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楼主: 待茶如斯

潮汕:茶与情

[复制链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4-24 09:34:01|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匀毛尖
  ‘细细毛尖挂金钩.都匀毛尖传九洲,世人只知毛尖好,毛尖虽好茶农愁。’ 这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首民谣,它道出了都匀毛尖茶形如金钩,清香淡雅.被人称赞,同时也透露了从前茶农内心的忧愁。都匀毛尖茶,原产地在都匀市与贵定县交界的。云雾山上。后来人工栽培于都匀市郊蟒山下的茶农寨一带.每年“清明’’前三五日采摘第一批为上品。此茶叶尖誊曲,白毫显露,色泽鲜绿。汤清味醇。据说还有醒脑、润肺、治痢等功能。《都匀府志》记载:明初为上贡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解放后又远销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地:都匀毛尖茶誉满全球,名不虚传。关于她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很古的时候,都匀蛮王有九个儿子和九十个姑娘,蛮王老了,突然得了伤寒,病倒在床,他对儿女们说:“谁能找到药治好我的病,谁就管天下。”九个儿子找来九样药,  
都匀毛尖都没治好。九十九个姑娘去找来的全是一样药——茶叶,却医好了病。蛮王问:“从何处找来?是谁给的?”姑娘们异口同声回答:“从云雾山上采来,是绿仙雀给的。”,蛮王连服三次,眼明神爽,高兴地说:“真比仙丹灵验!现在我让位给你们了,但我有个希望,你们再去找点茶种来栽,今后谁生病,都能治好,岂不更好?’’。姑娘们第二天去到云雾山,不见绿仙雀了,也不知道茶叶怎么栽种。她们在一株高大的茶树王树下求拜三天三夜,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派一只绿仙雀和一群百鸟从云中飞来,不停地叫:“毛尖…茶,毛尖…茶。’’姑娘们说明来意,绿仙雀立马(方言,立刻的意思)变成一位美貌而聪明的茶姐一边采茶一边说:“姊妹们.要找茶种好办,但首先要做三条:一是要有一双剪刀似的手,平时可以采药,坏人来偷茶时,就夹断他的爪爪(方言,手的意思);二是要能变成我这样的尖尖嘴,去捕捉茶林中的害虫;三是要能用它医治人间疾苦.让百姓健康长寿。”姑娘们说:“保证做到这三条.请茶姐多多指点。”茶姐拉着这群姑娘的手.叽叽咕咕.指指划划,面授密决,姑娘们一阵欢笑.高兴得边唱边跳《仙女采茶舞》。 “绿茶啊!绿茶.毛尖一绿茶。生在云雾山,种在布依家。”姑娘们终于得到了茶种,她们回到都匀后头一年种在蟒山顶,被冰雹打枯了;第二年种在蟒山半山腰,又被霜雪扎死了;第三年姑娘们种在蟒山脚下。由于前两次的失败,这次他们更加精心栽培,细心管理,茶苗长势越来越好,而变成一片茂盛的茶园,人们就叫这地方为茶农。为了不忘记绿仙雀的指点,后来这茶就取名叫“都匀毛尖茶”。都匀蛮王有了这茶园,国泰民康。但不知过了多少代,传说到了明洪武调北征南的时候,有一支官兵驻扎在都匀薛家堡。由于水土不服,很多士兵都病倒了,上吐下泻.喊爹叫娘。当地一位布依老人晓得这病情后.就主动带上一把盐、茶、米、豆,煮汤给官兵喝,一连三碗,终于把病治好了。后来,有一位将领打听主要是茶叶的妙用后,就在市场上悄悄买得一包都匀毛尖茶,带回京城禀功。皇帝品尝后,觉得很开胃,又是一付良药,连连点头说:“太好了,太好了!"此后每年派专人来都匀要上贡茶一都匀毛尖茶。有一年,京城一帮官兵来收贡茶,却一两也收不到。他们气急了,亲自跑到蟒山下的茶农一看,只见十来个采茶的姑娘马上变成一群绿仙雀,飞来啄这伙狗腿子的眼睛,官兵们在茶农无立脚之地。他们听说都匀牛场还有一片茶园,又赶忙跑到牛场来,但牛场的茶园又被几十头牛马拉屎拉尿淋茶树了。官兵们得不到贡茶,怕回到京城交不了差。正在为难时,都匀蛮王的一位长官说:“我们也没有办法呀,这样吧,你们回京城后,就说都匀一带的毛尖茶,统统被有毒的绿尖嘴雀啄过,又淋上牛屎马尿.根本不能吃了.做药也不灵验了。”皇帝听了这番话后.信以为真.从此减免了贡茶。但好景不长,事隔两三年,京城又来了一伙官兵。他们来到都匀后,巧立名目.敲诈勒索,贡茶年年猛增,弄得茶农倾家荡产,茶园也变成一片荒丘。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4-25 09:58:02|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碧螺春
