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转)潮汕方言词汇考源 作者詹玉池

腐蚀 发表于 2014-12-10 16: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536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

x
搜百度的时候看到这个文章觉得不错,复制过来给大家学习学习,我们用潮汕话聊天的时候,可以对应的找到哪些字怎么表达。还有推荐一本书《潮汕方言词考释》这本书我也没看过,看了简介也是介绍潮汕方言一些词汇的。保护潮汕方言人人有责。

潮汕方言词汇考源(一)   詹玉池         
潮汕方言词汇极为丰富,并富有地方色彩。在本文里,根据意义的不同,把潮汕话词汇分为17大类。  
每类词条,先释其义,后考证这些词条的语源。凡标有“□”者,表示有音无字。

       
 一、天文地理

   
【日头】太阳。《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日头赫赤赤,地上丝氲氲。”“太阳”二字连在一起是汉代的事,指旺盛的阳气,如《尚书大传》卷五:“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到东汉时,太阳已用来表示日了。《汉书·元帝纪》:“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阳。”颜师古注:“太阳,日也。”

 
【寒天】冷天,冬天。寒,指冷。《说文》:“寒,冻也。”《玉篇》:“寒,冬时也。”《广韵》胡安切,平寒匣,元部。《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寒天则指冷天。唐·白居易《华城西北岁暮独游怅然成咏》:“况是寒天客,楼空无主人。” 


【凊】凉、冷也。《说文》:“凊,冷寒也。”段玉裁注:“冷寒者,冷之寒,同寒而有别也。”《方言》:“楚人谓冷曰凊。”《释文》:“字宜从冫,从氵者,假借也。凊,凉也。”《广韵》七政切,去劲清,耕部。《礼记·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陆德明释文:“七性反。字从冫。冰,冷也。本或作水旁,非也。”  

 
【闪爁】闪电。闪,古有闪电之意。《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贯列缺之倒景兮”。颜师古注引汉服虔曰:“列缺,天闪也。”吕剧《李二嫂改嫁》:第二场:“眼看着大雨就要来到,又是霹雳又是闪爁。”爁,是焚烧。《玉篇·火部》:“爁,火炎行。”《集韵》:“爁,火焚也。”《广韵》卢瞰切,去闞来。又卢敢切,力验切。《淮南子·览冥》:“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将韩王殿忽然火爁,蓝桥驿平空水渰。”“闪”、“爁”合在一起表示闪电,更加形象。  
【雷公】表示雷。《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汉·王充《论衡·雷虚》:“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客,谓之雷公。”唐·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齧舌齶反。”因为人们以为自然界的一切均由天上的神控制着,所以便臆造出“雷公”等一系列神话人物,于是打雷便是雷公的事,这便有了“雷公响”,“雷公吼”。

  
【垾】小堤。如田垾(田埂)。《广韵·翰韵》:“垾,小堤。”侯旰切,去斡匣。宋·苏轼《奏渐西灾伤第一状》:“此数州不独淫雨为害,又多大风,驾起潮浪,堤,堰,圩,垾,率皆破损。”宋·叶适《华文阁侍制和庐州钱公墓志铭》:“公极谏括田扰事,不速集;但择故荒圩美田百七顷。沟、垾、牛、犁,逾月皆具,兵亟就屯,民不知役。”这里“垾”同“岸”。《正字通·土部》:“垾,俗字。《六书本义》:[岸,俗作垾。]”岸,《说文》:“岸,水厓而高者。”《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杨注:“岸,崖也。”宋·李弥远《渡横溪》:“百尺沧浪两岸沙,肩与徒涉步欹斜。”

  
【塗】泥。《说文新附》:“塗,泥也。”郑珍新附考:“古塗,途字并止作涂。”《广雅·释诂三》:“塗,泥也。”《易·睽》:“睽孤见豕负塗,载鬼一车。”高亨注:“塗,泥也。负塗,背上有泥。”《汉书·叙传上》:“振拔洿塗,跨腾风云。”颜师古注:“塗,泥也。”刘大白《丁宁·在湖滨公园看人放轻气泡儿》:“一转瞬凭空压下,就难免堕落泥涂,万劫不复。”在潮语中,塗(涂)字广泛地用来创造新词,如粉塗(灰尘),糜塗(烂泥)等。 

