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李升勇校长自述教育理论与实践

stjjw 发表于 2011-11-6 0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431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

x
  1、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五点半到八点半和星期六下午,是课改组学习时间。因为每天回家都披星戴月,大家美其名曰“星光论坛”。由于时间晚,有的老师家人不放心,经常接人接到学校门口。别的学校是大人接孩子,乐陵实验小学经常大人接大人,这也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2、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我们外出学习200里以内不在外住宿,早上走,晚上就要赶回来。上车就开始布置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等,回来在车上就开始点名发言,交流讨论。我们出去学习一般坐中型面包车,我坐在副驾驶的座上。回来的时候,老师们发言我就侧着身子听,等到他总结发言时,如果冲着前面讲,他们就听不到,我只好回过头来说,可又直不起腰,只能跪在座位上回过身来给老师总结提升。

  3、我们总结出了20种实践课。拿观察课来说,它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读自然,去读生活,去读人,去读事,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去观察自然,去观察生活,去观察生活当中的人和事。时政课的设计则源于课程标准里面的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重大事件。”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想,如果用我们传统的教材,传统的课堂,就无法实现课程标准里面的这个要求。于是我们就想到利用时政课来实现课程标准里的要求。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目的是体现生命的涵养,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打点“底色”。以名曲课为例,它有个基本的要求,首先学生要了解这首名曲的名称、乐器、作者、意境和旋律,要求学生一听旋律就知道这是《平沙落雁》,那是《命运交响曲》,一听旋律就知道作者是谁,他的国别、代表作、意境,是欢快还是忧伤。高年级则要求学生从中看到了什么,边听曲,边闭上眼睛去想,从音乐当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十面埋伏》,你看到的是一个行军打仗的画面,《平沙落雁》你看到的是天空大雁南归,远处落日、湖泊、芦苇等画面。

  4、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可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和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大语文观、大课堂观不吻合,所以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我们发现“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没有提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如果没有了兴趣,无论提多高的目标都没用,所以我们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进来。我们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一个完全展示的课堂,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过程和方法”这个纬度,我们发现缺少了“习惯”这项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老师应该授之以渔,但是好的方法如果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也是无用的。老师教得再好,学习的方法再好,学生不用或不会用,在课堂上用回到家里不用,小学里用到初中不用,这样的方法也难称其为好方法,所以必须把习惯纳入到课堂当中去。

  5、学校最重要的在于文化积淀,给学生留下的应该是文化内涵。我们怎样达成这个目标?是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老师去教?对文本只要分析得面面俱到,学生的能力就能提高吗?从我们的课堂实践看,恰恰相反,有些知识未必需要老师教。50年以前是“前喻文化时代”,下一辈必须向前一辈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不教学生就不会。现在是“后喻文化时代”,媒体、电视、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就以手机、电脑为例,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功能,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摸索一遍就会了,我们自身也有这样的体会,好多东西并不需要我们去教。

  6、改革愿景——让语文回家。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始终是同祖国语言和文学创作的特点相伴而生的。汉语言及文字的突出特点是形象表意。中国古典文学的突出特点是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乐府,不仅充满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还合辙押韵,语言美、节奏美、形象美、琅琅上口,极易背诵。扎根汉语言和文学创作土壤的传统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了许多精华。表现在:(一)以典型范文为基本教材和主要学习内容。中国历代语文教材,特别是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语文教材,都是经典范文。《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许多名篇被选入教材。(二)以熟读和背诵为基本学习途径。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读书有声,抑扬顿挫,书声朗朗。(三)以学习者自悟为主。正如刘勰所说:“披文以如情”,“披情以入境”,体味感悟,出乎意外。(四)教学以点拨为主。从孔子的“杏坛”、齐国的“稷下学宫”到南北朝的“书院”,以及遍布乡里的私塾,其语文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同读、共同讨论问题,辅以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概括了古代语文教育传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让语文回家,意味着让语文教育返扑归真。“返朴”即让语文教育返回到语文固有的面目上来,“归真”,即让语文教育归到固有的规律上来。以此为“原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而不是“离经叛道”、“离家出走”。

  7、语文改革总的路径是: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拓宽课程范畴,拓展教材内容,扩大课堂范围,使课程与课堂有效结合;引领学生鉴赏各种文体,用生活诠释文本,用文本提升生活,使文本与生活有效结合;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自主写作,使语文教育走向朴实、简约,让教育回归于生活。

  (1)构建大课程体系。将学生生活的所有空间都变成教育的空间,将教材定位为:文本+生活;将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整理形成三大课程体系:1.基础性课程:包括字、词、句、诗文经典、朗读;2.文本性课程: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大系列;3.实践性课程:经过开发、实践之后进行筛选、合并,确立了20种实践性课型,分别是观察课、朗读课、时政课、礼仪课、民俗课、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影视课、经典课、历史课、地理课、规划课、科普课、体能课、家政课、棋艺课、文学课、特长课、书法课。各种课程协调统一,课内与课外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积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

