,把感兴趣的人吸引过来。此外,他们联系过传媒,但传媒对他们兴趣不大。他们还找过NIKE公司的驻穗机构,想寻求些赞助,结果,NIKE给了他们几双鞋和几件T恤。
  由于没有钱,他们只能吃最便宜的饭,住不起旅馆,他们一直露宿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尽管如此,郭仍然认为在广州的推广是最成功的,因为在他们的推动下,广州已形成了一个花式单车组织,有了一批狂热的车手。
  在深圳,他们找到了深圳市自行车运动协会,接受协会的指导,将花式单车活动纳入有组织的轨道。
  为引起更多青少年的兴趣,他们花费很大的力气搞各种推广活动。记得在一九九五年的秋天,深圳市搞一个自行车登梧桐山的比赛,由于车型不一样,他们没有参加比赛。但为了扩大宣传,他们提前一天就把大量的器材运上了梧桐山,然后利用比赛发奖前的间隙,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表演结束,人流散去,他们往山下搬东西又花了整整一天。
  过没多久,郭耀昆又牵头搞过一场花式单车比赛,为了堆出一个象样的场地,他们雇车把六十吨泥土拉到体育场,然后几个人一铲一铲地把泥土堆成各种障碍。那场比赛办得很成功,广州来了一批车手参赛,而深圳的传媒也都作了报道。在比赛的现场,郭告诉我,他不敢想怎样把这些泥土运出去。
  为了让更多地方的青少年了解这项运动,他们还主动去外地进行推广,足迹与轮迹遍及广州、北京、上海、沈阳、秦皇岛等大中城市。如今,广州之外,北京也有了几十名爱好者,经常聚集在各种醒目的场所切搓车技。
  由于郭耀昆们的出色的推广活动,在一九九六年年底的广东省全民健身先进城市表彰大会上,他们作为表演嘉宾被请到了会场,他们精彩的车技通过电视转播,传遍全省。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式单车的商业前景依然难以捉摸。也许是耐不住这种寂寞,这些年里和他一起玩车的朋友多已散去,有人做起了更好卖的山地车生意,有人卖起了体育服装。只有郭耀昆矢志不渝,不仅决心依然,而且在失败中逐渐成熟起来。
  他认识到,要推广一项运动,急于求成,好大喜功都不是办法,真正行之有效的是那些脚踏实地的笨办法。经过两三年的摸索,郭耀昆认识到,最重要的有三样东西:第一是人,要有几个对这项运动真正投入的核心成员;第二是场地,要有一个大家都往一起聚拢的活动场所;第三是硬件,包括器械、教材等。
  按照这个"三要素"的想法,郭耀昆正在十分艰难地构建一个花式单车运动的推广体系。一九九七年,他又同别人一起组建了一间公司,专门从事花式单车和极限运动的推广。公司和香港代理商建立了稳定的供货渠道,可以保证"GT"等国外名牌车的供应,公司自身也投入资金,生产不同档次的花式单车。同时,公司还找了一片空地,制作了跳台、U型池等道具,供极限运动的爱好者使用。以前最难办的是教材,如今,文字和录相教材一应俱全,还有他手把手的言传身教。
  郭的公司和这片场地,成了深圳花式单车爱好者的圣地。可是,公司的经营却始终不如人意。最后,他又退出了这间公司。
  一个人满腔热情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却是无处下手,这样的痛苦,相信尝过的人不多。
  就在这样痛苦的摸索中,他渐渐发现,花式单车运动的推广很难,但花式单车的表演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电视的介绍让许多人看到了这种精彩的街头运动,许多娱乐场所都希望引入这项表演。而从推广的角度来看,高水平的表演显然比直接的推广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辐射力。面对这种情况,郭耀昆毅然告别了原先的生意,另立炉灶,专心从事演出中介。
  如今,他已不再是那身街头少年的打扮,他经常会穿着西装,提着手提电脑出现在客户面前。他的卡片上的头衔是加拿大GWB公司驻中国代表,其实,这间公司就是他注册的。他没有雇员,但通过互联网,他可以联系到世界上最优秀的车手。目前,他的客户主要是深圳华侨城的欢乐谷,他从加拿大请来的车坛高手每天在这里为游客进行三场表演。而郭耀昆则表示,只要价钱合适,他可以请到世界顶尖高手。对目前的经营状况,郭相当满意,因为各种各样的订单也接踵而至。
  而更感到欣慰的还有郭的父母,在苦苦支持了这位独生子五年之后,儿子终于办起了第一间赢利的公司。
  同时,郭耀昆为花式单车所付出的心血也早已被体育管理机构关注。一九九九年八月,中国在浙江湖州举办首届极限运动会,郭不仅应邀担任大会的裁判,而且被组委会委以邀请海外车手的重任。与此同时,中国花式单车的国家队也已成立,其中的主要成员,都是被郭耀昆苦心推广而吸引的南方少年。
  一项运动就是这样在中国开枝散叶,而一位深圳少年,就是这样迎来了事业的成功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3

主题

4231

回帖

1209

高中一年级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发表于 2004-3-22 10:56: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3

主题

4231

回帖

1209

高中一年级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发表于 2004-3-22 10:56: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4618

回帖

736

高中一年级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发表于 2004-3-25 11:24: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真是厉害..狂顶~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4618

回帖

736

高中一年级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发表于 2004-3-25 11:24: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真是厉害..狂顶~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383

回帖

779

小学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04-3-26 12:08: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佩服他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383

回帖

779

小学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04-3-26 12:08: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佩服他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3576

回帖

645

初中三年级

Rank: 10Rank: 10Rank: 10

发表于 2004-4-8 20:35: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懒得去看~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3576

回帖

645

初中三年级

Rank: 10Rank: 10Rank: 10

发表于 2004-4-8 20:35:00|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懒得去看~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