 
【乡里】乡村。《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惠施,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喜阨。”郑玄注:“乡里,乡所居也。”《吴子·治兵》:“乡里相比,什伍相保。”《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溪】河。溪,原指山间小河沟。《玉篇·水部》“溪,溪涧。”《集韵·齐韵》:“谿,《说文》:‘山渎无所通也。’或从水。”《广韵》苦奚切,平齐溪。《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振溪通谷,蹇产沟渎。”《红楼梦》:“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尘罕到。”在潮汕方言中,多用“溪”而少用“河”。如“溪仔”指小河,“大溪”指大河。 
 
二、时间方位  

 
【昼】指白天。《说文》:“昼,日之出入,与夜为界。”徐灏注笺:“自日出至日入,通谓之昼,故云日之出入,与夜为界也。”《广韵》徒救切,去宥知。《易·系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宋史·苏颂传》:“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不曾办办得早顶,办得不及了,怎么处?把昼斋早些罢。”既然昼是白天,那么下昼即下午。《西游补》第十一回:“今日下昼,陈先生在我饮虹台上搬戏饮酒。” 


【晡】本指下午三到五时。《玉篇》:“晡,申时也。”《广韵》:“晡,申时。”博孤切,平模帮。《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其日中,贺发,晡时定陶,行百三十五里。”《西游记》第一回:“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下晡泛指下午,但在古书中则指申后五刻。《素问·标本病传论》:“夏下晡。”王冰注:“下晡,谓日下于晡时,申之后五刻也。”《汉书·天文志》:“汉魏鲜集腊明正月旦决八风……跌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叔;下晡至日入,为麻。”潮语“暝晡”,指黄昏。 

 
【冥】晚上。《说文·冥部》:“冥,幽也。”《广雅·释训》:“冥,暗也。”《广韵》:莫经切,平青明,耕部。《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郑笺:“冥,夜也。”《新唐书·窦建德传》:“会大雾昼冥,跬不可视。”这里冥同暝。暝时即晚上。 

    
【暗】天黑,晚上。《说文》:“暗,日无光也。”段玉裁注:“《集韵》,《类篇》皆以晻、暗为一字,依许则义各殊,明之反当为,暗主谓日无光。”《玉篇·日部》:“暗,不明也。”《晋书·职官志》:“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唐·韩愈《咏雪赠张籍》:“误鸡宵呃喔,惊雀暗徘徊。”宋·姜夔《齐天乐》:“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暗和冥组合起来用最初表示昏暗不明。汉·扬雄《羽猎赋》:“汉女水潜,怪物暗冥,不可殚形。”《隋书·天文志上》:“阴气暗冥,掩日之光。”在潮汕话中,它已用来表示晚上。  


【早起】最初的意思是很早起床。《韩非子·忠孝》:“某子之亲,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唐·李白《白云歌送友人》:“水上女萝衣白云,早卧早行君早起。”后来引申为早晨。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俺等了一早起,没有吃饭哩。”《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我早起在太太跟前说的这样好,如今怎样呢?”  

  
【透早】早晨。“透”指达到充分的程度。宋·叶适《题潘刑曹郎帖》:“而明辨果决,识情伪,议论常透底里。”《西游记》第二五回:“师父,油锅滚透了。”“透早”则指很早,即早晨。  
【透冥】通宵,整夜。透,通过,穿过。《说文新附》:“透,过也。”《增韵·候韵》:“透,通也。”《广韵》他候切,去候透,侯部。唐·韩愈《题木居士》:“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停了一回儿,又透过一阵清香来。”“暗、冥”指夜晚,自然“透冥、透暗”就指整个夜晚。 


【头前】一词产生较晚,指空间、位置靠前的部分。杨朔《雪花飘在满州》:“日本宪兵走在头前,眼睛仿佛两道电光,四下搜寻着。”贺敬之《放歌集·又回南泥湾》:“昨天开荒多少亩?──革命头前万里路。”冯仲云《祁老虎》二:“头前打探的任务当然又是孙继虎。”

        
【头先】指前面。《水浒传》第二八回:“看看天色晚来,只见头先那个人,又顶一个盒子入来。”《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头先,爹在屋里来,向床背阁抽屉内翻了一回去了。” 