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4-27 10:41:39|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庐山云雾
从前,庐山五老峰下有一个宿云庵,老和尚憨宗移种野茶为业,在山脚下开了一大片茶园,茶丛长得极为茂盛。有一年四月,忽然冰冻三尺,这儿茶叶几乎全被冻死。浔阳官府派衙役多人,到宿云庵找和尚憨宗,拿着朱票,硬是要买茶叶。这样天寒地冻,园里哪有茶叶呢?把憨宗逼得喘不过气来。憨宗向衙役百般哀求无效,连夜逃走。   九江名土廖雨,为和尚憨宗打抱不平,在九江街头到处张贴冤状,题《买茶谣》,对横暴不讲理的官府控诉。官府却不理睬。   和尚逃走后,这些衙役更是肆无忌惮。为在惊蛰摘取茶叶,清明节前送京,日夜击鼓擂锣,喊山出茶,每天深夜,把四周老百姓都喊起来,赶上山,令其摘茶。竟把憨宗和尚一园茶叶,连初萌未展的茶芽都一扫而空。   憨宗和尚满腔苦衷,感动了上天。在憨宗悲伤的哭声中,从鹰嘴崖、迁莺石和高耸入云的五老峰巅,忽然飞来红嘴蓝雀、黄莺、杜鹃、画眉等珍禽异鸟,唱着婉转的歌,不断从云中飞来。它们不断撷取憨宗和尚园圃中隔年散落的一点点茶籽,只只鸟儿把它从冰冻的泥土中啄食出来,衔在嘴里,“刷“地飞到云雾中,将茶籽散落在五老峰的岩隙中,很快长起一片翠绿的茶树。憨宗看得这高山之巅,云雾弥漫中失而复得的好茶园,真是心里乐开了花。他是多么感谢这些美丽的鸟儿啊。   不久,采茶的季节到了。由于五老峰,大汉阳峰奇峰入云,憨宗实在无法爬上高峰云端采撷,只好望着云端清香的野茶兴叹。正在这时,忽然百鸟朝林,还是那些红嘴蓝雀、黄莺、画眉又从云中飞过来了,驯服地飞落在身边,憨宗把这些美丽的小鸟喂得饱饱的,让它们颈上各套一个口袋,飞向五老峰、大汉阳峰的云雾中采茶。憨宗猛抬头仰望高峰云端,只见仙女翩舞,歌声嘹亮,在云雾中忙着采茶。之后,这些山中百鸟,将采得的鲜茶叶经憨宗老和尚的精心揉捻,炒制成茶叶。这种茶叶是庐山百鸟在云雾中播种,又是它们辛苦地从高山云雾中同仙女一起采撷下来的,所以称为“云雾茶”。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4-28 10:01:44|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猴魁故事 
 太平猴魁的来历有个故事。清末,北平同盛祥,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茶叶加工尖茶,运销北平、南京等地。其中同盛祥茶庄和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供应市场,均获得了巨大成功。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4-29 09:44:38|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龙井

2012龙年运势 八字终身运势 八字合婚 艺术签名
龙井茶不凡的品质历来受到茶人的赞美。明代高濂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龙井茶虎跑泉是闻名的杭州比绝。“从来佳茗似佳人”。宋代茶人苏东坡也为龙井茶留下了千古名句。乾隆下江南时,曾于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品饮龙井,饮后赞不绝口,于是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至今仍生机盎然。龙井为泉名,古称龙泓,位于一千七百多年前老龙井寺左侧。相传明代正德年间掘井时,从井底掘出一块大石头,形如游龙,故名龙井。
古往今来的几千年间,关于龙井茶的传说、故事很多,使龙井茶更充满了神秘色彩。
从前,龙井是个荒凉的小村庄。山坳里,稀稀拉拉地散落着十来户人家。村边有间透风漏雨的破茅屋,里面住着个老大妈。老大妈没儿没女,孤苦伶仃一个人,年纪老了,上不了山,下不了地,只能照管屋子后边的十八株老茶树。
老大妈是个好人,虽然自己日子过得蛮苦,每年总要留下一些茶叶,天天烧锅茶,在门口凉棚下摆两条板凳,给上山下岭的过往行人歇力时解渴。
有一年除夕,天降大雪,左邻右舍多少都办了点年货,准备过年。老大妈家里实在穷,米缸也快空啦,除了瓮里剩的几把老茶婆,别的什么也没有了。可是她仍旧按照老规矩,清早起来,抓好茶叶放在锅里,发旺火,坐在灶前烧茶。忽听“吱呀”一声,茅屋的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个老头,身上落满雪花。老大妈忙站起身来招呼:“老大伯呀,这山上风雪大,快进屋里坐。”
老头儿掸掸身上的雪花,走进屋里,一边向灶洞烤火,一边跟老大妈搭话:“老大妈,你锅里烧的啥东西呀?”