  (2)拓展教材内容。将教材向其他学科内容延伸,向参考资料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延伸。用文本拓展生活,用生活诠释文本。把教材分为文字版、电子版和生活版三种形式。文字版教材又包含生字、成语、名言警句、文本阅读、美文背诵、经典诗词等内容。其中文本阅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选自全国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另一部分选自各种书籍报刊中的精美时文。

  (3)拓宽课堂范围。将“书本的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将“学校课堂”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课堂。凡是生活所能触及的空间都是课堂。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与灌输,不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分享智慧。

  8、对于文本性课程(即阅读类课程)的成果展示,则采用栏目教学和“闯关”的形式,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阅读课的展示分为六个栏目:通过第一栏目(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实现,旨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个栏目是“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重点训练、检测朗读能力;“入情入境,品味人生”和“得知得智,拓展人生”两个栏目,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读中感,读中悟,逐步走进文本,让生活与文本对接,把文本还原为生活,让学生获得知识、延伸阅读,这既是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分享智慧、丰富思维的过程;第五个栏目“化人化文,学以致用”,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实际,将学习感悟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还能把所思所感写下来形成文字的过程;第六个栏目“超越自我,百流归宗”是个全班互动过程,师生进一步解读文本,通过“攻防打擂”的形式,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教师适时点拨、总结,使课堂成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

  9、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将个性不同、情感各异、知识水平和文化积淀各不相同的四个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团结合作的集体。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小组合作。我们以往所见到的小组合作通常是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某一问题进行的临时合作交流,这种合作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人员是流动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少实效。而学习型组织,则是有目的、有预设的、有精心准备的一种组织,目标性强,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完成周目标的学习要求,并要将前置性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上来展示;成员也是固定的,分工明确,有首席发言人,有补充者、质疑者和记录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习型组织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励,有自己的组织名称,有自己的组约、组训、主旨,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另外还有自己的组织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等。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有效保证了前置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加强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学习型组织,不仅存在于学校,还延伸到了家庭中。有的家长自发成立了家长沙龙,定期举行活动并邀请老师参加。他们互相介绍自己家庭教育的情况,探讨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遇到问题也通过沙龙进行研讨,在碰撞中找到好的方法。至今,这些孩子已经离开小学成为中学生了,但家长沙龙依然定期活动,互通有无,成为教育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10、传统语文教学的缺失与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学科地位上,只是把语文当成考学的“主科”,占分多,“矮化”了语文的地位和作用;②在目标上,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一维目标,注重烦琐的分析、总结、归纳,严重忽视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重要的目标要求,严重忽视语文实践和语文情感;③在学科特点上,严重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缩小了工具性,始终没有处理好语文教学政治性和人文性、工具性的关系,许多教师上语文课,满嘴政治术语,无限度的挖掘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穿凿附会,乱贴政治标签,把好端端的语文课上成了不伦不类的政治课;④在教学方式上,传统语文教学陷入了繁琐哲学和程式化教学,很多语文教师每讲一篇课文,总是无休止的重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几个环节,进行繁琐的字、词、语、句的分析。一篇漂亮的文章,就像一个完整的美女,我们应当从外表上、内涵上和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女。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偏偏把“美女”“大卸八块”,不但不让人觉得美,反而吓死人。没有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个性化实践,教学方式肤浅、呆板、僵化。没有了语文的生气、朝气、大气、诗气;⑤在课程资源开发上,严重依赖“考纲”、“课本”、“训练题”。没有视野,没有实际,没有生活,没有语文课程资源应有的高度、广度、深度、温度。

  11、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到语文的本质,提出了“让语文回家”教学观。①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爱好语文。“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②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③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笔磨秃就是“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④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勘破三春”就是广泛而深入的阅读。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⑤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就是模仿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⑥书感悟:思千载,想万物。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⑦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多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⑧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⑨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⑩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

  12、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要做到: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学习政治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学习历史成功人物的人生经验,学习地理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学习数学严密的推理逻辑,学习理化细致的观察功夫,学习美术音乐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从《读者》等学人文关怀,从《南方周末》等学政治敏感,从《奥秘》等学科学幻想。③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这就是所谓的远程学习、网络学习。举凡“科教频道”的《希望英语杂志》、《百家讲坛》等栏目,还有大量的语文学习网站。语文大课堂教学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语文教学以个体为主线,语言为支点,思维为桥梁,文本为起点,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终点,构建起一个文本和个体相通的桥梁。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上来,回归到语文的特点上来,回归到语文教学的规律上来,体现语文的灵魂对人成长的重要独特的作用,真正让语文回家。
汕头易通教育机构,专业中小学培训机构。12年培训经验,毕业班更具优势。详询:0754-886982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4-29 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