【顶爿】上面。顶,上部。《说文·页部》:“顶,颠也。”《广韵》都挺切,上迥端。耕部。《淮南子·修务训》:“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方言》卷六:“顶,上也。”唐·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晨光稍朦胧,更越西南顶。”“爿”,《说文·木部》:“床,安身之几坐也。从木,爿声。”段玉裁注:“爿,反片为爿,读若墙。”作为一个量词,它可用于整体的部分,相当于“边”、“段儿”等。《说岳全传》第三十五回:“走上前一斧,将荷香砍成两半爿。”胡云翘《沪谚外编·山歌》:“外婆桥上,买一头鱼来烧。头爿未熟尾巴焦,盛来碗里发虎跳。”因此“顶面”、“顶爿”即上边之义。
 
三、房屋建筑  


【厝】房屋。《说文·厂部》:“厝,厉石也。《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厝,叚借为措。”《广韵·暮韵》:“厝,置也。”《广韵》仓故切,去暮清。《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抱愧俛仰,靡所自厝。”“厝”为安置之义,又可引申为置身之所,即房屋。《宋书·范晔传》:“抚心摧哽,不知何地可以厝身?”注:“厝即置身之所也。”清·黄叔敬《台湾使槎录·赋饷》:“瓦厝,草厝共征银一千二百四两零。”《中国歌谣资料·蓝尾星》:“厝内空空,菜园载葱。”潮汕方言中以“厝”为词根造的词很多。“厝脊”(屋脊),“草厝”(草房),“厝顶”(房顶),“厝瓦”(房瓦)。“厝边”(邻居)。 
【草寮】草舍,草屋。寮,僧舍。《广韵》落萧切,平萧来,宵部。宋·道诚《释氏要览·住持》:“言寮者,《唐韵》云:[同官日寮。'今禅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务,故称寮也。”宋·陆游《贫居》:“囊空如客路,屋窄似僧寮。”后指小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几间寮舍,半亚朱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诸城滨海处,有结寮捕鱼者。”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招小艇渡至邵船,但见合帮灯火相对如长廊,寮适无客…”。寮作小屋解用于口语是在更早的年代,这与历史上移民有关。移民每到一地,因为是寄居一方,不可能大兴土木,姑且就地取材盖一个简易的小屋,通常是草木等搭成的草寮,用以暂且安身,往后连临时搭的工棚、作坊也称“寮”。 


【埕】原指沿海一带晒盐的田。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三·盐法》:“土人以力尽盐地为埕,漉海水注之,经烈日晒即成盐。”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物产》:“各省盐或煎或晒,台地止于海岸晒盐。府盐埕二千七百四十三格,台邑盐埕一千四百二十一格。”在潮语中埕指开阔地。

 
【桷仔】椽子。桷,方形椽。《说文·木部》:“桷,榱也,椽方曰桷。”段玉裁注:“桷之言棱角也,椽方曰桷,则知桷圜曰椽矣。”《尔雅·释宫》:“桷谓之榱。”陆德明释文引《字林》云:“周人名椽曰榱,齐鲁名榱曰桷。”《广韵》古岳切,入觉见,屋部。《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舃,路寝孔硕。”高亨注:“桷,方的椽子。”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才,令得其所也。”宋·王安石《寄赠胡先生》诗:“先收先生作梁柱,以次构架桷与榱。” 


【枋】两柱间起联系作用的长方形木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水》:“夹岩累石结以为门,用伐木门枋。”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种忌》:“凡蚕纸用竹木四条为方架,高悬透风避日梁枋之上。”《农政全书·蚕桑·蚕事图谱》:“以细枋四茎竖之,高可八九尺。” 


【灶下】厨房。灶,《说文·穴部》:“灶,炊灶也。”段玉裁注:“炊灶之处也。”《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汉王充《论衡·无形》:“如使成器入灶更火,牢坚不可复变。”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室中有灶》说:“炊爨之灶,为上穿以置釜,为旁穿以纳火。”因为古时在灶台做饭被认为是下人之事,因此灶爨又称灶下,厨工称灶下养。《后汉书·刘玄传》:“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清·顾炎武《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低头从灶养,脱迹混林僧。”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之十二:“小女灶下婢所生,人固不论其所自生也。”“骹”同“脚”,“灶骹”同“灶下”,都指灶台。



汕头全民爆料请 下载安装蓝色河畔App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5-6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