“锅里烧茶哩!”
“今天除夕,明天就过年啦,人家都忙着氽三牲福礼,你家怎么烧茶呢?”
老大妈叹口气说:“唉,我孤老太婆穷呀,办不起三牲福礼供神,只好每天烧锅茶给过路人行个方便。“
老头儿听了哈哈笑道:“不穷,不穷,你门口还放着宝贝哩。”
老大妈听了很奇怪,伸出头去向外看看,除了凉栅下两条旧板凳,墙角还有一只破石臼,破石里一堆陈年垃圾外,一切还是老样子,哪来的宝贝呢?
“哟,我怎好白拿你的宝贝,你舍得,就把它卖给我吧,我去叫人来抬。”老头儿说完,就冒着大雪走了。老大妈望望破石臼,心想,石臼这么脏,叫人家怎么搬呀!便把里面盛的陈年垃圾扒在簸箕里,埋到屋后那十八株花茶树的根头。又到龙井拎来一桶清水,把破石臼刷得干干净净,洗下来的污水也泼在老茶树的根头。她刚把石臼弄清爽,那老头儿带着人来了。他到门口一看,竟大声叫起来:“哎呀,宝贝呢?哎呀,宝贝呢?”
老大妈越发糊涂了,指着破石臼说:“这——这不是好好摆着吗?”
“唉,你把里面的东西弄到哪里去啦?”
“我把它倒在屋后的花茶树根头了。”
老头儿绕到屋后,一看果然如此,不禁连连顿脚道:“可惜,可惜,这破石臼的宝气就在那堆陈年垃圾上,既然你把它埋在茶树根下了,就成全这十八株老茶树吧。”他说完话,便领着人走了。
过了除夕过新年,很快春天到了。这年,老妈屋子后边那十八株老茶树,竟密密麻地生出一片片葱绿的嫩芽来,采下的茶叶,又细又嫩又香。
邻居见老大妈的茶树长得这样好,大家就砍掉竹木,收了五谷,用这十八株茶树的种子,在远远近近的山头上种起茶树来。一年一年,越发越多,越发越旺。到后来,龙井这带漫山遍野都栽遍了茶树。
因为这一带出产的茶叶又细又嫩又香,泡起茶来味道特别美,所以“龙井茶”便在各地出了名。
直到现在,茶农们都说,那老大妈屋后的十八侏茶树,是“龙井茶”的祖宗哩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4-30 09:48:15|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红袍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3 09:43:41|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安瓜片
 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唐宋年间,茶产甚丰。明清年间,有三百年的贡茶历史。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六安瓜片”为中央军委特贡茶。   六安茶的历史记载,明清年间最为昌盛。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陈霆其著《雨山默谈?卷九》(1539)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箫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在世面广为流传。其外,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红楼梦》均有六安茶记述。六安贡茶的历史,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罢贡后,到清?咸丰年间(1851-1861)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个朝代几十位皇帝。是历史上十余处贡茶中最长的。   “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清道光《寿州志》)。盛唐县为今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佳,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蜚声遐迩,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冲淡……”。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   瓜片在清朝初年,被列为“贡品”。据《食品科技》1982年第七期一篇文章介绍:1856年4月27日,咸丰帝的懿嫔(即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载淳(即同治)。咸丰帝闻知此事,喜不自胜,便当即谕旨:“懿嫔著封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从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级的生活待遇。于是,在她的饮食规定中就有:每月供给“齐山云雾”瓜片茶叶十四两。   有诗叹道:“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似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另有一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年贡茶的情景:“春雷昨夜报纤芽,雀舌银针尽内衙。柳外龙旗喧鼓吹,香风一路贡新茶。”   曹雪芹《红楼梦》有80多处提及,第41回,妙玉烹茶给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因为林黛玉分不出烹茶的水是雨水还是雪水遭到了妙玉的嘲笑,妙玉说:这水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放入瓮中埋在地下,是专门用来烹茶用的。   解放后,瓜片产值增长了2.7倍,均价提高25%。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目前,六安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现在,金寨县已是全国100个、全省13个重点产茶基地之一。瓜片茶是金寨县的传统保茶,而“齐山云雾”则名占魁首。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4 09:07:48|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信阳毛尖
传说一  据传,它开始种在鸡公山上,叫“口唇茶”。这种茶沏上开水后,从升起的雾气中会现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飘飞去;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浑身舒畅,能够医治疾病。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种的,她们咋会来到人间种茶呢?这事还得从鸡公山谈起。先前,鸡公山没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虫成灾,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神鸡,把害虫叨个一干二净,住了下来。它天天报晓,啼叫一声,响遍天下,因此人们就给这座山起名鸡公山。各种害虫再不敢在这里逞凶了,鸡公山上从此草绿树旺,鸟语花香,成了人间仙境。   瑶池的仙女们听说人间的鸡公山胜过仙宫的百花园,都想一饱眼福,便向王母娘娘提出请求。王母娘娘也是个爱游山玩水的人,理解宫女们的心情,答应分批让她们下凡,一批限定三日。但有一条,一旦有人下去后产生邪念,与人婚配,除了惩罚本人,这轮流下凡的事立即停止。仙女们都想下去看看,生怕轮不到头上,她们向王母娘娘保证严守法规。王母娘娘爱喝茶,对司管仙茶园的九个仙女另眼看待,让她们首批离开了瑶池。   九个仙女来到鸡公山,拜见鸡公后便住下了。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王母娘娘限他们三日就是人间三年。众仙女把鸡公山的怪石奇峰、山泉瀑布、名茶异草的春夏秋冬四时景色都看遍了,离回去的时限还有二年呢。她们商量要办件好事,给鸡公山留下纪念。办啥好事呢?为首的大姐说:“鸡公山应有的都有,有的都好,唯有一点不足。”众姐妹齐问:“哪一点?”我倒有个想法,咱九姐妹化作九只画眉鸟,回到咱那仙茶园里衔来茶籽,不就补上了这个不足嘛!不知众位姐妹愿不愿出这把力?从仙女一听无不叫好。她们又问,衔来茶籽不难,交给谁种呢?大姐手往山脚下一指,大家看见一片竹林里有几间茅屋,心里都明白了。   那间茅屋里住着一个年轻人叫吴大贵,是个读过书的人。只因爹妈先后去世,剩他独自一人。他白天种地砍柴,晚上还要温习功课,准备科场应试。屋里墙上贴张白纸,上边写着“寂寞独有,清贫无双”。这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仙女从鸡公山上下来对他说:“鸡公山水足土肥,气候适宜种茶。从明天开始,有九只画眉鸟从仙茶园里给你衔来茶籽。你在门口的一棵大竹子上系个篮子,把茶籽收下,开春种到坡上。到采茶炒茶的时候,我和姐妹们来给你帮忙。”吴大贵醒来心里好喜:哎呀,是我吴大贵勤奋读书感动了神仙啊!可种茶能给我带来多大好处呢?别急别急,有道是天机不可泄露,内中定有一番用意,叫种就种吧。   第二天一大早,吴大贵起床,半信半疑地拿个篮子,系到门口那棵大竹上。系好,他扭头要回屋,只见一只画眉鸟箭一般飞来,把嘴里衔的东西往篮子里一放,又飞走了。吴大贵很惊奇,取下篮子一看,果然是一颗种子,虽没见过,他相信就是梦中所说的茶籽。接着,一只只画眉鸟穿梭般地飞来飞去。九只画眉鸟各衔来一颗种子后,稍停一会儿,又是一轮。如此衔了三天三夜,共衔来茶籽九千九百九十九颗。吴大贵很高兴,小心地把茶籽收藏起来。   第二年一开春,吴大贵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颗茶籽全种到山上。清明过后茶籽发芽,见风就长,几天长成了茶林。这时仙女又给吴大贵托梦,让他准备炒茶的大锅。   吴大贵准备停当,来到茶林一看,又惊又喜。只见九个仙女正在采茶,个个柳眉杏眼,面如桃花,不胖不瘦,不高不低。他们采茶不用手,而是用口唇,看那红艳艳的小口唇一张一合,又轻又快,采下了一个个油嫩的茶尖。前边刚采过,后边又长了出来。采了一会儿,九个仙山甩开衣袖,一边舞,一边唱起了《茶歌》。只见她们一替一句地唱道:茶树本是仙宫栽,姐妹衔籽人间来。头采(茬)采完二采旺,早采是宝晚是柴。春茶苦来夏茶涩,秋茶好喝不能摘。细紧光直多白毫,又提精神又消灾。千家万户笑颜开!   歌罢舞毕,为首的大姐走到吴大贵跟前说:“这位大哥,俺姐妹采的不少啦。我给你烧火,咱去炒吧!”吴大贵笑着去了。他不知道咋炒。大姐到竹林砍一把竹子扎成扫帚,让他在锅里不停地搅动。吴大贵只觉得茶香扑鼻,快把他熏醉了。现在茶乡炒茶还是女的烧火,男的掌锅;采茶也是女的,边采边唱。这都是那时传下来的习惯。   就这样,她们采着炒着,一直忙到谷雨。仙女们走后,吴大贵沏上一杯新茶品尝。开水一倒,只见慢慢升起的雾气里现出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地飘飘飞去。吴大贵端起茶杯一尝,满口清香,浑身舒畅,精神焕发。这样好的茶,起个啥名呢?吴大贵想:茶籽是画眉鸟用嘴衔来的,茶是仙女用口唇采的,就叫“口唇茶”吧。   消息一传开,义阳知州听说了,马上派人来要茶,拿回去泡上一看,搭口一尝,拍案叫绝。当即定为贡品,要孝敬朝延老子。那时是大唐的江山,当朝皇上就是唐玄宗。知州把口唇茶亲自送到朝里,又禀明了它的来历,玄宗大喜。朝中第二个喝到口唇茶的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她当时精神不爽,一杯口唇茶喝下去,病体痊愈,唐玄宗高兴了,对口唇茶大加赞赏,传下圣旨:一要在鸡公山上修千佛塔一座,感谢神灵;二规定“口唇茶”年年进到朝延,民间不得饮用;三是赐吴大贵黄金千两,要他用心护理茶林;四是给义阳知州升宫加俸。   吴大贵这一下子发大财,又是买田地,又是建宅院,成了鸡公山的首富。地方上的大小官史谁敢小看?这一来他腰杆硬了,便欺邻害户,压榨百姓。吴大贵没成亲,不少喜欢攀高接贵的人都去说媒,快把门槛给踢折了。但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名门千金,他一个也看不上眼。因为和那九个仙女相比都差得太远了。这时候,他再也读不进去书了,赶考的事早丢到脑后。吴大贵想:仙女们托梦叫我种茶,准是让我先发了财,然后再和我成亲。现在我金钱有了,只等明年采茶时,九个仙女一来,就都是我的啦。牛郎也不过配个织女,我吴大贵要独占九个仙女,这真是天意呀天意!   第二年清明前,吴大贵把九个新娘的洞房和成亲的一应事物早筹备好了。过了清明,他天天到茶林等候。茶叶该采那天,仙女们准时来。吴大贵上前打躬作揖道:“九位姐妹,您劳神出力让我发财,我知道大家的美意。今后这茶不劳姐妹们采了,我已雇了人,让他们干吧。诸位也该跟我享福了。我把婚礼都准备好啦,咱们下山拜堂成亲吧。”九个仙女自从离开瑶池,哪敢忘了母娘娘的法规?不论哪个纵有思凡之意,为了不坏姐妹们轮流下来观看的机会,也不愿意在这时候私配情郎。她们没想到一年前还在发奋读书的吴大贵,有了金钱便丧志贪色,变得这样快。姐妹们又羞又恼,转身去找鸡公去了。   鸡公听仙女们说后大怒:“当年我到此山,就是为了消灭害虫,想不到又出一条!”鸡公翅膀一闪,飞下了山头。它飞到吴大贵的院子上空,振翅一扇,下面成了火海。鸡公又飞茶林,伸出巨爪一扒,挖出三条深沟,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茶树毁掉了九千九百九十七棵。剩下两棵留个种子,现在还在深沟上边的悬崖上长着。   这时候,唐玄宗敕建的千佛塔上的千块神浮雕已由监工从长安送到离鸡公山不远的车云山下。监工得知吴大贵死于火海,“口唇茶”茶林被毁,也不去鸡公山了,把千块浮雕放在车云山下,回京交旨去了。后来,车云山栽上“口唇茶”茶籽,长得特别好,又代替吴大贵的“口唇茶”年年进贡,成了唐朝有名的“义阳土贡茶”。后人就把千佛塔建在了车云山上,现在还保存着。“口唇茶”再也没有了,只留下这个故事,传为美谈。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5 13:12:07|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二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估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6 09:53:43|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传说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到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7 09:32:12|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毫银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 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 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 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 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8 09:43:29|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山毛峰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9 11:23:08|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原产于福鼎太姥山。据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感恩载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到汉武帝时,派遣了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约1857年),有柏柳乡竹栏头村(今点头镇过笕村竹栏头自然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福鼎白茶的传说之一。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福鼎白茶源自太姥古白茶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有关资料显示以白毫银针为代表的福鼎白茶不是被创制的,而是仿制于太姥山的古白茶,其根源是市场竞争,逼上梁山。前人为了商业秘密的需要,才特意假托此茶是仙人所授,借以隐瞒制茶工艺的历史传承,提高身价。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太姥娘娘是福鼎本邑乃至周边地区人民心目中的神,逢年过节“上山拜太姥”是一项传统项目,福鼎茶人们也不例外。建于唐朝的太姥娘娘舍利塔周围便是鸿雪洞、一片瓦寺,相距不过三、五十米,是朝山的人必到之处。僧人待客,以茶为先,当有心的茶人喝到僧人自制的“绿雪芽”古白茶时,便留下深刻印象,也许还特意询问了此茶采自何方,如何制作。可惜适合加工成绿雪芽的茶树为奇异之种,茶人们一时半会还无法将其开发成商品,也就没有太放在心上。当然,也有的茶人了解到“绿雪芽”的制作方法后,下山后便用菜茶的芽试着做,虽制作成功(此时应是清嘉庆初年),但针小,意义不大,便束之高阁。另外,当时的福鼎茶人主打红茶牌,这已足够他们赚得金银满钵,犯不着也抽不出精力来开发白茶,因为白茶工艺看似简单,其实“风险大,天热变红,天冷变黑”,而且很占空间,无法机械操作。由于惰性使然,客观限制了福鼎茶人开发白茶的积极性,即便后来成功引种了大白茶,也还只是用来制作“白琳工夫”,而没有想到用它的芽来制白毫银针。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清朝后期,国内外红茶市场风云突变,竞争异常激烈。从国际看,虽1860年的中国还是国际市场上的红茶主要输出国,但1893年英国红茶的市场份额已有一半被印度、锡兰占有;从国内看,祁红茶1875年一经创制,迅速异军突起,很快就挤占了闽红茶的市场。此时的福鼎茶商,已经看到危机所在,才想起了曾在太姥山喝过的“绿雪芽”,决定另辟蹊径,改做白茶。他们估计是在僧人(也就是传说中的所谓仙人)指点下,在太姥山中找到了“芽壮毫显”的大白茶茶树,然后针对古白茶制作“看气候制茶”的弊端,研究出了一套更适合商业化生产的现代白茶加工工艺,制成了白毫银针并投入商业化生产(估计政和、水吉等地的白茶也是走类似的路子)。最初,白毫银针是用以拼配红茶出口的,因产量稀少、价格昂贵,欧美人士饮红茶时加入少许白毫银针用来增加美感、提高档次。虽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已大幅度消退,但仍占据一定份额,故搭车出口的白毫银针很快便打开了国际市场。之后,白牡丹及其他大众化白茶陆续开发出来,但白茶产量仍少,故一直作为特种茶专供出口长达百余年。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11 10:22:24|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就先不更新了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19 12:17:45|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会更新一些茶叶知识,敬请期待!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回帖

222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5-23 10:27:45|来自:广东省汕头市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茶,名之由来: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这道工序有的称之为“闷黄”、“闷堆”,或称之为“初包”、“复包”、“渥堆”。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茶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广东大叶青等。黄芽茶之极品是湖南洞庭君山银针。其成品茶,外形茁壮挺直,重实匀齐,银毫披露,芽身金黄光亮,内质毫香鲜嫩,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鲜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久负盛名,身价千金(现北京市场零售价每市斤已逾千元)。安徽霍山黄芽亦属黄芽茶的珍品。霍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从唐代起即有生产,明清时即为宫廷贡品。霍山黄大茶,其中又以霍山大化坪金鸡山的金刚台所产的黄大茶最为名贵,干茶色泽自然,呈金黄,香高、味浓、耐泡。
蓝色河畔App可在各手机应用商城下载安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